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来传
吴甘来,字节之,号和受,别号苇庵,今宜丰潭山镇人。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生。明代怀宁县令、西安府同知吴之才次子。4岁时他父亲就口授诗文,隔十天半月,背起来不错一字;同其它孩子做游戏,他总是站在中间作指挥。5岁送他到私塾读书,不到几个月,一天就能记诵几百字;教他对对联,也能随意对应;还能辨认出《南京云台图》上的20将。每每从私塾归家,还要挑灯诵读,午夜不休。
年轻时曾游览县内尉山,拜谒了梅子真墓,非常慕仰梅先生,故与同志所结的诗社,命名尉山诗社。崇祯元年(1628)成进士,授中书舍人。五年考选改任刑科给事中,授南京太常寺博士。一年之内,即上书数十次,对国是人才、民命等陈述已见,据理力争,不避权贵,为百官所称道。
他父亲任怀宁县令时,对奸吏贪官绳之以法,宽税赋,恤民情。在父亲的影响下,甘来也非常关心百姓疾苦,痛恨贪官污吏、封建军阀的倒行逆施。崇祯七年。西北大旱,赤地千里,陕西、山西的乡民,吃蓬草、啃树皮、观音土,甚至幼年人或独行人也有时被饥民吃掉。于是吴甘来奏请皇上发放粮食,以救灾民。有一天,皇帝朱由检问当时的户部尚书倪元璐军饷的数目,在旁边的吴甘来说,军饷的数目我很快就可以查到。但我所忧虑的是,军队听到起义军来了就逃之夭夭,而百姓听到起义军来了却欢天喜地。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有没有军饷,而是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当前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减轻税赋,笼络人心。
崇祯十二年秋,他主试福建,诸弟子送见面礼金给他,他一一谢绝,退了回去。十三年,因典试过劳,旧病复发,上疏告假回乡休养。家乡连接两年农业歉收,饥荒瘟疫并行。先生倡议施粥以济,救活了不少百姓。十五年九月,推补刑科给事,不久又升为兵科左给事。这时漕饷因运河阻塞,滞阻违期,于是他又上书请求疏通运河,以纾国难民困。十七年(1644)李白成攻陷京城,崇祯皇帝上吊死于煤山。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直言、爱民、忠君的吴甘来,焚香向北方再拜,然后佩带上阵,与起义军决战,在战败后自己上吊而死,成为明王朝殉葬晶。家僮扶着棺木,归葬于宜丰老家。这年五月,南明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称帝。次年福王赠吴甘来为太常寺正卿,谥“忠节”,予以祭葬,建祠崇祀。后来清廷也赐谥“庄介”,给祭田70亩,又敕建旌忠祠来纪念他。
另附:吴甘来(?—1644)
吴甘来,字节之,号和受,别号苇庵,今潭山镇伏溪村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历任刑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等职。
吴甘来其人,为子极孝,为臣极忠,他任职京都时,正值明王朝走向灭亡之时。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克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吴甘来自誓以身殉君,以尽其忠。当他获悉崇祯皇帝自缢景山后,便投缳自尽,以身殉主,临死前留下六封遗书,分别给兄、弟、妹、侄和儿子。另有一首绝命诗。诗云:“到底谁贻四海忧,疾雷悄悄罢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河山空泪洒,伤心仁义一身周。信知时局难争讨,漫取忠肝万古留。”在临死前一日,与兄诀别,语云:“事亟矣,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读圣贤书,便之义无所逃,……事君爱亲,生死一致,……弟为君死,兄为母留,殊途同归也。”又遗书侄子家仪说:“四大皆假,(我死后)不须殡殓,付之一炬可矣,不得斋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