宕顶吴氏祠堂建设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正闻  文章来源:精英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5 11:24:55  文章录入:吴正闻  责任编辑:吴正闻
 
 

进入公元21世纪,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宕顶吴氏族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重建宗祠,缅怀先祖功德之心日渐炽烈。公元2003年,迁居灵溪的吴正团、吴启立、吴启昉、吴守允、吴正满、吴正福等宗亲,在宕顶吴氏青年会元宵节团拜酒会上发起“重建宗祠、改变家乡面貌”的倡议得到与会百余名青年宗亲的热烈响应,吴守允、吴正满宗亲,当场认捐15万元。此举全族反响强烈,无不赞同响应。

同年二月初,召开百余人参加的各房各支派代表会议,通过了重建宗祠的决议。一致推选热心公益、责任心较强的吴钦诲、吴正闻等宗长组建“宕顶吴氏宗祠建设委员会”,推选吴志铭(守金)、吴守锵等宗长组成“宕顶吴氏建设宗祠顾问委员会”。

在“两委”的召集领导下,各房各支派累计召开筹资会议数十次,落实丁钱指标,制定捐资褒扬措施。同时,组织人员先后五次到苍(南)平(阳)两县各地参观考察宗祠建筑,结合用地情况优化方案,由吴正闻宗亲设计规划总平面图和建筑施工图纸,以公开招投标方式,根据七家投标单位的报价,经“两委”人员、各房各支派宗长组成的评标会评定,最终选定由“苍南建丰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承包建设。


大殿中堂供奉的吴氏先圣泰伯、仲雍、季札三公的神像与宕顶吴氏一、二世先祖牌位

 
戏台与中央天井
 
 

为适应大宗祭祖和常时地方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此次重建规模比原祠扩大,用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800平方米,于公元2003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按日后新村改造规划要求,新祠建筑群中轴线南移17米,但朝向分金不变。全部建筑采用带型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单体建筑四周立面均装饰五采斗拱,大殿、戏台双重屋面,飞檐翘角仿古式,上铺黄色琉璃筒瓦。2004年12月30日竣工,合计总造价200万元。

新建的大殿面阔17.5米,七开间进深15.5米,总高16.7米。正立面饰两对盘龙石柱,屋脊硫璃双龙冠顶。殿内正堂塑造吴氏始祖泰伯、仲雍公与季札公的三尊神像,像前及左右安放本祠肇基祖光星公和列世先祖的神位牌。为宏扬我吴氏先人三让王位的旷古美德,正殿取名“三让堂”(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吴氏大统编委吴招廉先生题写)。殿前设五级台阶,配青石刻花栏板,阶下两侧安立石狮石麒麟各一对,阶前置重达千斤的铸铁香炉一尊。

殿前南北各建七间二层厢房,二层走廊饰仿青石刻花栏板,花鸟虫鱼生动美观,寓意吉祥。

殿前相对建多角重檐戏台一座,台面宽12.5米,规模为苍南地方戏台之最,台前大埕可容千人赏戏(戏台建设期间变更设计增建两翼配房)。建设期间恰逢十月十一小过年,族里聘请戏班“开红台”唱戏三天,以示庆贺。

新增建的戏台建筑结合门楼功能设计(因受目前用地限制,规划中的门楼工程待二期实施),西立面开十二扇祠门。门两侧竖立族内遗留的旗杆石三对,每尊重达三吨的巨型石狮分立正门前,威武雄壮。中门门楣上方高悬“吴氏宗祠”巨型大匾(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副主任吴一桥研究员题写)。

新祠竣工之时,为庆祝落成答谢各方面人士对宕顶吴氏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分别于2005年1月1日与2日两天,举行盛况空前的庆典活动。活动期间祠堂内外,沿河两岸处处张灯结彩,净水泼街,红毡铺地。本祠姻亲郑氏、肖氏分别于1日和2日备办三牲,彩塑,雕花大匾等厚礼,各自组团近千人,载歌载舞前来祝贺。组团前来参加庆典的还有苍南各地曾氏、康氏、苏氏、章氏、李氏、叶氏、王氏、杨氏、虞氏等各姓贵宾和平阳吴氏宗亲会代表。本县夏口、前吴、吴宅、江宅、象岗、对口、丰垟、大亭、桥墩、观美、灵峰、江弯、吴兰、大门、下灶、三石桥、东堡垟、吴家库、吴家弄、水深垟、彭家礁、杨梅庄、将军垟、吴家堡等吴氏祠堂均组团前来祝贺。在隆重热烈的庆祝大会上各姓氏各单位代表纷纷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宕顶吴氏取得的成就无不倍加赞赏。锣鼓宣天彩旗飘扬,热闹之场景为宕顶吴地方历史之最。庆典期间族内调集人手百余名组织会务接待,聘请三班司厨人马,两天计设酒宴275席,接待来宾28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