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直强调这个地方是蛇龟相会的地方,为了探个究竟,我寻着小路,爬上对面的山顶。登顶远眺,果然,好一个蛇龟相会,映在眼帘。山从西南面委蛇而下,于吴家厝处顿然收首,恰与对面相向而来的金龟会于白岩溪。白岩溪汇集马洋鲤鱼山诸溪,为长溪三河南部源流,迤逦数里,灌田万倾,为一邑襟带。而吴家厝坐北朝南,后有金蛇,前有数倾良田,均拥入白岩襟内。或者说,环绕吴家厝的白岩溪流更像是一条闪闪发亮的宝石项链,连清郡守李拔游白岩溪水的时候也咏到:“白岩千尺泛青溪,溪水如潮拍岸齐。最是秋来明月夜,练光一幅浸玻璃。”
按着偶然听到的故事,也许是冥冥中的东西,让我遇到了吴姓后人,毫不费力的寻访到早已被人遗忘的白岩吴家厝。如今杂草已萋萋,可记否那个“七圣之境”的传说,这里到底走出了哪些可立旗杆的“圣人”呢?据查,“、、城西诸村,民尽农业,其业商贾者十不一二,业儒恒少。既业儒矣,率能超迈寻常者也”。由此可知,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民尽农业”,能读书的已经是“超迈寻常者”。那么,这个白岩吴家厝真的能出“七圣”吗?又“出西郭,有山巍然者曰白岩,岩下有村,端拱元年进士周希古与其弟驾部郎中名协者,生长处也”。
周希古
字叔信,白岩人,端拱元年进士。收辰州蛮有功,除著作郎,历秘书,知蓬州,政绩昭著,两受玺书嘉谕,终朝议大夫。
周协
朝议大夫希古弟,为驾部郎中。
由此可知,周希古为宋端拱元年进士,曾为蓬州知县,终授予朝议大夫,朝议大夫为何官职?按,朝议大夫为“文散官名。正五品下,文官第十一阶”弟协,驾部郎中,是兵部下辖的一个武职。出授此官职的人在当时“业儒恒少”的城西确实是个破天荒的事,但除了找到周希古、周协两个片言记录外,再也没有找到其他关于吴家厝“七圣”的记载。可是周家兄弟不姓吴,也只是说白岩人,或者说吴家厝本来就不是一个纯吴姓的村庄?周家兄弟完全有资格在村里竖起旗杆,以此光宗耀祖。因此,吴家厝留下来的旗杆夹会是周家兄弟立的吗?
话说,某知县去世后被安葬于白岩吴家厝后山岗一事,这个知县到底是何许人也?真有其事吗?我们先来看看有记载的在白岩山上的古墓。
一、朝议大夫周希古墓 在白岩圭禽山
二、都元帅陈端孙墓 在白岩
陈端孙(元) 字伯都,弱冠登武举第一。首由总管府录事,升福建宣尉都元帅。至正末,陈有定勒兵侵州境,率众拒之,中流矢坠马,有定胁之使从,端孙曰:“我家三世事元,今从汝反邪?”有定怒,杀之,其妻孙氏,抱幼女投井死。祀乡贤。
三、国子助教盛继墓 在白岩
教盛(明) 字朝喜,嗜学慕古。父惠疮,朝夕拭渍不离侧,后疾笃,夜吁天请以身代,逾一纪父逝,哀毁骨立。以贡司训遂昌,迁兴宁教谕,令计其行装羞涩,馈之百金不受。在兴宁县开馆课士,从学诸生登贤书者凡十一人。值处州垌寇,继单车谕降之。改教姑孰,却公费以分给贫士。转国子助教,以老乞归。著有《舒藤》、《明烟》二稿,遂昌、迁兴等志略。
四、灵山县知县吴廷琪墓 在白岩
吴廷琪(清) 字瑜友,少颖异,书过目成诵,居家以孝友闻。自闽游吴会,师长洲韩琰。康熙甲戌成进士,知广东灵山县。修学校,葺城垣,廉静清正。巡抚彭鹏荐举卓异,方报迁,以劳卒于官,囊无余赀,都人醵金送其丧归。祀乡贤。
看了以上资料,我们会发现,葬于白岩山颠的都是为乡人所赞誉的忠义、孝贤、清廉的好官。这也说明了作为长溪源之一的白岩确实是一块令人景仰的神圣的风水宝地,也寄托着长溪先民对后世子孙的某种期盼。是呀!问水哪得甜如许?唯有源头清水来!这也是现在所有长溪儿女最殷切的期盼呀!我们不再去揣测,揣测传说中的“知县”是谁,又有何干?两百多年前李郡守的疾呼依然回荡在白岩溪畔--“凡事不清本源,而事其末流,未有能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