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马崧良的博客
《吳论》前言 目录(征求意见稿)(2010-02-26 11:08:52)
标签:骨墩孢磞刀陶语字道杂谈 分类:9.吴论
前 言
吴论,以探索论述吴国文史及吴地-太湖流域的史前文化为己任,时段从旧石器晚期新石器初期起到吴国灭亡止,秦汉之后的吴地文化,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
大量考古实证表明,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起,中国东南遍布了人类足迹;从人类学角度,安徽和县猿人的头骨测量证明:这里的人种更接近爪哇人;苏州三山岛细石器文化有着与北方草原、乃至中亚细石器完全不同的特征;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的陶釜与黄河流域的陶鬲,形成了中国早期文明两大各具特征的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受到经大陆桥输入的彩陶文化影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逐步形成了黄土高原和河洛平原的内陆型-黄色文明,而长江流域则独立地发展了良渚文明的黑陶文化、马桥文明的几何纹陶文化,这种在江南水网地带成长起来另类文明,是海洋型-兰色文明;上海在发掘马桥遗址时,曾将古马桥人的DNA与现代当地人的DNA作比对,发现越偏僻处的人种蒙古人血统成分越小,而中国南方人种的成分越大;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良渚人及其后裔百越人,有着与中原不相通的独立语言,史藉中用汉字音译记载下来的歌、词,只能用南方的侗台语才能解读;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则将人们的眼光引向日本、台湾、东南亚、南洋诸岛。
百越民族早己消亡,最早被中原民族侵占、同化的是吴,接着是越,后来被汉人称为山越的部族步步南逃,征服的被步步同化,不服的形成南部少数民族;流亡海外的被称为外越,形成岛屿原住民族。
比照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老三-印度:印度之所以排位中国之前,是英国殖民者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哈拉帕文明,找到了城址、砖块及二千五百多枚至今也未能成功解读的带字印章,创造这种农耕文明的黑肤色人种,被来自欧州高加索的游牧文明的白色人种杀戮、驱赶,退居到了南印度。若以被世界公认的殷商甲骨文,中国才三千多年,比印度矮了千年,若算上丁公陶文,良渚刻文,却又长印度几百年。印度的哈拉帕文明没有延续,称为失落的文明。
与印度原住民仿佛的中国江南原住民却有幸得多,不仅能在当地找到血裔,还能辨认出曾有的语言,吴地有些地名、吴王名单和铭文中的名字,还保留着独特语言的痕迹。但是中国的史藉,包括对中原商周记载甚准的《史记》,对江南古文明的记载一是缺失,如吴王寿梦之前的五百年历史;二是失真,大书特书泰伯禅让;三是贬低,将江南称作荒凉的荆蛮之地。寿梦后的史事则偏于征战。好在考古发掘、出土文献渐多,几近失落的先吴文明日渐明晰,吴国的历史真相终将陆续浮出水面。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曾经影响了半个中国,是当时中国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陶寺文化晚于良渚文化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在陶寺文化中发现了良渚文化因素的玉琮和∠形石刀,这表明良渚文化对陶寺文化产生过影响。陶寺文化后来成为夏文化之前的尧舜之都,而良渚文明衰落了。但太湖流域的长江文明早于、优于中原的黄河文明,是不争的史实,中国要靠两河文明列入世界四大文明。良渚文明并不逊色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马家浜文化可与中东两河文明的苏美尔文化比美。而这些论据的实证支撑来自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良渚、余杭、嘉兴等地的史前遗址。
本书的宗旨便是立足于考古成果和出土文献,参照相关传世史藉,基本不采信传说家谱,试图初创一幅江南兰色文明的草图,勾勒真实吴国的框架。我深知自己的历史学素养,考古学历练远不足担此重任;且旧学根深蒂固,新出孤证占多,不少立论学界远未定论,早产易犯众怒。却敢以牛犊精神,票友水平淌一淌深潭。谬误之论,敬请专家学长指教。
目 录
一、 概述
1、我凭什么考古
2、我的考古情结
3、我的考古九法
4、我的捡古模式
二、 考先吴文明
1、直立人沿长江顺流而下
2、中石器时代的先吴文明
3、马家浜文化的爹在哪里
4、在无锡找到的文明起源
农耕起源实证
养殖起源实证
粗陶起源实证
新石器起源实证
5、无锡的马、崧、良遗址
彭祖墩遗址
邱承墩遗址
洪口墩遗址
白担山遗址
庙墩遗址
锡山遗址
仙蠡墩遗址
姚湾遗址
杨家遗址
6、良渚文明后有没有断层
7、鱼越文化是吴文化之源
8、长江、黄河文明之比较
9、江南原住民的来龙去脉
三、 考吴国历史
1、由出土“吴”字考证起
殷商甲骨文“吴”
先周甲骨文“吴”
西周金文“吴”
春秋吴国铭文“吴”
晋国竹书“吴”
秦国石鼓文“吴”
楚国竹简文“吴”
《说文解字》“吴”
敦煌石室“吴”
2、由出土金简文考证吴史
西周《同簋》的“左右吴大父”,证泰伯未必奔吴
西周《宜侯夨簋》,证康王始封虞侯夨至宜地为侯
春秋《者减钟》,证寿梦前两代即己自立为䲣王,都江西吴城
春秋《寿梦戈》、证䲣王征服邗国后居邗称邗王
春秋《诸樊剑》、证诸樊居江北邗城向东向南发展
春秋《阖闾残钟》、证阖闾占楚都郢,仍自称䲣王
春秋《夫差盉》、为“女子”制盉,失国前才自称吴王
战国楚简《吴命》,证泰伯为“孽子”,系大阿哥无继承权
战国《中山鼎》,证吴王大而耗富而骄衆而嚣,五年灭国
3、由城址考古发掘考证吴史
无锡梅村,史称建都五百年,寻都劳而无功
江西清江吴城,出土编钟,有大墓、陶器,找到了城址
丹徒宜城,有大墓、青铜器、陶器,城址可能泻入江中
扬州邗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未找到大墓
丹阳葛城,有城址、陶器,未找到大墓,发掘论证是早期吴都
武进淹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大墓,族属争议未定
常锡阖闾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未找到大墓
苏州木渎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有大墓早期被挖
苏州城,考古人只挖到汉,史界坚称建城二千五百年
4、吴史概论
泰伯阶段
宜侯阶段
鱼王阶段
吴王阶段
四、 考吴地文物
1、考吴錛
2、考吴鐮
3、考吴犁
4、考吴釜
5、考吴瓮
6、考吴鬲
7、考吴钟
8、考吴戈
9、考吴鉴
五、 考吴地文化
1、考吴人
2、考吴俗
3、考吴癖
4、考吴语
5、考吴字
6、考吴风
7、考吴简
8、考吴墓
9、考吴庙
六、 考吴国经济
1、考吴稻
2、考吴陶
3、考吴丝
4、考吴瓷
5、考吴铜
6、考吴玉
7、考吴舟
8、考吴币
9、考吴市
七、 考吴国军事
1、考封吴战略-制夷灭徐
2、考伍子胥国策-灭越争霸
3、考吴长城-吴国攻防
4、考吴孙子攻略-占郢大捷
5、考吴艇艅艎-吴齐海战
6、考吴抗楚救陈-季札论战
7、考邗沟运河-争霸中原
8、考吴军车阵-后来居上
9、考吴军装备-剑锋戈利
八、 吴史辨证
1、“泰伯奔吴”辨证
2、“虞吴”辨证
3、“苏州大城”辨证
4、“阖阅大城”辨证
5、“说吴”辨证
6、“吴学”辨证
7、“句吴”辨证
8、“吴文化”辨证
9、“谱文化”辨证
九、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