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组缃故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茂林吴家  文章来源:茂林吴家的BL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8 17:05:4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茂林吴家 

吴组缃(19081994),字仲华,著名现代作家、教育家、红学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的故居在安徽泾县茂林七房大夫第里。

 

    初春三月的一个清晨,我来到这里寻访。据七房大夫第的一位年长者介绍,吴组缃故居房子紧傍七房大夫第后面,主体建筑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拆除,现仅存房屋四壁,拆除时在阁楼上还翻到组缃先生在学校写的情书,看来早恋也是学习的动力,可惜这些书籍纸片毁于文革期间。组缃先生的祖宅即“七房”大夫第,高高的门楼显示着昔日的富贵,吴组缃童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并逐渐成长。

吴组缃先生是茂林吴姓“前分”人,“绿野堂”主人吴豹文是乾隆间岁贡生,云南大理府通判,告老回茂林后修建“绿野堂”。吴豹文生有八子,分为八房。吴豹文第七个儿子吴聘九(17801844),岁贡生,曾在山西吉州任过从五品的知州官,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市长,吴聘九即组缃曾祖父。算起来吴组缃先生是系“绿野堂”七房后裔。

吴组缃先生的祖父吴季萃、字耕伊,在南陵县青弋江一家油坊做“管事”;父亲吴庆余,字吉孚(18861928),禀生,弃举子业去武汉卖字为生。后为袁世凯文案,愤于袁复僻帝制,毅然去职返里。1918年倡办“育英小学”,开茂林办新学之先声。吴组缃幼年读的是私塾,少时天资过人。1921年起离开茂林,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935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1938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抗战时期创作长篇小说《鸭咀涝》。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吴组缃先生创作,崛起于三十年代之初,《一千八百担》最有名。《一千八百担》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故乡。“宋氏大宗祠”实即是吴氏大宗祠,宋氏义庄就是吴氏义庄,因为茂林旧称宋家坦。小说中谓鑫樵老念道“延陵望族传江左,荆里名家住水西”就是茂林吴氏大宗祠的楹联,只是“住水西”应为“著水西”。吴组缃先生晚年,有弟子问他,为何不专搞创作,而去教书。吴氏答:写小说不能养家。可见吴组缃先生一典型书生的率真。吴组缃先生最后一次回故居探亲是19886月初。

茂林政府为纪念吴组缃功绩,把七房大夫第修缮一新,列为县文保单位挂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