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名胜 西镇吴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6 14:00:1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西镇吴山, 陈仓名胜,有三个景区、110处景点。

   

    我国名山自古以来就有岳与镇之分,有五岳四镇之说,岳是国之名山,镇乃一方主山。相传镇有安定一方之作用故被称之为镇。由于岳与镇都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圣地,是国家礼制最高名山,源于汉晋,唐宋时形成了定制,流传至今,成为国家重要礼制制度之一

   

    吴山为宋朝前称谓的中国“四镇”之一(西镇吴山、东镇沂山、北镇医巫闾山、南镇会稽山),宋朝间将冀州镇霍山列入中镇,故有了“五岳五镇”之称。

   

    西镇吴山又名吴岳,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西北的庙川村,在陕西陇县西南与宝鸡市境交界处。又名岳山、吴岳、汧山、西镇山。处在秦岭和陇山的合围之中,属于陇山支脉,最高海拔2096米。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奇。

   

    吴山,据说乃道教圣地,山门上“西镇吴山”四个大字拜大文豪苏轼所赐,吴山有山峰17座,灵应峰为吴山最高峰,海拔1841米,镇西峰位于其它四峰之中,被视为吴山主峰。历代帝王赐封吴山之号,即为此峰。

   

    吴岳庙在吴山下2公里处。庙宇鳞次栉比,巍峨堂堂,规模宏大,碑石林立。

   

    西汉时曾有十一位皇帝二十三次来这里祭祀。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皇帝下诏建立西镇祠(西镇大庙),其呈三进院落,中轴对称格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勾心斗角,递次升高,错落有致,巍峨壮观。楼台亭阁近百间,门前铁旗杆三丈有余,铸凤雕龙,腾空欲起,一派帝宫气势。,宫殿建筑辉煌,亦甚壮观。庙内的吴岳塑像中堂而坐,文武大臣手持统板,肃立两旁。人物塑像,栩栩如。山门前的陶马,马脚直立,四蹄攒动,马耳短促,跃跃欲奔。山下有御香亭、钦差大公馆、仰止亭、啸月亭、漱玉亭、望海亭、依云楼、珍珠楼等古建筑五十余处,使这里成为陕西最大古建筑之一。这些建筑以吴岳庙为主,是一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西秦战鼓、社火、脸谱、曲艺等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解放前庙内历朝历代的石碑就有130多块,可惜十年浩劫毁之一炬。

   

    吴山自隋开皇十六年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是为历代帝王祭扫方便而建。唐时又被加封为成德公、天岳王,后唐时被下诏加封为灵应王,宋、金时又被封为成德王,元时被封为成德永靖王,明封为西镇吴山之神,清时被封为吴岳大帝。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4月,康熙皇帝御笔为“吴山”,赐颁“五峰挺秀”( 一说是玉峰挺秀),使其更加名扬天下。

   

    吴岳庙的下方有一处岩洞,洞的左上方刻有天地元昧四字,在其左边还刻有嘉靖壬子八月陈裴来玄居子。目前的吴岳庙是近几年才修建的,庙的上方蓝底金字大匾刻着“吴岳大帝”四个大字非常醒目

   

    如果说峨嵋之秀是人所共知的大家闺秀,吴山之秀就是养在深闺清纯可人的小家碧玉。

   

    吴山与一位非凡的历史人物--吴太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太伯和二弟仲雍相商后,就以给父王进山采药为由,奔到离岐山不远(100多公里--步行三到四天的路程)的吴山避居,这里成为太伯的生息地。后来,古公去世,太伯、仲雍奔丧,季历定要将王位还给太伯。太伯当即力断,回避退让,相偕二弟再回吴山。季历不愿委屈大哥,追到吴山执手恭让王位。太伯无奈,只好与二弟带着族人南迁,在江苏无锡一带建立了吴国。

   

    两《汉志》谓吴山即汧山;隋唐后志则别有汧山、吴山。盖因冈峦绵亘,延及其南,故一山两名。《元和郡县志.汧源县》:“[吴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岳,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吴。”

   

    西镇吴山所在的宝鸡陈仓,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古称西虢(音“郭”),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周文王母弟虢仲在此封地西虢,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县。陈仓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即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发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陈仓吴山所在的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距今约5000 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姜水何在?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即铁马秋风“大散关”之旁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

   

   《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地望在何处?历代史书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是指渭河支流的漆水河(在今武功县境内,历史上属宝鸡市管辖)。 “姬”“漆”谐音。所以,宝鸡亦是黄帝从渭水上游东迁的第一个居地。

   

    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认为:“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实际是指今横水与雍水相汇于岐山而形成的湋(沮)水,俗名称“后河”。湋水东南流经扶风、武功而入漆水河——引者注)。

   

    而神农氏所居的姜水则在今宝鸡南七里的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氏妃有蟜氏曾居住于此。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

   

    宝鸡为黄帝东迁的“第一个”居住地,还有其他史料作依据。《史记》载,周人始祖弃曾被封于其母姜嫄的封地“邰”。邰在漆水河之畔。所以,古漆水为周人的发源地。

   

    黄帝为姬姓,周人亦为姬姓。传说周人为黄帝的后裔。那么,后裔居始祖之居地也在情理之中。

   

    《水经·渭水注》载:黄帝都陈。陈山即“陈仓山”。传说黄帝的臣子岐伯为药圣,当年岐伯生活的岐阳村现在仍在。

   

    传说黄帝的另一个臣子大鸿也“葬雍”。“雍”为今凤翔地区。

   

    《史记·封禅书》记载的秦灵公设“上畤”祭黄帝的“吴山之阳”,也距漆水河不远。

   

    从地缘关系看,黄帝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即黄帝见广成子的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市----吴玠吴璘的故乡)亦距宝鸡不远。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宝鸡距桥山(今黄陵县)仅有二三百公里的路程。

   

    刘起釪先生在《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一文中说:“黄帝族在未向中原发展以前的居住活动地区,就在东起渭水北境,自陕西中部,西迄甘肃之境的地域。”这种“黄帝族发祥于渭北黄土高原”(张岂之语)的观点可以说已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