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畦:弃官移眷归隐 获赐铁券金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李秉钧  文章来源:瑞安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7 23:38:5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弃官移眷归隐 获赐铁券金书

——记瑞安历史人物吴畦

 尽管吴畦墓位于泰顺新山乡吴宅村,但笔者近日在《瑞安市志》中,却发现有关吴畦的传记。据查证,因泰顺自明景泰三年(公元1453年)分疆立县,吴畦所生活的年代是唐代,当时此地原隶属瑞安,所以《市志》将其列为瑞安历史人物。

  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自幼颖悟,博学多才。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进士。历任桂州刺史、京尹、河南节度使。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破“黄巢乱”,备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当时,朱全忠和李克用因争功而互动干戈,军马列阵,对垒争霸。因宰相张濬与李克用有隙,力赞朱全忠讨伐李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柳玭、吴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吴畦言语尤切,话中涉及一些权臣,并忤逆昭宗,因此被贬为润州刺史(今江苏镇江)。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朝廷命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润州。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今绍兴)僭帝位,欲挟吴畦共攻钱镠,吴畦为保全家室,远离官场是非,辞官举家远迁,避难隐居。

  据《四库全书》中《吴畦遗记(录库村谱牒)》记载:“致仕居家时,董昌谋叛……其会稽令张邈、山阴令吴僚亦不从,被昌所杀。欲兵吾家,保全父母弃其业,乘舟泛海,西至安固。沂流二百余里,地曰莒岗,始有陈氏名世安居之,欲留吾为邻,不遂吾志。穹其源,逾一岭,乃得其所,号曰卓家庄。时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四月十日也。”居住三年中,每夜闻钟鼓之声,举家觉得怪之,但不知其原因。一日有一老僧踵门而入,自称藤萝尊者,云:“此地是佛地也,非为俗人所居。”吴畦闻言顿有所悟,即命家人驻守卓家庄,助其耕耘。自与其弟踏山觅水,看到距卓家家庄二三里的老翁峰下库村,地产奇竹,山水佳丽,即开基业居住。而其弟吴袆认为:此地虽佳,若能觅到更胜于此地者,为子孙开创长久之计。于是,他同吴畦再觅至括苍松原。此处离库村不远,子孙后代往来便利。吴袆即分居移至松原。在《泰顺县志》录有吴畦《自松原回库村》一诗,云:“山阴和乐本吾家,谏苑曾蒙帝宠嘉。荆棘长安生梗塞,衣冠江浙蛰荣华。老峰卜筑千秋远,库水安居万世遐。嘱咐子孙文笔继,禹门腾踏岂教赊。”在其弟松原新居落成之后,吴畦作诗赠子侄后裔,云:“吾弟松原辟地深,天然佳所称其心。子孙万世永高志,支派千秋积善阴。黄卷功成知步玉,青云路上即腰金。鸽原一脉何曾断,画锦鸣珂好听音。”

  吴畦迁居库村后,将卓家庄住所改为佛门寺院。此一举动,使吴家远避灾难。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昭宗念吴畦之前功,赐颁《铁券金书》。

  吴畦弃官归隐21年后,撰写了《库村肇基志》,文中记述了该阶段的历史。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正月,吴畦逝于库村。其后裔遵遗嘱,同年在卓家庄旧址兴建瑞峰院。吴家将田庄及西畔山木舍捐给瑞峰院享祀之需,将其水田及山上所有杂木、竹林等一应任从院僧掌管。宋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请额易名”为广度寺。据《吴氏族谱》记载:至北宋治平年间,广度寺已经历120余年,先后建造了方丈、浴堂、厨库、大殿、僧堂、山门、钟鼓楼、罗汉堂、地藏及庑廊,具备完善的禅寺型制。山门、大殿、方丈处在中轴线上,僧堂、钟鼓楼、厨库、僧舍等附于纵中轴线东西两侧,形成规模宏大、布置有序的建筑群。据《广度寺履历》记载,明洪武年间,日本太初和尚曾来过泰顺,“寄迹山交寺”,之后离开广度寺,再前往山交开创龙护寺。可见广度寺在当时是近远闻名的大刹,据云有“江心第二”之誉。

  如今泰顺新山乡吴宅村吴畦古墓犹在,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古墓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并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