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两地,血同缘,根同宗 共同弘扬祖地文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林娟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5 9:10:1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闽台两地,血同缘,根同宗 共同弘扬祖地文化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5日讯(本网记者 林娟)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台湾的“左镇人”就是从福建通过海退时露出海面的陆桥进入台湾的。明末清初,大量福建人移居台湾,台湾福建籍人口骤增,人口数量占台湾总人口80%左右。由于闽台自然环境极为相似,闽籍移民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原有的风俗习惯。闽南话成为台湾最通行的语言,闽南人保持着家乡的食、衣、住等生活方式,恪守着家乡的礼仪和婚丧习俗,遵循着家乡的岁时年节习俗,供奉着从家乡带来的神祇,演唱着家乡的音乐戏曲,闽台从此成为同一风俗区,铸下了深厚的文缘。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受到闽台同根同源的文化氛围,语言相通,信仰相承,戏曲相似,风俗延续。闽南语与客家话至今在台湾流行,加之台湾推行普通话,又称“国语”,使得两岸交流毫无语言障碍。历史上福建数次移民迁徙,造成今天台湾式的闽南语、客家话。闽南话、客家话、“国语”,皆是乡音,乡音未改人更亲,相同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符号、标记。

妈祖的福佑从不曾离开两岸同胞,闽台民众拥有共同的信仰。如对佛祖、观音、玉皇大帝、关帝、城隍、土地等神祇的崇拜,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释道儒不分的共性;而妈祖、开闽王、临水夫人、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地方神崇拜更是只能在两地找到。

台湾民俗与闽地相同相似,如岁时节日舞龙、舞狮,供献祭品、婚嫁取六礼之意。闽台建筑、服饰、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台湾客家聚居地凹形的宅院,铺青石板的街道,都保留了福建原有的民居风格。

台湾的戏曲活动随着移民迁徙而形成发展。泉州南音、漳州芗剧、客家山歌、福佬民歌都是台湾戏曲歌曲的源头。最受台湾民众欢迎的莫过于歌仔戏和布袋戏。歌仔戏起源于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采茶、车鼓等民歌,明清时由移民带入台湾,糅合当地小调形成今天的歌仔戏,在全岛盛演不衰。布袋戏起源于泉州,吸收泉州南管曲调,逐渐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地方戏剧流行全岛。台湾民歌主要有福佬系、客家系两支脉。

对80%的台湾同胞来说,福建祖地是魂牵梦萦的根之所系。长期以来带着“寻根、谒祖”意识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为福建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每年清明节期间,台湾岛内都有不少民众回到福建祭祖。而随着两岸交流的日渐密切,台湾不少政坛要人访问大陆,他们行程里几乎都会包括走访故乡,祭祖,扫墓。由于历史渊源,大部分政要的祖籍都在福建,如连战、吴伯雄、萧万长、江丙坤、陈水扁、李登辉、谢长廷、吕秀莲、游锡堃等。

2006年4月19日上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福建漳州马崎村祭祖,他用闽南话对马崎宗亲说:“人亲不如土亲,第一次回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振奋。”随后,连先生饱含深情地说道:“连家的列祖列宗,爷爷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回永定县祭祖,完成父亲吴鸿麟终身未能回乡祭祖的遗憾,他激动地用客家话对父老乡亲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先的敬爱是传统美德,是非常自然的感情,所以我一定要回来认祖归宗。临别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萧万长位于漳州市南靖县的家庙落成于明代,里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四外青山千古秀”,下联是“美里绿水万年长”。明代写的对联里竟然嵌有萧万长的名字。当地人都说,祖先有先见之明,预料会出一个叫“万长”的名人。2005年9月萧万长终于实现谒祖心愿,在祭祖仪式上萧万长先生的一句话最能代表台湾萧氏宗亲心声:“来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祭拜祖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和盼望,也是我在台湾的萧氏祖先在天之灵所期待的。”2006年元旦前,萧万长先生特地从台湾寄来贺年片,向乌石浦萧氏宗亲祝贺新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闽台两地,血同缘,根同宗,在共同弘扬祖地文化的过程中,大家的心贴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