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神是平和人
★许初鸣文
去年的台湾之行,笔者特地去拜谒了位于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的吴凤庙——阿里山忠王祠。这个庙宇供奉的“阿里山神”是漳州市平和县人。
吴凤(1699-1769),字符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正月十八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五岁随父吴珠、母蔡氏到台湾,在阿里山下定居,先在诸罗堡美街,后到大目根堡鹿麻庄(今属嘉义县)定居。吴凤跟随父亲学得一手精湛的医术,十多岁就常和父亲奔走于山间小路,热心为乡民治病送药,受到阿里山乡民的尊敬和爱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吴凤出任阿里山通事。通事的职责是管理汉番贸易,征收番人赋税,负责教育文化,解决汉番纠争等。吴凤忠于职守,处事公平,重视做好山胞的感化教育工作,促进汉人和番人的贸易往来,深受番人信赖。吴凤耐心地教山胞垦殖耕作、工艺制作等生产技术知识,还教山胞儿童读书识字,教山胞妇女纺纱织布。最后为革除山胞用异族(汉族)人脑袋来祭神明的“粟祭”恶俗,在怎么劝说都无果的情况下,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告诉他们:“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红衣帽的行人,你们可取他的头。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杀这个人,以后不准再杀人。”第二天早晨,山胞张弓将山道上走来的穿红衣戴红帽的老者射杀。揭开红帽要取其首级时,才发现被害者竟是他们尊敬爱戴的通事吴凤。各社山胞闻知,纷纷奔来抚尸号哭,悲痛至极,哭声震撼山林。吴凤舍生取义的精神终于感化了山胞。吴凤殉职以后,众番社酋长聚议,立誓“公灵在上,吾族从今不举人祭,举则灭族”。就此革除了“粟祭”的恶俗。吴凤农历八月初十殉职,七日而葬。后来,汉族与原住民同耕共织,并有通婚,关系日益融洽和谐。
乡民仰慕吴凤的遗风遗德,尊他为“阿里山神”,在吴凤生前理事的地方(今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建起吴凤庙,每年吴凤忌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庙外三柱拱门,朱墙燕尾,庄严醒目,大门牌楼上刻“阿里山忠王祠”六个大字。主殿内供着大幅吴凤半身画像,上面是题着“舍生取义”四个大字的匾额。正殿旁建有吴凤事迹陈列馆,介绍吴凤服务乡民和先人开发台湾的历程,供人凭吊。距吴凤庙2公里处的竹崎乡,即吴凤当年殉职的地方,立有“义人吴凤殉难处”纪念碑,供后人追悼。吴凤故居和吴凤墓保护完好,庄严肃穆。后人为其墓题联:“秉浩然气,以救世心,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树千秋业,受万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现在,台湾还有一些以吴凤命名的地方和单位,如吴凤技术学院等。嘉义火车站广场立有吴凤的铜像,小学课本里有讲述吴凤故事的课文。由此可见台湾人民对“阿里山神”吴凤的崇敬和怀念。
在吴凤的故乡平和壶嗣村,吴氏宗亲于1986年筹建“吴凤史迹陈列馆”,设在村里吴氏宗祠之内,台胞吴先生热情捐款赞助建设馆舍。陈列馆馆内正面悬挂吴凤巨幅遗像,两旁有一副对联:“碧血凝青史,丹心烛九钧。”馆中陈列着壶嗣延陵子孙东渡台湾世系表和与吴凤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史料,其中有一些颂扬吴凤的文艺作品,其中的楹联,如“岂高官方能建勋业,一片丹心垂史牒;是大勇始可言仁人,千秋俎豆享吴凤”,表达了对吴凤的无限景仰。
来源:闽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