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三让王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ok  文章来源:原創編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14 16:00:1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center]泰伯三让王位[/center] 黄帝嫡裔公刘带领族人自邰迁居到豳,去世后庆节继承部落父权,开始营建国家,传了九代,到古公亶父更是光大了先辈的事业,他积德行善,颇有口碑,其时西北戎也强大起来,时常骚扰豳地,古公就带领人民进行一次大迁徙,过漆河、沮河,翻梁山来到歧山周塬地区(今陕西歧山县一带),营建城廓和村邑,建立各种国家管理机构,成为商王朝认可的诸侯国,称为周王国,古称周太王,他小儿子季历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昌,聪明异常,人称神童,颇有伟人气质 王者风度。周太王古公亶父对这个小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将周家天下传给他,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岂在昌乎?”按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孙继承,就轮不到姬昌继承王位,古公十分苦恼,郁郁寡欢,长子泰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想立少子季历以便传给圣孙的心意。结伴出亡,逃到邻近的狩猎民族荆蛮那里,成为当地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句吴”(有史料称“勾吴”)。不久,古公病逝,泰伯、仲雍回家奔丧,小弟季历依照父命要将王位归让泰伯,泰伯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二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句吴部落之中,为表示决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就举族南迁到长江入海处(今江苏无锡一带),泰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髪的习俗,以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孔夫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拍案惊呼“泰白,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开发长江三角洲,重建国家,依旧叫“句吴”,他以身作则,勇于开拓,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他死后墓前享堂的门旁石柱上镂刻有齐颜槐写的一付对联,是对他很好的概括:“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相传泰伯去世时,吴人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鲜花採尽,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凭吊,聚众商议,认为泰伯生前最喜种麻,大家各采一束麻系腰间用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和哀悼,这一习俗经数千年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丧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