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将领 吴进义
吴进义(1679~1762),清朝将领。字子恒,甘肃宁夏府宁朔县(今宁夏青铜峡)人。明朝宁夏总兵官吴鼎的孙子,清初云南鹤丽总兵官吴开圻的儿子。年幼时跟随父亲过军旅生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方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再次举兵内犯,康熙皇帝命令郎谈为昭武将军,以振威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为参赞军事,调集各路征讨大军到宁夏,准备出塞讨伐。年仅十五岁的吴进义,就在这次大战之前报名参加孙思克部受训。三十四年(1695年),随孙军征讨噶尔丹战斗中初立战功,被指定代理守备职。次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坐镇宁夏指挥。吴进义又随孙军出征,经过一年的战斗,敌军主力被歼殆尽,噶尔丹败死,边患平息。因吴进义作战勇敢,多次立功,班师后“发江南借补千总”。从此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累迁江南寿春镇总兵,擢江南提督”,终于步入镇抚大员的行列。在任间,他大力整顿太湖地区水上治安,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曾一度调任浙江和福建两省提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担任浙江总兵时,发生辖区江西卫千总卢鲁生,冒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伪撰奏稿,假造朱批,指斥乾隆皇帝有“五不可解,十大过”的特大案件。吴进义受到牵连,被浙江巡抚上报定为“重辟”罪人。而乾隆皇帝批示为“愍其老,命贳罪”,暂时不杀。三年后案情查清,真相大白,受怨枉的吴进义被释放、平反。乾隆皇帝感到老将吴进义“无辜废斥”,心怀怜悯,便召他进京,当面夸奖一番,重任他“以提督衔署直隶宣化镇总兵”,不久又改授古北口提督。吴进义没有因怨案的打击而受到影响,仍然忠于职守,整兵修武,日夜操劳,不顾自己年逾七旬高龄,坚持“训练抚绥,兵民咸感颂焉”。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给这位八十岁的镇守边关老将“加太子少保”衔,以表彰他镇守要塞的功迹。二十六年(1761年),为了庆贺皇太后万寿大典,乾隆皇帝决定专对老臣进行奖赏,时八十三岁的吴进义获得当朝“钦赐列九老”的尊荣,并画像陈列到香山馆阁。
吴进义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古化口提督任所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四岁。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壮悫”。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这位老将军的格外尊重,亲手给他写了碑文。同时,清廷还两次颁谕诏告祭文。此后,还命在吴进义的家乡宁夏府城光化门大街(今银川市利民街)给他赐建牌坊,乾隆皇帝特为牌坊亲笔御书“矍铄专阃,节镇耆英”八个大字。
吴进义一门,世代为将,是宁夏名门显户。曾祖父吴鼎,明嘉靖间历任宁夏右卫指挥,宁夏镇协守副总兵,征西将军、宁夏镇总兵官;祖父吴健,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始以文进士至侍御”;叔祖父吴坤,清初官至贵州永北镇(今云南永胜)总兵官,加封议政大臣;父亲吴开圻,武进士出身,官至云南鹤丽总兵官;伯父吴开增,武举人出身,曾任宫廷侍卫,官至浙江温州镇(今浙江永嘉)总兵官。吴氏祖孙虽然多在外乡为官,但都先后为家乡办过许多好事,尤其是吴进义,身为武员,却特别关心地处边塞桑梓的文化教育事业,常乘在江南任职之便,为宁夏购赠大量图书。他“不徒为一家计,并为一郡计”,为让故乡子弟“沐浴礼化之教”,“遂不惜千金”购书运回宁夏,“置于学宫”。“自有此书,则父兄爱其子弟,师儒期其子弟,有司勉其俊髦,胥皆泽以文雅,润以彬斐,盛世文教愈广愈远,公之忠厚广大为何如耶!”另外,他还给宁夏府知府写信建议,希望府台大人能够早日为宁夏修成一部方志,并主动提出,非常愿意为家乡“捐资修志”。吴进义时时心系家乡,家乡官民也很感激他,特在府城的中心位置四牌楼之东,为吴氏家族专建牌坊一座,牌坊上两面各写“五世封疆”和“三镇元戎”四个大字,并将其大名和事迹入供宁夏乡贤祠,享受家乡父老后人的春秋之祀,用以表达乡亲们对吴氏家族四世德行的赞颂与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