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顶吴氏历史典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正闻  文章来源:精英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5 11:21:50  文章录入:吴正闻  责任编辑:吴正闻
 
一、《十月十一小过年》
 

 每逢农历十月十一日前后几天,苍南宕顶吴地方都要聘请戏班演戏,家家户户备办祭礼、采买年货,讲究的人家还要用年糕做一尊“大寿桃”,并用五色线穿上一个铜钱挂在“寿桃上”,名谓“提串”预意吉祥平安。各家主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看戏、吃酒,俗称“小过年”。节日期间地方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小过年”的来历据族内口头流传,讲法不一,大体有二种:

一、是为纪念“如意妈”。相传宕顶吴氏肇基祖光星公一家人为避难迁居,乘船过海时突遭大风大浪,就在危急时刻,从海面上飞来一只背驮一尊女神像的大水鸭,停留在船沿上,随船飘摇。先祖妈心慈,在风浪中不顾自身危险,出仓将水鸭和神像抱入仓内,以避风雨。说来奇怪霎时之间海面上风平浪静,船只得以一帆风顺平安抵岸,好似神佛保佑一般。

因此先祖妈就将神像随行携带,敬号“如意妈”,做为家族私家佛供奉。吴家在宕顶定居拓展后,各家各户都在厅堂先人神座边设一个“如意妈”的香炉,每逢十月十一日为“如意妈”庆寿。祠堂神座上敬塑“如意妈”神像,每年中秋祭祖时也一同奉祀,且传早年间做“小过年”还有忌宰鸭的风俗。

二、是纪念光星公。传说光星公一家人从福建永春卓埔迁徙宕顶定居后,经过数年的辛勤农耕,家庭已较为丰足稳定,思乡怀祖之心由然而生。这一年秋收后准备在农历十月十一日起身回闽省亲。因为路遥千里,而当时交通不便,预计年后才能回转与家人团聚。故此郑氏祖妈在这一天置办酒席,一家人提前过年为公饯行,谁知公在故梓病故一去无回。此后子孙们便把十月十一日做为始祖纪念日,因此节是大年前最隆重的节日,故称谓“小过年”。

十月十一日“小过年”的风俗在宕顶吴地方已有几百年历史,其起因到底如何,年深月久,仅凭口头传说,现已无从查考。但旨在思祖敬宗,祈祷神佛保佑,欢庆平安盛世的特有民俗“小过年”,依然代代流传,而且越来越盛。

宗祠戏台每年逢农历十月十一“小过年”的唱大戏场面
 
 
   “小过年”集市夜景           
 
 
二、 《神 龟 肇 瑞 记》
 

 

麟凤龟龙,四物之灵瑞;杂出于诸子百家传记者,实难以指屈。大则为帝王之庆,小则亦为家室之祥。有如我始祖光星公及三子仰山、绍山、爱山。自有明嘉靖年间,闽峤迁此,历三百余载,历世一十有四、椒衍六十余枝,我邑氏族之说,咸以我中宕为最盛。窃为溯厥原因,不谓无自我始祖,不辞遐远,沿途访问,数千程来此中宕;时则荆榛满目,人迹罕前,虽曰地避嚣尘,而孤客他乡,难以终此。不过崦嵫日薄,去路茫然,席草进埋炊,暂息肩负耳!谁知次早燃火为炊,釜底有物,蠕蠕欲动,状如盆而覆(腹)如盖,乃四灵中所谓龟也。噫!龟者居也,其天之所以启我家居之意欤!于是辟草莱,任土地宅而居之。迄今椒聊繁枝、蔓延遍地;归根返本,尽属天亲、宗前辈凤山先生,恒谓吾族之盛,不徒若此,其有意欤。昔商周之兴,昭然史册;其先不过曰元鸟,曰鸣凤耳。吾始祖自闽至此,一家跋涉,未得乐郊设。无神龟以为之肇,其维谷之进退,奚知所之耶;或龟寿无疆,非数千年之不足以为神,是吾族之兴,兴其未艾,非独凤山先生之谓,抑亦神龟之肇,有以肇于前欤。

                        民国元年 岁次壬子冬月      十一世孙钦桂谨志
 
 
 
三、 《神龟吴自地》
 

吴姓始祖光升(星)公,三子,仰山、绍山、爱山。自来温桥墩、沿沙等处,观山水之秀、风俗之醇,意欲家焉。诚虑地冲浙兵民蹂躏,非长治之策,遂东游至二十八都中宕,见其地沃土厚颇有定居之意,犹未足也。是夕暂宿其地,埋釜而炊,结草而床,次早欲拟东行起而举火,忽有大龟状如覆盖伏釜内,公喜以为祥,遂定宅于斯。辟草莱、任稼穑、创业垂统,祯祥之兆有自来矣。故为之记,以传其事。后之君子因是说而张大之,可以並垂不朽云。

          (本文录自宕顶吴氏光绪七年总谱,作者不详。)
 
 
 
四、《五百丁醮》
 

绍山公支派长房章宇公派下世顺公,世居碗窑美,妣配林氏,单生独子名仕林,年尚幼。时因门衰祚薄,膝下萧条,受尽乡梓邻族欺凌,时有租谷无收,债权无还,生存艰难。

是年中秋之夜,繁星闪烁,皓月当空。为求儿孙昌盛,林氏安人在祖厝前埕焚香伏叩,祷告天地神灵:愿我吴门人丁能旺得五百丁,发誓吩咐子孙设天地醮愿一坛,酬谢天地神灵。同时她老人家每逢初一、十五都早餐免食,以留禄子孙后裔。诚感神灵,天随夙愿,嗣后,仕林公妣配黄氏,生育七男,支分七房。从此吴家螽斯衍庆,族风大振。迄今衍传十七世,丁口四千五百有余。

为兑祖妣林氏安人之愿,酬谢天地神灵之佑,派下子孙凡每增五百丁均设还愿醮一坛,至今已诚还九坛矣。
 
 
五、《 吴曾康兄弟渊源
 

古来事变境迁均有因果。土因水而流失,水因气而循环,人因战乱、荒年、拓展而移民,为官赴任与贬谪等等而迁徙者,古今比比皆是也。

吴曾康三家,或许是上述原因之一,于明季由福建永春约同来迁浙地。(吴、康系永春卓埔镇始迁,曾乃永春坑仔口镇始迁)三姓携眷一路同甘共苦,相扶相携,结下深厚情谊。故效“桃园结义”之典,拈草为香,结成异姓兄弟,吴年长居首曾次之康行三。

三家朝行夜宿,是日抵浙江平邑廿八都宕顶,乃蓬蒿之地,日暮,信宿斯处。望晨妣起为炊,见有神龟现瑞,吴家遂居斯土,迄今传一九世,繁衍一万六千余丁,而成为苍南吴氏之望族。曾公见邻村屿兜山川秀丽、土沃风饶,旋迁屿兜定居。后裔分四房繁衍成族,分居苍南各地。康公卜居东门,后裔亦皆炽盛。三家虽分居三处,而历世往来频繁,迨今四百余载犹情同手足。此为吴曾康兄弟渊源之由来也。

据吴曾康三家谱载及世代相传之事实,由三家合族拜记以永铭世谊。
 
 
六<《“宕顶”地名故事》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明朝嘉靖年间,原籍闽南的宕顶吴氏肇基祖光星公一家人,为避兵乱,准备另找地方拓业居住,于是就朝着东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一路寻找合适的地方。

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走到浙江平阳廿八都的一个渺无人烟的荒野地方,没有人家可借宿,正当无奈之际发现河边的一棵大树有上下二个树洞,于是进入洞内,上洞铺席当卧铺暂避风寒,下洞埋锅造饭。第二天早上准备做早饭时发现锅里有一只大乌龟在爬动,光星公一家觉得很惊奇,因为一家人是从福建过来的,说得是闽南话。闽南话的“龟”和“居”是同音,认为龟是有灵性之物,可能是天意要一家人定居下来。昨晚住的又是树洞,闽南话“洞”和“当”是同音,这时光星公讲:“洞洞蛮当当”,“龟龟蛮居居”,于是一家人顺应天意,就这样住了下来。因为初来时是住在大树洞里,就叫这个地方“洞里”。“宕”“洞”同音又有绵延的意思,后来文字上就沿用“宕”字至今。而且还有小地名“顶洞”、“下洞”之分。

就因为地名比较罕见,我家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起因是我家兄长结婚,有外地客人来吃酒,酒宴开席很久了,这几位外地客人才匆匆赶到,一问才知道,原来客人早就在渡龙下了车,沿着山边找“洞口”,找了很久没找着,经人指点才恍然大悟“洞里”是怎么一回事。众来宾笑倒。

听老人讲古得来,荒谬之处敬请各位看官一笑了之。

 
 
七、《香  樟  古  树》
 

 宕顶吴氏祠堂北面外埕河边,有一巨大古樟树,主干古朴苍劲,离地两米处分生三个大枝叉,虬曲老干上长满青苔树蕨,桠枝茂盛华冠如伞,其北向分枝临空探水,犹如蛟龙过河。

据传,此树为吴氏先辈手植,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树龄,高约十六七米,胸5.35米,树冠东西向宽24米,南北向宽25米,覆荫地面和水面近一亩。

吴氏乡亲世代视此树为风水宝树,在树四周砌筑花坛护栏,配植冬青花卉,石桌石椅一应俱全,年年为树喷药除虫。常日里父老乡亲息耕农闲,茶余饭后在树下设棋对奕,谈古论今,或商讨族中大小事。繁茂的古树见证了宕顶吴氏的兴衰发展,护佑着吴氏后裔的平安昌盛


宕顶吴氏先辈手植的香樟古树 (现此树已被列为县级古树名木,公元2004年苍南县人民政府授牌保护)
 
 
 
八、《“吴公桥”记》
 

大地自然,山川旷野存焉。大江长河,江渚河汊偶彼岸相峙,然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古今如是。宕顶地方,一水横贯东西,河汊交错,盛有十八桥之誉,然以桥命名地方者,惟吴公桥也。

吴公桥是由东向步入宕顶地方的第一桥,昔金乡、铁库、宜山地区之商旅,往返于浙闽之必经通道。三角地形的吴公桥地方,周边环水,朝南坐向,北临八亩洋,面积0.21平方公里,沿底线一字排列,居住着吴、苏、刘三个姓氏,共生存,同发展,各繁衍生机。

桥:始建于明季间。清嘉庆壬戌年(1802)菊月,由吴大楠首事重建,全长3.55米,两条石桥板共宽0.9米,两侧桥墩成井字形框架式条石构建,桥洞净宽 2.95米。座落在吴、苏两姓屋后东侧,西向一条一百多米长仅一米多宽的石板小路,两旁夹河,相向走侧身挨肩过,遇雨涉水而行。时一九五七年,改屋后小路为屋前大路,桥址随之向东沿河60米处迁移,两桥墩(原井架式留原址)改为块石砌筑。

时光在流逝,社会在发展,吴公之桥已被乡村公路桥所取代,冷落在旁静闲着,桥上留下的足迹已成为沧桑的历史。时代进展当保古迹,岁月多彩应树新风。愿吴公之桥与地名永远共存,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