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絮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27 20:53:07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春节絮语

吴立梅

春节,亿万华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历时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留给我们最丰厚的遗产。这遗产,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充满着无处不在的传统韵味。在这节日里,乡缘、亲缘,如一团团丝线被理清或重续,如一坛坛醇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春节,处于冬种之后,春耕之前,颗粒已经归仓,农事已经消歇。长达几个月的农闲,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充分享受闲暇。一般认为,春节的开端在腊八,春节的结束在元宵,为期一个半月。而据老辈人说,许多人家,过了立冬就开始准备过年之物,直到次年清明祭祖结束,这“年”才算真正过完,这样说来,历时竟长达半年。如果没有了春节——不过这“年”,那么,我们的生命似乎会失去一大块甚或一半。

为了过春节,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都赶着回家。这就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春运”,在节前回家和节后离家的一来一去中,在四十天时间里,交通运输部门要将一二十亿国人送往各自的目的地。“家”,在国人眼中,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字眼。有人曾对“家”作过这样的解释,它就是那一片故土,那一种乡情,那里有邻里乡亲,有老房子,当然,还有父母兄弟姐妹。亿万人千方百计、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就是为了获得“家”的温馨、宁适和惬意,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却充满每个毛孔的享受,只能来一句“回家的感觉真好!”。围坐炉边,漫步乡径,在家人的问候中,在亲友的聚会中,在乡亲的攀谈中,斯地斯人,此景此情,就在这“真好”的感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了我们的乡情和亲情。而祭拜祖先、走亲访友,不过是这种情感的扩大和延伸。

“家”是我们的根,是一个基点,也是一个坐标,在宗亲礼仪的氛围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明白了个人的定位,懂得了肩负的责任,又联络了世代亲情,密切了人际关系,开拓了人脉资源。辛亥革命以前,春节被称为“元旦”,“元旦”的字面含义,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在“家”这个空间,在辞旧迎新这个时间的节点,在除夕的鞭炮声中,为逝去的一年作梳理总结,并规划来年,安排人生。春节之于“家”,之于许多人,有着多重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功能。

春节,又是娱乐和享受的最盛大的节日。因此,不妨将春节视作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喜欢娱乐和享受是人的本性,传统节日的产生多缘于此。人活在世上,并非只有无休止的劳作,任何生命,都需要放松和调养。娱乐自然是最好的放松调养方式。节日里,层出不穷的各种杂耍、夜以继日的连台大戏,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熙攘喧闹的演出场地,在人流如潮的灯市花海,也为青年男女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提供了良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充满了浪漫和诗意。当然,在娱乐过程中,传统文化又不断地得到强化,人们的心灵也不断地受到浸润和熏陶。

娱乐的本质也是享受,它在精神层面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而吃穿则是最直接的物质享受。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耕时代,这匮乏曾经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们),也能在春节吃到平常少见的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牛羊猪肉、糖果糕点、海货山珍。蒸炒煮煎、荤素咸甜,可谓应有尽有,口腹之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平日衣衫褴褛的人们,春节时也大多衣着光鲜,一身新衣新帽新鞋。吃穿的享受在春节那几天达到了极致,也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春节是民俗的,传统的,当然也是文化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速,年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对过去的春节,人们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和怀念。但只要我们这个民族在延续,对春节的情感还依旧,那么,春节将永远是我们最盛大和隆重的节日,它所承载的文化功能,它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也将永远存在。

                                      2009.1.22

                    《金华日报》2010021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