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花七瓣无八瓣”与“万”字之迷》
据宕顶吴氏谱载;二世祖绍山公继配林氏祖妣,生子七。公墓葬廿八都涧洋横浚,墓地俗称‘莲花穴’。
宕顶吴氏自清代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第一次修谱,家族已历经九次修编族谱,均明确记载绍山公只生有七子,分七房衍传。但奇怪的是四百余年来,家族内代代相传着第八房外迁失踪的故事,外迁失踪的原因据说是与绍山公的墓地“莲花穴”有关。
据传,当年给绍山公选墓地的风水先生,几经堪查域兆后,认为此穴位山形地理形似盛开的莲花,而莲花多籽预示着得到此穴的人,其子孙后代必定人丁兴旺。但遗憾的是只有七个花瓣,七个花瓣只能得佑七房祥瑞,因此留下一句:“莲花七瓣无八瓣”的话。意思是吴家当时有八子,不能都分到,如果选择此穴位必须要有一房另迁他地拓业,以避不利。此时绍山公的第八子心想:七个哥哥都已成家立业,如果按照风水先生的话,举家外迁多有不便,自己尚未成家仍孤身一人。于是暗暗效仿吴氏先祖“三让”之遗风,牺牲个人利益以成全兄弟、家族之福。待到绍山公下葬礼毕之时,就直接从墓山俏然孤身而行,另择他地居住去了。
此事虽然在家族内代代相传了几百年,但是专门记录家族繁衍历史的族谱并无只字片言的记载,现存的立于清代顺治年间的绍山公墓碑也只刻有七个儿子仝立,历史上也无外房前来寻宗访祖。绍山公曾有八子之说,因无旁证而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静静的等待。
二00六年,笔者因为编写族史志需要,去各地拍摄本宗历世先祖的墓碑。在制作拍回来的数码照片中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立于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的绍山公续配林氏祖妣墓碑上是八个儿子仝立,在立碑人的部位一个不同字体的‘万’字赫然出现在七个儿子名讳的旁边(详见照片)。这是不是传说中外迁失踪的第八子的名讳?为了解开这个‘万’字迷,我开始走访族内长者。从他们的叙述中又听到了“莲花七瓣无八瓣”之后发生的一段故事。
话说第八个儿子出走后,曾经在林氏祖妣也就是他母亲去世殡葬时从外地回来过一次,当时快要走到宕顶老家时开始感觉肚子痛,越接近老家就越痛。心想,恐怕是应验了当年风水先生‘本地对他不利’的话,无奈只好托路人到家传个话,就挥涕回外地去了,从此再无音讯。
自从发现墓碑上的“万”字之后,族内许多长者都关心此事。大家纷纷猜测其原由;如果传说的故事是真的,那为什么绍山公的墓碑和后来的族谱没有刻录第八房?是怕对第八房不利而不做任何记载吗?如果此事是误传的话,为什么祖妣的墓碑上会是八个儿子仝立?是否真的是象故事里说的那样;家族在祖妣殡葬后获悉第八房的消息,在墓碑上又补刻了他的名讳,从而出现不同字体的“万”字?
为此,笔者遍查浙闽边的福鼎、泰顺、苍南、平阳等县市的吴氏族源资料,遗憾的是并未发现与宕顶吴氏第八房相关的迁徙记录。加之本宗族内又无任何文字记载,这“莲花七瓣无八瓣”的故事与“万”字之迷,只有等待后来人有更多的发现了。
绍山公墓碑后裔落款:长子章宇、次子魁宇、三子靖宇、四子赐宇、五子文宇、六子厚宇、七子舒宇。
林氏祖妣墓碑的后裔落款处多了一个字体不同的“萬”字。
二、《“紫荆仙将”传奇》
绍山公支派长房章宇公,从宕顶迁居华阳铜钱园后,常闻乡邻传言;本地碗窑美有风水宝地,也曾有许多前人在此地搭寮居住过,因有不明异形夜间出没讨食而不敢久留,进而弃居外迁。以至荒芜蓬蒿,未知何姓有缘可得。吴公与王氏安人悉闻此情,认为此物虽传闻形态恐怖,但并无残害乡民之实,认为没有可怕的必要,此地若真如传闻之祥,倒是一个可肇之地。翌年,公妣携子举家从铜钱园迁至碗窑美乡人传说的地段,在他人弃用的基础上搭寮而居。
吴家初来时忙于安家拓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遇并无异常。然,日久之后,异形果然时有现身。常夜间立于门外,将毛茸茸粗大如桶的手臂伸入门内挑灯、讨食。仔细端详只见此形戴盔穿甲红面轧须,虽形状恐怖但态度和善,只言讨食充饥并未强乞。公妣早有思想准备,故并未胆怯,且每次都诚恳应酬、殷勤接待。曾有一日凌晨,祖妣煮熟一锅饭后回房休息,到天亮揭开锅盖,发现饭食已不翼而飞。慷慨的祖妣料想又是那异形所为,故也无表怨言重新做饭。
天长日久,吴家的善良本性感动了神灵,是年五月初四晚,祖妣正在灯下缝补衣服操持家务,此异形再次现身门外,态度和善地对王氏祖妣说:我乃是此处守龙护穴的山神,名紫荆仙。为寻此风水宝地之得主,故作魅形以试善恶,吴家之诚善正合我意,此发祥地非你吴门莫属焉。祖妣闻言心中万分感激,正待道谢,山神已杳无踪影。
事后,吴家为感谢山神之恩德,以其戴盔穿甲红脸轧须之勇猛神形,敬名为“紫荆仙将”。以五月初四山神送祥之日为吴门族节,并在家族发展建祠后在正殿立炉供像,让后裔子孙世代顶礼膜拜。从此之后,“紫荆仙将”为吴氏祖厝守龙护穴的功绩传播乡邑,家喻户晓,迄今香火鼎盛。
三、《“蟹龙现目”奇观》
在碗窑美永成公祠堂中厅地面,各有直径一米余的地圈,清晰可见,分列左右恰似双眼。平时地眼岚气蒸蒸,冬暖夏凉,似有调节气温的功能。尤其对天气变化反映更为奇妙,此地眼表面若蒙上一层似白粉时,当地天气定是睛天无雨。如地眼表面潮湿且色泽暗淡,定是天要转雨之前兆。此地穴双眼活龙活现,始终不泯,又因宗祠所处地形如蟹,地理勘舆先生将此一对地眼称之为“蟹龙现目”,流传至今。民间传说此地眼原由紫荆仙将所护,有吉祥之兆,后来吴氏先人在此地搭寮定居,将双眼穴圈置于中厅堂内。果然家族繁衍发展,俨成巨族,后将此祖厝改建为祠堂。
更奇的是宗祠前约二百米处的溪流中,有一名为“湾仔潭”的水潭。此潭水深约三米,潭长六十余米,宽约二十米,水清如镜。潭底有两颗长的一模一样,直径一米左右的天然圆石,酷似眼珠。与宗祠内的地眼对嵎而存,里人称之为“龙目晭”。此“龙目晭”平时隐没水中,秋分时节隐约可见。据上辈老人所传:此“龙目晭”若露出水面,地方会遭受火灾。不知是天机巧合还是另有其因,据考,以往“龙目晭”曾浮出水面二次,地方就发生两次火灾:一次是1918年10月,吴氏祖厝被焚为平地。一次是1946年10月,碗窑美村整个街面几十间楼房被焚而荡然无存。
桌子底下清晰可见的两处潮湿地面
四、《五 月 十 三 传 奇》
吴公魁宇公,宕顶人氏,耕贾共营,持家有方,甚称一方之富。
时夜,月暗风高,久蓄歹心之匪徒,入宅劫持公至旗杆墩小山包(现望鹤村内),绑于林中,并恶言恫吓:非重金赎之,即送阴曹地府。公惧曰:吾命休矣,谁能救之?
昏昕之时,林中现一白鹿而过,众匪随之追之,追急即跑快,追慢即走缓,奇哉!西至周埔岑东山门,及至山尖(后称该山峰为鹿尖尾)而逍遁。匪返,公已逸。
原来,匪徒追鹿之时,现一位红面长髯、魁梧大汉,手持宝刀将公释缚,且告曰:速回无恙。公感言:恩公留名,以待后报。大汉曰:勿也,五月十三为之祝福可矣。公即俯拜,仰视大汉已隐。
公幸遇之后,乡邻众议此恩人非关老爷莫属,白鹿定是关爷调虎离山之神作也。故;凡派下各厅堂俱塑关公像供奉。每逢“五月十三”,乡里不分姓氏同聚“下宕宫”讼福祈保平安,此俗绵延至今。虽神奇,然传实也。
五、《“如意妈”传说 》
相传宕顶吴氏肇基祖光星公一家人为避难迁居,在闽域乘船渡江时,突遭大风大浪,就在危急时刻,从水面上飞来一只背驮一尊女神像的大水鸭,停留在船沿上,随船飘摇。先祖妈心慈,在风浪中不顾自身危险,出仓将水鸭和神像抱入仓内,以避风雨。说来奇怪,好似神佛保佑一般,霎时之间海面上风平浪静,船只得以一帆风顺平安抵岸。
因此先祖妈就将神像一路随行携带,敬号“如意妈”,做为家族私家佛供奉。吴家在宕顶定居拓展后,各家各户都在厅堂先人牌位旁边,设一个供奉“如意妈”的香炉,每逢十月十一日为“如意妈”庆寿。至今宕顶吴氏祠堂神座上乃敬塑“如意妈”神像,每年中秋祭祖时也一同奉祀。且传早年间,宕顶吴氏村民十月十一做“小过年”还有忌宰鸭的风俗。
祠堂供奉的“如意妈”塑像
六、《 爱山公神主归宗记》
爱山公者,宕顶吴氏肇基祖光星公之三子也。约生于明嘉靖丁巳年(1557年),幼随严慈由闽迁平邑中宕。
家严殁后,万历二年(1574年)爱山公只身移居观美枫树门,另创基业。因斯地年遭水害,故于万历乙巳年(1605年),公妣携次子再迁鼎邑圹底东门外。公妣卒后,合葬丁邑一都下屿海尾。为料理坟产,世珍公次子仲杨公(良房)携着移居姚家屿,结茅庵供奉公之神主。后茅庵经久失修,得二房长许,遂将爱山公神主移寄碗窑美分祠。
事历多年,众裔孙认为神主寄放分祠,难免宾主之分,实有不妥。是年中秋,将爱山公神主奉归宕顶祖祠。
然,神主安座之际,宕顶宗亲尚存疑惑,言:“此神主是爱山公否?”是也?非也?奈无依据。于是乎焚香祈祖,推光星公十一世孙钦煜公执杯珓,举顶抛出,视之“一阴一阳”,再抛如初;三抛过祠梁,二珓坠地竖而不眠,旋似陀螺久转不息,令观者目瞪口呆。息,兆如初。众异口同声,皆赞曰:“祖上有灵,后裔之福焉。”遂无疑,即奉神主安座,焚香再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