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現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國歷史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6 23:16:5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據報載:江蘇蘇州出了個姓“點”的小孩兒,這個孩子既是父系的獨生子女,也是母系的獨生子女,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都希望能跟他們姓。於是各執己見,相持不下。最後由外公拿出了最佳方案,這就是不隨任何人姓而是另取一個新姓——“點”。其理由是:姓名本是一個人的特定符號,突破傳統姓氏是完全可行的;“點”字下有四點,分別代表全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姓,“點”字上為佔有的“佔”字,姓“點”即表明這個孩子為“全家四姓共同佔有”。

  另據2007年8月教育部召開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新聞發佈會”介紹:據2006年調查,全國姓氏有2.3萬個,其中129個常用姓氏佔總人口的87%。現在的姓名結構已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四個字以上的姓名,還出現了“趙一A”、“奧斯銳娜王”等極端個性化的名字,有個小孩的名字竟然叫@,取其音近“愛他”。(《光明日報》2007年8月21日)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定勢,姓是祖先所傳,名是父母所授,名字不合意,或可自取一個,但這個姓是萬萬不能變更的。而如今,卻對祖先傳承下來的姓氏採取如此輕率的“否定”,不但可以棄之不傳,而且居然可以另造一個。假如孔老夫子在世,必定要大聲嚷嚷“禮崩樂壞”了!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中國的姓氏制度自先秦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且不說經過秦漢姓、氏合一,由氏成姓,姓氏世系已難以考辨;也不說歷史上因民族融合,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姓氏互相轉化混淆,或因避諱、避禍、避事、音訛、省文、復音姓氏單音化等改為新姓,致使中國的姓氏已變得十分錯綜複雜。

  今天要在中國大地上,找出一個自黃帝以來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純本宗本姓血統的姓氏,恐怕是不會有的事了。穿過幾千年風風雨雨的時光隧道,經過幾千年天翻地覆的歷史變遷,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作為生命個體象徵的專有符號的姓氏,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呈現出既不同於傳統模式而又與傳統有著密切聯繫的新形式。

  第一,姓氏觀念開始淡化,出現“姓名”合一的趨勢。

  按照傳統觀念,姓氏代表的是家族、宗親、血緣。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共姓至上的群體原則,傳統社會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姓與祖宗、群體密切相聯,只有那些不孝子孫或被宗族除名出族的人才會改變自己的姓氏。一個人即使對家族再不滿,也不會對自己的姓氏有意見。歷史上有的家族改姓,總有著出於萬不得已的原因。改了姓氏,就等於拋棄了祖宗,斷絕了香火。在中國人的眼裏,姓是“傳宗接代”的標誌,具有強烈的生命血緣意識,孩子跟誰姓,就意味著他是誰家的後代(尤其是男孩),所以我們的祖宗老規矩一直是子承父姓,有女無子者,則借子傳姓,或招一個“倒插門女婿”傳姓。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聽到夫婦因子女跟誰姓而引起爭吵甚至上法院的事情,當然這種情況正在減少,現在更普遍的現象是家族觀念的劇變導致姓氏觀念淡化。

  家族觀念的劇變是因家庭結構的變化所致。在當今中國,像曹雪芹筆下《紅樓夢》中的賈府、巴金筆下《家》中的高家那樣“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傳統大家族早已解體,由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已成為當今家庭結構(主要在城市)的主要成分,幾千年來以男子為家庭中心的傳統觀念也正在逐漸消亡。家族制的破裂必然促使宗族觀念淡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又促使人們以利益、價值等新的需求標準來確定人際關係,傳統的以血緣關係按宗族類別確定活動區域或交往對象則已退居其次。於是,同一姓氏的房族內依親疏遠近和長幼輩分來界定尊卑的方式已顯然失去了效力。再加之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使親族間的關係網大為簡化。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動下,傳統的姓氏觀念產生了根本性的動搖,這表現在:

  (一)子承父姓的習俗已發生變化,子女可以從父姓,也可以從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個新的姓,如上面講到的“點”。

  (二)現代社會勿論姓氏,勿論性別,勿論門第,勿論家族,只有職務之分,而無尊卑之別。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她)的智慧才幹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與他(她)姓什麼,出身什麼家庭,已不甚重要。因之,姓氏僅對家庭具有意義,而對整個社會來說,意義已不大。姓氏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樣嚴格的固定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姓氏,他人無權干涉。《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三)“姓”、“名”合一的趨勢正在開始,這主要流行于知識分子群體。例如,有的作家、藝術家長期使用固定的筆名、藝名,而原名卻被淡忘了。筆名可能是一個詞彙,如碧野、柳青、田地,這就很難區別其中某字是姓,某字是名。李芾甘的筆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還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們對此都不會深究。著名書法家、北師大教授啟功先生,並不姓啟(姓愛新覺羅),而是名叫啟功,由於長期以“啟功”行世,不少年輕人都以為啟功先生姓“啟”。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姓氏制度還將繼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