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叟和涌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丁伋  文章来源:临海市博物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4 7:33:4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文叟是宋时涌泉人,名应龙。他的事迹少见,从林表民的《天台续集别编》卷二收录的有关他的六首诗,尚可见出一些梗概。我认为他是宋朝一代涌泉人文的代表。为了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现先将这些诗移录于下:

建炎己酉(三年,1129)冬,自婺女携家至临海。岁首(四年正月)泛舟,憩天柱精舍。谒吴君文叟山林。感泉石之胜,叹城邑之人沉酣势利.不知山中之乐也    苏迟

    列嶂峥蝾植翠屏,寒泉绿净浸轩楹。衣巾清润玻璃上,窗牖疏明图画成。尘世正趋名利域,山居不识鼓鼙声。暮年忧患将何适,暂喜沧浪可濯缨。

  访涌泉吴文叟隐居    苏简

  水绕庭除屋近山。居人六月自清寒。平时不起轩裳念,此去真输岩穴安。书富五车成活计,尊开千日慰艰难。径谋百亩从君隐,凭借林泉寄一簟。

  癸丑(绍兴三年,1133)三月十日,自涌泉寺过吴文叟山居。临溪观鱼。辄题二诗    胡世将

  云物起争岩石秀。水泉行带野花香。一山应接知无暇,赖有青春白日长。偶寻胜赏到山扉,溪影涵晖动翠微。正欲临流看鱼乐。局舟拧待夜潮归。
 
  绍兴甲寅(四年,1134)正月至吴文叟山庄    谢伋

  学士奔波方绕枝,隐者盘旋能避时。萦纡三径襄枳棘,庇荫万木藏茅茨。常时理棹去城远,先世卜筑无人知。高山为屏开锦绣,清泉可鉴堆琉璃。主人好德乡党敬,宾客来游邻里窥。有田千亩何所羡,遗子一经常自期。莫向清流歌考榘,须知好爵徒自縻。驱羊拾芥不难取,濯缨洗耳应复思。

  留题吴氏园    何(水旁充)

  旁晚秋晖静,穿松石路微。山川起幽兴,杖履款高靡。白首偶成趣。素怀欣未违。故园今草棘,漂泊几时归。


  写诗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如苏迟,他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之子.苏轼之侄,苏简又是苏迟之子。苏迟建炎初曾知婺州(今金华),后即寓该地,建炎三年冬金兵犯浙,乃携全家避乱临海。从苏简诗“径谋百亩从君隐,凭借林泉寄一箪”看,他们本想定居涌泉,与吴文叟结邻的。这时宋高宗也正好避金兵住在章安金鳌山,苏迟往见(访涌泉当是顺路),重又得到任用,才离开临海。胡世将是常州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官监察御史,徽猷阁待制,礼部侍郎。绍兴九年(1139)宣抚川陕,立有战功,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他是携家来游临海的,曾在城关巾山玉辉堂(今三元宫)石壁上题名刻石:“胡承公(世将之字)同弟成美来游,男羽兆侍行。癸丑清明日题。”游巾山时间与访问涌泉相近。谢圾则上蔡人,参知政事克家之子,官至太常寺卿。他父子均为秦桧所恶,所以既是避难,又是避祸,寓居黄岩。只有何的情况不明,但从其诗“故园今草棘,漂泊几时归”看.亦是避金兵之乱流浪临海的。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吴文叟声望之高。并且,从我们现在所知,在他的时代,能获得如此之广的认知,在台州也并无第二人。

  以下,结合各家诗句及一些当地传说,对吴文叟其人和对涌泉的影响作一些勾稽,使其稍稍显示历史面貌。

  (一)谢伋诗“先世卜筑无人知”,可知吴氏是涌泉世居。吴氏最初当是独立耕作者,到吴文叟名气始大,成为耕读传家的有文化的土地经营者。历史上,这类人比较关心生产,熟悉经营,往往是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推动者。两宋时代,台州农田水利建设正处高潮,涌泉有适应这个高潮的人文、地理条件,自然不会例外。种种事实也证明涌泉确是从这时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那么吴文叟一家的活动就极可能与这一发展相联系了。

  (二)吴文叟的住处,据苏迟、胡世将的诗题所示,应是在涌泉寺之北。此地“列嶂峥嵘、寒泉绿净”,而胡世将又称涌泉寺为“天柱精舍”,那么就是天柱山脚了。吴文叟在此也不是离群索居,谢圾诗云“主人好德乡党敬,宾客来游邻里窥”,可见还有左邻右舍。这是村庄的模式。这里当时也叫“涌泉”。它什么时候消失已不可知,但现在的涌泉村则是稍迟冯氏迁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看来即是涌泉的先民在沿江改涂造田的过程。驱卤成功,耕田扩大,才使居民的中心点前移。据《涌泉冯氏族谱》记载,冯氏始迁祖冯安国与吴文叟有姨亲关系。安国之子原吉在安国死后投奔吴氏,才在涌泉发族。那么吴文叟对其扶持襄护之功就愈显然了。

  (三)苏简诗“平时不起轩裳念”,可见吴文叟没有仕宦之情,因此后人称他为“吴光禄’’或“吴丞相”(均见《冯氏谱》)都是错误的。他家富有藏书,苏简诗“书富五车成活计”,可见他还以诗书启迪时人,应是当地文化的启蒙者。这同后世涌泉人文的兴盛也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里附带谈一个问题。涌泉有一个南屏书院,始建于明代,传说宋理宗时任过右丞相的黄岩人杜范青年时曾在此处隐居读书,故书院悬挂杜的画像以做纪念。我以为杜范在此读书之说恐是误会。杜是一位理学家,他的学术渊源斑斑可考。古人读书,讲究传承,涌泉既未出现过理学家(吴文叟是文人),也缺少这种学术氛围,因此杜范是不可能在此读书的。造成上述误会的原因是真实的历史缺少记载,传说则随时间的迁移愈远愈变,而其根则仍源于吴文叟。因为吴文叟明代已有人称他为“吴丞相”,可能有人知道宋代涌泉附近没有吴丞相其人,而杜范所居黄岩杜曲近不足二十里.杜丞相之名又久传不衰,就附会上了。我看,虽然如此,这还是个有意义的故事。其意义主要是表现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不过从尊重历史真实来讲,恢复对吴文叟的纪念会更恰当一些。

  地以人显,自然景色也有赖于名人效应。吴文叟后世名虽不彰,但在当时却是远近皆知的,宋时的涌泉也因他而显名,因此.对他的事迹进行一些发掘是必要的。

    【附记】《涌泉冯氏族谱》内集诗卷九载明.冯景祥《经吴文叟丞相故址》诗:“逶迤觅胜碧山前,古柏长松锁翠烟;可怪樵人经指点。当年丞相此中潜。”可见称吴为丞相,乃樵人之语,冯景祥开始自己都感到“可怪”。

    (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