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和平与智慧的女神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5 15:49:0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贻芳在美国(摄于1945年)
吴贻芳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们(摄于1928年)
    她是中国第一代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在年仅35岁之时就担任赫赫有名的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校长。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并连续执掌该校长达23年;她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45年,她代表中国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并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1979年2月,美国密执安大学校友会来函,通知一位中国女性荣膺“和平与智慧女神奖”,并邀请她去美国领奖。“和平与智慧女神奖”是密执安大学授予那些终生致力于其专业并有杰出成就、对社会事业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为母校取得了重大荣誉的女毕业生。4月27日,这位中国女性参加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她从密执安大学校长史密斯手中接过象征智慧与和平的银质奖章。史密斯在致词中赞扬她“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进步的女政治家”,而她也用流畅的英语作了答词。她说:“这不仅是美国人民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给予我的祖国、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中国妇女的荣誉。”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就是吴贻芳博士,她是中国第一代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在年仅35岁之时就担任赫赫有名的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校长。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并连续执掌该校长达23年;她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45年,她代表中国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并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金陵女子大学走出的英才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家中排行老三。吴贻芳的父亲吴守训出生书香世家,自己也是一个秀才;母亲朱诗阁是一位大家闺秀。吴贻芳的二姨和她母亲的关系特别好,她二姨的丈夫是杭州名士陈叔通。陈叔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为人敦厚,十分关心吴贻芳一家,对吴贻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1904年,吴贻芳与姐姐贻芬一起到母亲的家乡杭州的弘道女子学堂接受启蒙教育,1906年底二人又在姨父的支持下考入上海启明女子学校,一年以后,又考入苏州十分著名的景海女子学校。吴贻芳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但就在这时,悲剧一个接一个地向这个少女袭来。1909年,吴守训在湖北牙厘局任财务科长期间,因一笔公款成为其上司的替罪羊而倾家荡产,被迫投江自尽。1912年,吴贻芳在清华学校读书的唯一的哥哥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内向的他在回到上海以后,因找不到工作,借黄浦江的滔滔江水埋葬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吴贻芳久病在床的母亲终于禁受不了这种沉重的打击,把家人托付给陈叔通夫妇后撒手人寰。就在为母亲守灵的那个夜晚,姐姐贻芬悬梁自尽,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月之内,吴贻芳失去了哥哥、母亲、姐姐,身边只剩下9岁的妹妹和年过70的祖母,这时,她还不到20岁。面对异乎寻常的人生打击,吴贻芳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开始变得精神恍惚。帮助吴家料理丧事的陈叔通及时发现了危险的苗头,他严肃地告诉吴贻芳“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鼓励她“应该勇敢地把责任承担起来”,“要坚强起来,要振作起来,担起这个家,这是你应尽的责任!”姨父的话,给年轻的吴贻芳注入了生活的勇气。而仁厚的陈叔通也毅然把吴贻芳一家三口接到自己家中。

    1914年,陈叔通到北京任职,吴贻芳也迁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荐下,她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1916年2月,吴贻芳经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开始了她在金陵女子大学的学习生涯,她很快以全优的成绩转为正式学生。在校期间,吴贻芳在好友徐亦蓁的引导下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她积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金陵女大第一届学生自治会成立时,表现活跃的吴贻芳当选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贻芳带领同学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初步显示了她的领导才华和爱国激情。

    1919年吴贻芳和好友徐亦蓁及其他3位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代获得女子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来参观并讲演,由吴贻芳担任翻译,吴贻芳流利的口语引起了她的惊奇,于是她特推荐吴贻芳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2年5月,吴贻芳获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学位。入校半年后,她就被推举为北美基督教学生会会长。1925年,又被推举为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这年6月,国内爆发了“五卅”运动。当时,美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这一消息,吴贻芳在紧张的学习中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她对日本和英国的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痛恨异常,迫切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不受外侮。1926年的一天,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演讲,听讲的师生有四千多人。演讲中,这个总理傲慢无礼地声称:“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邻近的亚洲国家应当就近移民到中国去,改造中国。”这种不负责任的帝国主义言论,使得在场的中国留学生为之哗然,群情激愤。吴贻芳更是气愤异常,她说:“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她当夜便写了一篇批驳文章,刊登在了《密执安日报》上,该文义正词严,不仅激起了中国同学的爱国热情,而且美国同学和其他外国留学生见了她,都跷起大拇指表示赞许。

    吴贻芳不幸的身世锻炼了她勤奋的精神宽容的心境;在民族危艰时期,在国内和国外担任学生领袖的经历则进一步培养了她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她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与社会服务的精神。这样的人生阅历决定了她为了国家和民族,一定会不避艰难,接受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重担。

    游子归故园

    教会女子大学是外国基督教在华成立的女子高等学校。其创办的动机是为了适应基督教女子中学之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而深层目标是培养基督教徒,改造中国。1911-1912年,教会人士在上海举行一系列会议,计划筹组一所女子联合学院,其结果是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下文简称金女大)的成立,首任校长是美国传教士德本康夫人。在创立之初,学校即标明其办学宗旨是“为伸展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的缘故,及为着教育的延伸,学校必须提供领袖训练,教育基督徒妇女,以装备她们为基督服务,并发展妇女高等教育。”因此,学校选定“厚生”作为校训,该校训来源于《圣经》的一句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金女大由于这样一个办学宗旨,决定了它正如吴贻芳在《金女大四十年》中所讲:“她们第一次在中国办女子大学,竭力想把这个学校办得符合大学要求和教会的宗旨。她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英美大学的标准办学……”从大学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高起点必定会影响后来的管理者。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北伐,中国人民收回教育权的运动随着北伐的胜利而向前推进。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私立学校规程》,明确指出“外国人设立及教会设立之学校”均属“私立学校”。根据《规程》的规定,“私立学校须接受教育行政机关之监督及指导”,“私立学校不得以外国人为校长;如有特别情形者,得另聘外国人为顾问”,“私立学校一律不得以宗教科目为必修课,亦不得在课内做宗教宣传”,《规程》还规定私立学校不得由外国人担任董事长或董事会主席。总之,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督导下,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向政府注册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30年底,初步打破了教会学校在中国教育中“独立王国”的局面。

    金女大也不得不在这个时代的大潮中顺应变革。1927年5月,金女大校董会和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开会,德本康夫人及外籍教员提出辞职,并得到同意。最后,如国民政府《私立学校规程》要求,学校成立了新董事会和执委会,金女大的杰出校友、曾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徐亦蓁同时担任两会的主席。新董事会的首要任务是为金女大选出一位能担当重任的中国籍的新校长。

    吴贻芳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金女大董事会的视野。徐亦蓁是吴贻芳的密友,深知后者的性格、人品及学识、能力,她向董事会推荐吴贻芳出任这一职务。和吴贻芳竞争的另一人选是前校长德本康夫人推荐的郝映青女士。当时,这两人都还在美国攻读学位,没有毕业。这时,另一位任教于金女大的生物学教授美国人黎富思也鼎力推荐曾是其得意门生的吴贻芳。金女大董事会一时难以决定,后来因为吴贻芳可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遂定吴贻芳出任金女大新校长。据说,当这一决定宣布时,黎富思博士喜极而泣,并因此而错过回美国办理遗产的时间而损失了25万美元,但这位美国人并没有半点后悔,可见她对吴贻芳的期许和信任之殷。

    当金女大董事会通过聘请吴贻芳担任校长的决议时,吴贻芳正在美国进入博士论文写作期,金女大是通过它设在纽约的托事部向她转交这一信函的。吴贻芳收到信函时非常感激,她愿意回母校以她所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但没有做好做校长的准备。于是,她回函表示,她自己与母校有存亡关系,倘若母校需要,她愿意放弃学位回去帮助,但校长一席不敢接受。收到回信的金女大由是更认定她们挑到了正确的人选,于是立即发出聘书,并告诉吴贻芳不必急着回国,可先往纽约接洽事宜,参观考察美国女子大学,作为以后办学之参考,待完成博士学位后再履任,期间的事务继续由前校长德本康夫人负责。

    1928年,吴贻芳完成了博士学业,得到了密执安大学校长颁发的生物学博士学位证书;同时,按金女大的要求完成对美国女子大学的考察,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于是她给金女大发出了“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的电报,随即回国履任。这一年,吴贻芳刚刚35岁,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且一当便是23年。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卓越领路人

    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者而言,首要的问题是要深刻把握办学的宗旨。吴贻芳对金女大的“厚生”的办学宗旨十分认同,但她做了一个相当不同的解读,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一个卓越的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根据金女大办学的宗旨,很大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同时,由于金女大其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则金女大的运转将停止。因此,吴贻芳如何协调这个矛盾,并把它熔铸到“厚生”的宗旨上,将直接关系着金女大办学的成败。

    吴贻芳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说:“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