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春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27 20:54:31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1967年的春节

吴立梅

十年文革,那期间这“年”是怎么过的,回忆起来,倒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的春节。

1967年春节来临之际,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大半年,“破四旧”的狂飙将所谓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扫荡殆尽。而过年的习俗毫无疑问是“四旧”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因此,“破”起来自然是不遗余力。

春节还没到,大张旗鼓的宣传就开始了,号召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廿三的祭灶活动大多停止了,要进行也得偷偷摸摸。

春联最具时代特色,贴的是“忆苦思甜讲家史,移风易俗过新年”、“八面山上飘红旗,荆江两岸尽朝晖”之类。灶君菩萨前的对联自是不能贴“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应该贴“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或者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横批也由“吉祥”换成了“革命”。

关键在于除夕夜,民间有祭祖、谢佛的习俗,公社广播反复强调,祭祖谢佛属于封建迷信活动,谁搞谁就是和毛主席革命路线唱反调,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下午开始,各村的主要干部及基干民兵就背着竹叶枪(一种枪形如竹叶的长柄枪)和麦叉(钢叉)巡逻,如果发现谁家在谢佛,就将谢佛用的猪头给拿走——用竹叶枪一戳或用麦叉一叉即可。有些年纪大的“老顽固”,就在后半夜悄悄地进行。但谢佛离不开灯光,——那时我们村尚未通电。巡逻人员如果在夜深时发现谁家的灯光不大正常,就如临大敌去查询。当然,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真要发现“情况”,还不至于如上级号召的那样将猪头拿走。

转眼大了大年初一,共产党员带头,革命群众跟上,做一些整修道路等的公益劳动。“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自然也不能让他们闲着,但也不能让他们和党员们在一起,于是安排他们去清理水沟之类。

拜年被视作陋俗,群众之间的革命情谊应该超越亲情,因此反对拜年。年初六,生产队就开始派工干活了——其实这时正当农闲,所谓农田排水之类的活可干可不干。

春节期间,也是嫁娶的高潮。这男婚女嫁当然也得新事新办。新娘子自然不能坐轿子了——那轿子也被当作“四旧”砸掉了。于是新娘子步行到夫家。嫁妆也强调革新,要嫁锄头、小猪之类。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当然也不能搞了,那就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三鞠躬。

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相对比较丰富,各地组织的“毛泽东文艺宣传队”马不停蹄地到各村巡回演出,节目是一成不变的样板戏。其时,八个样板戏中的《海港》和《奇袭白虎团》名气还不大,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及交响乐《沙家浜》又没能力演,因此,乡间演出的是《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

文革虽说长达年,其间有个春节,但管制最严的要算1967年的春节。此后,管制渐松,过年的旧俗也就慢慢复苏了。不过,经历文革的洗劫,传统的年味已经大为消减。

                                          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