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四堡乡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wudexian…  文章来源:sibaowudexiang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20 9:08:4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宗祠

枧头吴姓的开基始祖大郎公祠已不存在,村内仅保存有两座较完好的祖祠,叫伯义公祠和小八公祠。伯义公祠也叫“上祠”, 小八公祠也叫“下祠”,两祠并列而建,座落在枧头村西面鸡形嵊的东面山下,坐西朝东,背靠鸡形嵊,面对高耸的鳌峰山。从吴姓族谱上的村图看,这两座祠的左右两边原来都是密集的房屋,后村庄建设逐渐东移,如今宗祠两边都只剩下一些老屋基和破旧房屋了。从谱图看,伯义公祠原有飞檐翘角的堆斗门楼,但现在两祠都是简单的一般房屋建筑了,可见有一部分是后面重修的。

伯义公祠位于南边,建筑屋体呈纵长方形,东西长15,南北宽10,占地165平方米,砖、泥、木、瓦建筑,上、下厅结构,中为一小天井,上厅两边厢房,下厅两边是厨房。上厅正堂设神位,神主牌横写“渤海堂”,竖写“五世吴公伯义、邹氏千金祖考、妣遗下一脉宗亲神位”,下为神龛。上厅与厢房之间的隔墙是木屏墙,由木柱与木板榫合成“口”字框,框间用竹蔑拼编密闭,外以白灰浆料涂盖平整,有齐整的装饰美。木柱用以贴对联。下厅与厨房隔墙也是木屏构成。天井的两边是回廊,为上下厅之间的通道。上下厅两边的墙上至今留有多张当年村族学子的高中喜报,字迹依稀可识。

小八公祠与伯义公祠之间隔了一条檐巷,前与伯义公祠相平,也是纵长方形,砖木泥瓦建筑,但后面比伯义公祠多出一间神位间,神位间以青砖建成柱楼式,高出厅堂,以圆门通上厅。圆门前一长条小天井,天井两边是两道围墙,连在厅堂与神位间之间。因此该祠比伯义公祠长,有约20;正厅南北宽也有13,但神位间较小,只有约6宽。祠的上下厅靠西端均各有两根立柱,原以用于构建屏风,现屏风没有了,就空立在厅中。上下厅之间的天井长6,宽1。天井南北两边各有一小侧厅,北侧厅现用作厨房。上下厅的两侧均为厢房。下厅大门的左右两边开有厢房门。在南厢房的门框上和门边墙上均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据说是1932年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驻扎在这里时留下的。

两祠的门前是一个大草坪,草坪东面是一直围墙,正对两祠大门处开了两个围墙门。围墙外是一口大池塘,约有200平方米;池塘周边均是34米的石铺通道。

据族谱载,伯义公祠和小八公祠为大郎公第五世孙,四世孙念七郎之长子和次子。吴伯义,生卒无考,配邹氏名千金,亦生卒无考。族谱无传记,只有一首赞诗,曰:“羽翼天生两弟兄,雁行居旧实尊崇。开基上屋非无意,大建鸿规自有功,产业频添叨祖德,人文蔚起悉灵钟。春秋匪懈如相见,俎豆馨香永罔穷。”是廿世裔孙镔薰所撰。吴伯义葬本里店前垄螃蟹形左畔。其妣配葬铁炉坑蜈蚣出洞形。生二子,长祖应,次阡益。

小八公生殁无考,葬本里坪山子寅山申向,配范氏五娘,生殁无考,葬山寮里牛塘嵊上,生子三,长仲五,次仲七,三仲八。谱传曰:“吾祖秉心无私,绪传五代,乃分支雁行,居次调协,埙篪开基,中室劳瘁,不辞创造,纤毫不爽。燕翼动我遐思,义方垂训,念兹在兹,功高德厚,谁其嗣焉?”为廿一世孙圣基所撰。

由伯义公和小八公后,发展后裔成上、下二房,遂各建祠堂以祀。每年中的各个传统民俗节日,族人都要到宗祠里给祖宗神位敬献供品和叩拜祖宗,祈祷护佑家人平安。元宵节期间,村中举行游龙、拔龙活动,就要在祖祠内举行祭龙活动。清明前后,族人要择选吉日,备足祭品,汇集宗祠,祭祖缅怀和举行酒宴聚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