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敏《吴、越大墓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24 16:56:2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f3e160100hci0.html

评张敏《吴、越大墓研究》
(2010-02-22 17:03:59)

《文物》2010年第一期,载张敏先生《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文章指出:多年来吴越考古中存在“吴越不分”的现象:在江苏境内发掘的贵族墓葬皆为吴墓,而在浙江境内发掘的贵族墓葬皆为越墓。文章列举了丹徒北山顶、丹徒青龙山、苏州大真山、绍兴印山、无锡丘承墩、长兴鼻子山、安吉龙山,以及丹徒烟墩山、丹徒粮山、丹徒荞麦山、丹徒磨盘墩、丹徒王家山、繁昌汤家山、屯溪弈棋、绍兴坡塘、海盐黄家山、余杭笆斗山、杭州石塘共十八处吴越大墓,并根据保存较完好的前七处大墓作了重点分析。文章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随葬器物三方面对七墓逐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吴墓讲究风水,墓向朝西,用人殉人祭,随葬青铜器和陶瓷生活用器,无青瓷仿铜器和玉器;越墓不讲究风水,墓向朝东,无人殉人祭,随葬青瓷仿铜器和玉器,偶见或不见青铜器。按此分类又对后十一座盗掘较严重的大墓逐一甄别,从而区分了十七墓的国别。


吴国大墓有:丹徒北山顶、丹徒青龙山、丹徒烟墩山、丹徒粮山、丹徒荞麦山、丹徒磨盘墩、丹徒王家山、安徽繁昌汤家山共八座。

越国大墓有:绍兴印山、苏州大真山、无锡丘承墩、长兴鼻子山、安吉龙山、安徽屯溪弈棋、绍兴坡塘、海盐黄家山、余杭笆斗山、杭州石塘共十座。

张敏先生是以分类研究的方法,以非相同或非共有的要素为指示性要素来甄别研究的。

我对此方法及结论是赞同的。另有三处提出商榷。

    1、研究吴越历史,不应局限在传世文献,而无视出土文献。张敏在该文第一节“吴越的时空范畴”中引用的文献有《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今本《竹书纪年》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而从不利用已经累计出土有铭文的吴国青铜器一百多件,越国青铜器近百件,文字近五千字;不利用别人据出土楚简、汉简中涉吴越史事的研究成果,所以难跳旧史学窠臼。他论定“吴国纪年始于寿梦元年,终于夫差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85-前473年,共113年。”按江西临江(现名樟树市)出土的《者减钟》铭文,早寿梦两世便己称工䲣王,吴国有纪年的历史还要多五十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相继发现,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赣鄱流域先后出土上百件西周青铜礼器,特别是樟树市“吴文化”遗址和新干商代大墓及西周列鼎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吴城文化”是一种溶合晋陕地区先周文化与汉水流域荆蛮文化及赣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其族属应为吴,吴城文化的实质是吴国的早期文化。赣江中游的樟树、新干一带,是吴国(古句吴)始建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江西还应有早期吴国大墓。

    2、随葬器物的“非相同或非共有的要素”不仅可用来甄别研究吴越大墓,也可延伸用来甄别研究吴越中、小墓葬,而张敏先生的《阖闾大城报告》,将龙山石室土墩墓的随葬陶瓷生活用器断为吴器,(见本博客[吴论八三]),显然与本文主旨相勃。

《阖闾大城报告》称发掘了龙山7个石冢,出土150余件陶瓷,张敏断其为春秋早、中期吴器。这件带把青瓷杯,在上述八座吴大墓中找不到同类器型,却能在十座越大墓中找到共有要素--小尾巴。

 龙山2号石冢出土了硬陶羊角器,可也是越大墓才有吴大墓绝无的器物。

    3、苏州大真山墓,张敏先生以龙佩、虎佩玉饰区分贵族的高低等级,将苏州大真山墓断为低等越国贵族墓,我以为不妥。吴越文字的特征,一是将凤凰鸠鸟书写入字,二是将国名王名的字加上“虎”字头,如“虞”、“䲣”、“虘”、“虏”等。可见凤、虎在吴越贵族心目的中的地位至上。


马崧良子2010-02-23 13:25:53 [举报]
安徽屯溪弈棋村1959年-1975年考古发掘了八座大墓,出土青铜器60件、青瓷器311件、印纹陶器23件、陶器29件,是江南集中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点之一。对这批青铜器的吴、越国属,历来争议极大:主张吴器的学者有邹厚本、肖梦龙、林留根、李学勤、刘兴、杨宝成等;主张越器的学者有刘建国、张敏、刘玉堂、王俊等。这次张敏先生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随葬器物三方面对屯溪弈棋墓葬的分析,断为越国大墓,是准确的。我认为安徽屯溪弈棋应是已知最早的越国都城,依次为安吉、绍兴、苏州姑苏城、山东琅玡、再回迁苏州姑苏城、绍兴。

新浪网友2010-02-23 22:21:43 [举报]
记得此前看过一份材料,说三国时期,现在的安徽屯溪一带还有“山越”,吴国派兵攻下,估计这个山越和早期的越国有所联系。

武进张军
博主回复:2010-02-24 02:39:21
应是孑遗,到唐宋时官府还去闽粤山区抓山越充丁,能战不畏死。前不久ccTv4播发的现代北海昼民,可能是流亡在海上谋生的外越,可惜五十年代没被评上第五十七个民族,保留一份马-崧-良-鱼越的骨血。
 
马崧良子2010-02-24 10:46:14 [举报]
    吴囯的都城依次似为:
    江西吴城--有城址、大墓、青铜器、陶器,葬制不清。有出土文献记载。
    衡山梅里--仅据传世文献推测,尚无出土实证。吴族自西迁东,此间拟应有过渡。
    丹徒朱方城--有典型吴王陵、青铜器、陶器,无城址,推测己没入长江。
    丹阳葛城--有城址、中小型吴墓,尚未找到大墓。
    扬州邗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有出土文献记载,尚未找到大墓。可能是陪都。
    武进淹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有大墓但南博压了十三年未出报告。
    武进与无锡交界处的鳎[去曰字]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竹简,尚未找到大墓。
    苏州木渎吴大城--有城址、青铜器、陶器、玉器,周围有大墓早年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