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耳其唐国大将的眷属吴宣,到吴纲,到吴伯雄
西突厥汗国(土耳其)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西突厥的一支部族,由于驻地有沙碛,且名为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沙漠),所以对外号称沙陀部。相传他们的先祖出生于雕窝之中,酋长因为他生得怪异,便让各族轮流抚养,因此得姓“诸爷”,即不是一个人抚养,后来传成了朱邪,即“诸”变成“朱”,“爷”变成“邪”,但读音没有变。该部即以朱邪(音爷)为姓。
沙陀人(土耳基族)朱邪赤心,其部落万骑,皆骁勇善骑射,号“沙陀军”。因镇(压)庞勋起义而立功而被唐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还赐国姓李,赐名国昌。朱邪赤心(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别号“李鸦儿”,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他年少时骁勇而善骑射,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军中称之为“飞虎子”。后来因被诸部忌恨,为避祸端,李克用便带全族人归依了唐朝,被任命为云州刺史,同时又赐姓名李克用。
黄巢攻占长安城时,唐僖宗急忙下诏命李克用勤王救援。第二年,李克用在良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大败黄巢属将尚让,黄巢被迫退走。黄巢起义军逼近朱温辖地时,朱温求救于李克用,李克用派兵夹攻黄巢起义军。李克用在打败黄巢之后,率兵一直追击,想将黄巢一网打尽,一日一夜行二百里,黄巢被他这次穷追猛打之后仅剩下千余人,不久,在莱芜(今山东莱芜)又遭到时溥的围攻,逃到狼虎谷(今山东莱芜东南)时身边只有几个亲信,黄巢绝望至极,自杀身亡。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他的儿子李存勖(土耳其人)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建立大唐国------突厥人(土耳其人)的唐国(或称之为唐朝,史称后唐,以便与李世民建立的唐朝相区别。而李世民本人,也四分之一的土耳其血统)。
同光四年(926)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其子李嗣源(土耳其人)继位,为唐明宗(后唐),改元天成。
在朝廷发生这一大变动后,李存勗的手下大将孟知祥(邢台县汉族人)萌生了据蜀中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新增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共7万多人。明宗李嗣源在世时,孟知祥一直没有称帝,明宗一死,他在第二年,即公元934年闰正月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为蜀----建立蜀国(史称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号为明德,六月在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死去,终年61岁。在帝位6个月。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维持了32年的统治,最后被北宋统一)。
孟知祥在任西川剑南节度之时,吴宣(吴守德)从其父游于西川阆中南部县乌錫山(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现属四川南充市),孟知祥以女妻之(把女儿嫁给吴宣)。
沙陀皇帝李存勗手下的大将孟知祥在公元934年闰正月称帝立国之同时,封吴宣(吴守德,生于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为驸马,吴宣(吴守德)时年60岁。
公元936年,62岁的吴宣抛弃驸马荣耀,携妻带子,隐迁于江西抚州临川石井里(此时此地属于杨行密的吴国)。数年后(此时此地属于徐知浩---也就是李昪---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裔---的唐国----史称南唐),又带长子吴纶(音光)与三子吴绍迁至建昌府南丰县(今江西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家庄,最后定居祝家山金斗窠。留次子吴经在石井。吴宣(吴守德)于公元950年九月十二日去世,享年77岁,葬于南丰县李家庄青鱼潭(一说是南丰县世贤乡青铜山),其妻孟氏葬吴宣墓右侧。
吴宣(吴守德)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被后代尊为江西抚州建昌地区的吴氏始祖,还被后人奉为江南始祖,是赣、闽、粤、桂、云、贵、川、台等地吴氏人的先祖。
吴宣长子吴纶,宋状元,生于904年,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三位夫人共生十子,其中吴纶的次子吴宥的后裔最为繁荣。
吴宥,字承顺,讳宥,敕赠文林郎,朱进士,官至吏部侍郎,生于五代后唐明宋天成三年(928年),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八月初二日,因火烧房屋,再次由江西南丰嘉禾驿李宁庄迁回祝家山金斗窠,而后又迁到福建省长汀府宁化县石壁村吴陂定居,娶邹、彭、黄、陈四夫人,生四子,吴坎一、吴坤二、吴震三、吴巽四,再度徙福建龙岩肇基,卒于北宋仁宗年间(1033-1063年),葬龙门镇石牌前村笔架山麓(319国道216公里+688米处)。注: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也是林则徐的先祖林圣联的居住地,是林则徐的祖居地。
客家吴姓的起程地点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因此吴宥被尊为闽粤客家吴姓的始祖
吴宥次子吴坤二随父由宁化石壁徙迁龙岩,宋敕赠文林郎,钦擢御史奉政大夫,生三子,长子吴泰甫、次子吴兴甫、三子吴吉甫。
吴吉甫,生于宋元丰五年正月廿日(1082年),宋进士,任广东博罗县正堂(注:现深圳市与香港交界的中英街吴氏,即从博罗迁来),南迁到广东增城,成为吴氏入粤第一人,开创了广东增城吴氏。卒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葬永定湖雷莲塘岗上,夫人林福娘葬广东大埔兰树窖狗社坪。因建梅州至坎市铁路需要,于1998年将吴吉甫骨骸迁移至湖雷镇石坑前头岗山上。
广东增城吴氏的后裔吴纲,是一个铁匠,从增城迁居到福建省龙岩永定县下洋镇水口翁坑尾,再迁福建省龙岩永定县思贤村,娶当地钟姓女为妻,于是定居下来,衍化成思贤村吴氏,吴纲生三子,其中次子吴万明、三子吴万瑄留在思贤村。
思贤村吴氏传到十三代时,开始了迁居台湾的行动。1856年5月,吴纲次子吴万明的后裔吴圣昌,携带妻子与年仅5岁的儿子吴春叔,从汕头乘船前往台湾,定居在台湾桃园中坜,成为思贤村吴氏迁台的始祖,开始了在台湾的创业历程,成为台湾的名门望族。吴春叔来台后中了秀才,被称为“台湾秀”。他生有吴鸿麟,吴鸿双等九个儿子,又下传子孙百余人。吴鸿麟,吴鸿双都是新竹县议员,号称桃园客家政坛元老,吴鸿双后来还当选为省议会成员。吴鸿麟的儿子吴伯雄是永定思贤村吴氏第十六代裔孙,历任国民党中常委,内政部长,台北市长,国民党主席。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2年3月29日,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吴姓是台湾的主要大姓之一,1930年为台湾第七大姓,占台湾总人口的3.6%,1978年吴姓在台湾列为第七位大姓,占台湾总人口的3.9%,在台湾的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
大略过程:
吴宣-----------吴吉甫-----吴纲-----吴圣昌---吴伯雄
西川南充---江西南丰---广东增城--福建龙岩---台湾中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