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淮安吴公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 0:27:3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读淮安吴公祠

    题记:这个贴子还没有写完,但我急着就把前两节发出来了。今天中午第N次地到吴公祠,发现前殿的屋顶已被拆了,门楣上的石头也被卸下了,只留下部分的墙壁和墙基。问了一下工人,是修复性质的拆。虽然这样,我还觉得应该把贴子先发出来,因为我此贴所写的对象,是没修前的吴公祠,与修复后的还是有所不同。


    130年前,为大清帝国鞠躬尽瘁操劳一生的封疆大吏——吴棠吴大人,从四川总督的任上辞官没几天,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在老家滁州安然谢世,予谥“勤惠”。时任漕督文彬上奏朝庭:吴棠自州县以至漕督,拒捻平暴,筑城守扼,与淮徐士民患难相共十余载,深得民心,恳请“在清淮、徐州各建专祠,以彰忠荩,而慰舆情”。于是,清江浦的吴公祠诞生了


    ●就算是总督也是要谢幕的,至多用祠堂里的雕塑或者画像,存活一下生命的万般无奈



    走进吴公祠,看到许多青草在屋顶上、在院子里自由生长,三开间的前后两殿破败肃立,心心相惜。前殿的中间本是过道,不用说,当年的人们正是穿堂而过到达院心,之后,或向东进入偏院,或向后进入正殿。东侧的一排偏房仍在(日杂公司的仓库),但两院间的门已被封堵。一个姓李的奶奶告诉我,她小的时候,祠内经常唱戏,还有人在里面编蒲包。后来,当兵的在里面养马,煮黑豆喂,她们跑过来玩时,当兵的就把煮熟的黑豆舀给她们吃,,,

    前殿的大门也被封了,进出院子从屋西绕行。门楣上镶着一块白色大理石,屋檐坍塌而下的坢着泥桨的碎砖烂瓦,掩不住她的光洁和珍贵;“敕建吴勤惠公祠”——大理石上的这几个正楷大字,不仅默默地证明着自己的身世,而且历经百年风雨仍刻痕如削。设若阴天,这几个大字遒劲威严,仿佛一排宽袍大袖的将军,使我想到祠堂的主人,生前是如何的叱咤风云,挥手雷动!当阳光通过檐口的残破照射下来,只把门楣上的大理石照亮,深深刻进去的文字,又随之立体起来细巧起来鲜活起来,仿佛射灯照耀下的一群快乐少年,正翩翩起舞,欲从门楣上飘飘而下。敕、建、吴、勤、惠、公、祠,你们轻轻盈盈的几个,是要飘飘而下与我一起去屋前屋后照相么?是要飘飘而下与我一起去院心载歌载舞么?

    除了门楣,前殿前墙上还装饰了砖线。砖线上贴檐口,左右以一个开间的宽度为限,门和门楣自然被划在了框线之内。这条马蹄形的精致框线,使我联想到唐装上的金丝衮边。不仅如此,我还想,那些死去的煞费苦心的清代工匠们,也许另有深意吧:他们用清晰的线条设计出舞台的轮廓,让“敕建吴勤惠公祠”这几个字在门楣上助演,让进进出出的男女在门楣下主演……马蹄形框线的两个上角,各镶一块流云飞动的方型砖雕,它们是舞台的吊灯么,随时准备旋转,用云图缕空的部分闪烁出眩目的缤纷的霓虹?再看框线下方,门的两边,是一付玄武岩的门耳石,方型,正面雕出凤凰,凤凰同时向上向中间翘首,似乎被这台百年不歇的戏剧深深吸引,正津津有味地引颈观看。

    啊,不为人知的吴公祠的工匠们,你们用砖线规划出舞台,是要警醒世人,别忘了一个古老的哲理吗?人生如梦,大家都不过在演戏,你来我去,即便轰轰烈烈有如吴棠吴大人,最终也是要谢幕的,至多用祠堂里的雕塑或者画像,存活一下生命的万般无奈.


    ●它是中国古典建筑小品的独特形式吗?如果是,百年清江浦又多了一个小小的意外的骄傲了。



    在中国古建筑中,硬山顶地位不高;吴公祠的前殿是硬山顶,建筑材质也很普通,然而,也许是为了充分表达对吴棠吴青天的尊崇吧,工匠们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终于打造出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小品.

    三开间的房子,是很小的殿堂了,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将有限有屋面做变化处理。但吴公祠前殿的屋面被处理了,在两坡的基础上,中间那个开间的屋面被平行抬高了二十公分左右,使简单的两坡屋面显示了丰富的层次。屋面的抬高处被做成了垂脊,它们与两山的垂脊、与屋顶的主脊一样高高耸立,且两端微微翘起。起伏的屋面,丰富的屋脊,多样性的线条(直线、折线和弧线),加上半圆的桶瓦、三角形的滴水、圆形的瓦当,所以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使我感觉前殿的屋顶宫商纷飞,旋音袅绕,恰如凝固的民乐合奏,无声而优美.

    吴公祠前殿的屋面很特别,我查遍了所能查到的所有资料,没有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同样的形式。我自知才疏学浅,在专业论坛发贴请教,也没有哪个专业人士能说出子丑寅卯。发现一种叫做“三川脊”的屋面形式有点类似。三川脊主要存在于台湾,大陆很少见。三川脊,其屋脊的中间隆起,但檐口总在一线,而吴公祠的檐口不在一线,吴公祠檐口的中间一段,随对应的屋面和屋脊被整体抬高了。目前,本市的文庙正在造仿古建筑群,许多排的平房,都是中部的几间比两边高,乍看起来很象吴公祠的前殿,但实际上不同。文庙的仿古建筑每排都十间二十间的长度,与其说是单体建筑,不如说是几组高度不一的建筑的拼接,而屋面的形制,是指纯单体建筑而言的。

    由于实在找不到归属,请允许我大胆猜想,吴公祠前殿的屋面,会不会是中国古典建筑小品的独特形式呢?如果是,我把它命名为硬山马鞍脊,以区别于硬山三川脊。如果是,那也算是百年清江浦的一个小小的意外骄傲了。如果不是,我也愿意把它提出来,抛砖引玉,请高人给予指点,使我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