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总商会会长吴烈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0 7:49:35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1978年9月,吴烈胜从部队转业到惠阳地区劳动局就职,后主动辞职下海经商。现在吴烈胜旗下的龙苑大酒店、龙景花园、天鹅芳 已成为惠州市的时尚坐标。 

(一)

   

 1960年,世界风云动荡。

    年轻的共和国,步入了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十分困难;一方面,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撤走专家;盘踞在台湾的蒋匪集团,不断派遣特务,阴谋反攻大陆。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城。

这年秋,上级发出征兵号召。

    消息传到粤东潮阳县河溪公社华东村,青年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年方19岁的吴烈胜闻讯,跃跃欲试。他想,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这回,绝不能错失机会。

他兴冲冲地跑回家里,把心思告诉父亲。

    父亲是村里一位较有威望的前辈。他务农,又兼营小食馆。膝下有四男二女,吴烈胜排行第二。

    望着吴烈胜兴高采烈的样子,吴父沉思一阵后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想报名参军,很好啊!你小子自幼聪明好胜,志存高远,总不服输。以后到了部队,可不比在家里,要遵守纪律,谦虚谨慎,勤学苦练。只有学到真本领,才能报效祖国!”

    吴烈胜望着父亲,响亮地说:“记住了!请父亲放心。”

    村里和吴烈胜一起报名参军的有20多人,经过体检,最后录用的只有四五人,吴烈胜幸运的被挑上了。

   临行那天,风和日丽,村里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彩旗飞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吴烈胜走在前头,此刻,他十分兴奋,一腔豪情从心中升起: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其时中国农村,一般青年都认为,到了部队,饭能吃得饱,衣服有得穿,晚上还有电影看,太幸福了!没想到,军营的生活非常艰苦,早早起来要操练,白天不是军事训练,就是生产劳动,摸爬滚打,又苦又累,晚上还要学习,纪律十分严明,没有“种田皇帝”那么自由自在,有些人感到吃不消。

    然而,对于胸怀壮志的吴烈胜来说,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切都感到新鲜,一切都充满吸引力。在他看来,脏活苦活,那是对他意志的考验;难事险事,那是对他胆识的锤炼。因此,在新兵训练的时候,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刻苦锻炼。

    部队领导看到吴烈胜有文化、有知识、思想好,把他编入炮兵部队。吴烈胜打心里感谢领导的爱护,他学得更用功,干得更起劲。

    这时候,毛泽东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部队率先响应,一面进行军事训练,一面组织农业生产。吴烈胜随部队驻扎于广东省惠阳县潼湖地区。这里到处是低洼、沙坝、草坡、土丘,周围人烟稀少。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辟农场。

    种田,对于吴烈胜来说,那是老本行。还是读小学的时候,他就是村里的插秧能手。那时生产实行记工分,男劳动力一天10分,女劳动力一天8分。他插秧最快,队里只给他记上“3分”。他很不服气,找队长理论,队长说,你再快也是个孩子。如今,他是大人了,还是一名军人,他干得可起劲了。全班战士在他的带动下,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经常受到连队表扬。

    一年多后,部队转移到珠海白藤湖,任务是围海造田。五人一组,挑沙上船。每船装满是25吨,必须在40分钟之内装完。因为他们必须在海潮湧来时装满,才能开船。时任班长的吴烈胜,面对这样艰苦的任务,二话不说,领头就干。他豪迈地对战友们说:“子弟兵是英雄汉,我们要迈开双腿,与海潮赛跑!”湿漉漉的泥沙每担足有100公斤,他挑起就跑。每装满一船,每人就要挑上50担啊!吴烈胜把它当作是一种磨练,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由于长期在海水中作业,吴烈胜的脚掌出现裂口,往海水里一泡,就会出血,钻心地痛。他忍着痛,硬是用针线把裂口缝起来。未待愈合,他又继续参加劳动。多么刚强的意志!多么可贵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吴烈胜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在劳动生产中表现突出,在军事训练中成绩优异,不仅每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曾获得“硬骨头战士”称号。入伍仅两年,他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不到三年,被提升为少尉军官,享受正排级待遇。

   这个时候,部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从小好学上进的吴烈胜,深感这是学文化、学政治的好机会,他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人们常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座革命大熔炉,是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正是这个大熔炉,铸就了吴烈胜的军人气质;也正是这所大学校,提升了吴烈胜的精神境界。在这场学习运动中,吴烈胜不仅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而且学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这个哲学理论,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他的人生历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196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地上掀起 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地方党政领导、专家教授,一夜之间成了“叛徒”、“走资派”、“牛鬼蛇神”。各地政府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在这危急关头,党中央及时决策,派解放军到地方,实行“三支两军”(支左、左工、支农、军管、军训)。

    临危受命,时为连队副指导员的吴烈胜,被派往紫金县临江公社,协助抓革命,促生产。他住到最穷的贫农林亚开家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两派的斗争,他深情地教育干部和群众说,抓革命是为了促生产,土地是农民的根,粮食是农民的宝,我们不能因为派性斗争而耽误农时,放弃生产。在他的指导下,全社干群放开手脚大干起来,当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城乡各地出现流行脑膜炎。面对这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疾病,吴烈胜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他组织公社、大队的医疗卫生人员,采取措施积极防治,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到医院慰问患者。许多患者由于及时治療,脱离危险。乡亲们都说:“好得亲人解放军,好得吴同志!”离开临江公社的时候,林亚开看到吴烈胜晒黑了、变瘦了,心疼地说:“吴同志,你比咱亲人还亲哪!”天烈胜离开临江后,仍一直与林亚开一家保持联系。后来他在惠州当了老板,还好几次接待了来访的林亚开。

    离开临江后,吴烈胜作为军代表,进驻紫金县财贸办。不久,又派往龙川县,先后担任老隆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县革委会教办主任。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并且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正确对待地方干部,敢于培养和使用知识分子。象大学毕业的刘可达、黄梅、戴戈、魏龙通、魏信贤等一批知识分子,就是在他的培养下,先后走向了党政部门领导岗位的。这在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的年代,吴烈胜能够这样做,的确难能可贵。
(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87年9月,吴烈胜沐浴着明媚的秋光,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至此,十八年的军旅生涯终于划了一个句号。

    对潮剧情有独钟的吴烈胜,喜欢唱《薛仁贵回窑》。当年投军一十八载的薛仁贵,从一个穷小子当上了大唐的元帅。在回窑省亲的路上,心情激荡,感慨万千。如今的吴烈胜,也是在从军一十八载之后,转业来到惠州。在赴惠的路上,他也是心潮澎湃,满怀壮志。但不是一种封建官吏荣归故里的心境,而是一种革命战士走向新的岗位的情怀。

    他被组织安排到惠阳地区劳动局任职。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乱到治的时期。在农村,“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在城市,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劳动部门面临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一大批回城知青、社会青年的就业?吴烈胜苦苦寻思着。

    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的时候,吴烈胜欣喜地预感到:解决就业的机会来了。他清楚地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于是,他积极向领导建议: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局领导同意他的提议,并给他派了一名副经理。公司如何办?吴烈胜首先想到的是人才。于是,他跑到民政局军转办公室,从档案材料的介绍中,挑选了4名复退军人。接着,又亲自物色,聘任一名副经理。就这样,公司的牌子挂起来了,班子组建起来了,业务人员也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吴烈胜接着考虑的,就是如何筹措资金,开展业务。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烈胜经过多方了解,终于从朋友那里得知汕头市有一批出口转内销的工艺陶建。于是,他自筹资金,在朋友的协助下,从汕头购回一大车陶瓷工艺品。接着,他带领公司的员工,在惠州市区的街头摆卖。物美价廉的潮汕陶瓷工艺品,立即引起惠州市民的青睐。不到两天,全部卖完。一个科级的国家干部,当街叫卖,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实属罕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下海经商”,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在当时,多数人还不知它的含义。吴烈胜此举,可谓敢为天下先。他说:经商,就要有经商的样子,不要怕低人一等,不要怕辛苦下贱,不要怕别人讥笑讽刺,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必须毫不迟疑地干下去,从不懂学到懂,从不会学到会。

    第一单生意做成功,给吴烈胜和他的拍挡们很大的鼓舞。在吴烈胜的带领下,公司诚信待人,做一单,成一单,生意越做越大,业务不断拓展,先后办起运输队等一批经济实体。

    吴烈胜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开公司办实业也一样,你在经理这个位,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公司谋其政尽其能。这个“谋”,不是谋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为党的事业谋发展,为公司的员工谋福利,为社会的进步谋贡献,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职责。正是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和尽责尽力,他领导的劳动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较好地解决了员工们的生活福利,为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好心未必有好报,正义的事业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营企业的经理,吴烈胜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个别自恃“正统”的领导,动不动出来进行行政干预;一些自己没本事又患“红眼病”的人,也时不时设卡刁难;某些心术不正的人,更是无中生有造谣中伤。幸好,军人出身的吴烈胜,有着坚强的承受能力。毕竟,他要分神应对,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事业。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条件下,身兼部门科长与公司经理的他,究竟按照长官意志办事还是遵循市场规则行事?吴烈胜有时感到困惑,感到心力疲弊。

    吴烈胜有如一只关在笼中的雄鹰,虽志存高远,胸怀壮烈,但狭獈的空间使他不能展翅万里,僵化的体制使他无法施展才华。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何去何从?吴烈胜不得不冷静地进行思考,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抉择。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斯大林的这一句话,让吴烈胜在徬徨中豁然开朗。“对!走自己的路!”吴烈胜暗下决心,要凭自己的胆识和才干,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将心思告诉妻子柯淑茹。曾在家乡担任公社社长的柯淑茹一听,赞同地说:“我完全支持你。如今正是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一番作为。别再看着别人的眼色干事,别再委屈自己了。”

    1987年,吴烈胜正式向上级领导提出,自愿离开机关单位,不要工资,不要行政职位,不要经费,自己创办公司,并每年向劳动局上缴一定数额的费用。这是真正下海,这是破釜沉舟,这是背水一战,这是胆识与睿智的展示,这是眼光与胸怀的体现。从此,吴烈胜象一只冲破牢笼的雄鹰,迎着时代的浪潮,翱翔于南国的天空,博击于澎湃的商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下海后的吴烈胜,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市场调查,把目光瞄在方兴未艾的服务行业上,决定进军餐饮业。他常说,任何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必须做得最好。他的一个大手笔,就是与港商合资创办龙苑大酒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惠州市区,龙苑大酒店是唯一一间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海鲜大酒店。其中,闻名遐迩的燕窝鱼翅炖盅,至今在惠州大大小小的酒楼中,仍是首屈一指。一时间,吴烈胜的名字,随着龙苑大酒店的崛起而传遍惠州。

    世间许多事物的发展都有起伏的过程,龙苑大酒店也一样。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银根收缩,惠州的经济处于低潮状态,饮食行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酒店,生意不很景气。就在这时,合办龙苑大酒店的港商提出撤资。他们告诉吴烈胜,酒店盈利800多万元,他们带走400万元,剩下的400多万无留给中方。向来待人以诚的吴烈胜轻信了他们。让吴烈胜万万想不到的是,这留下的400多万,基本上是客户的欠款。也就是说,留下来的,只是帐上的一个数字。这真是釜底抽薪。吴烈胜冒着酒店面临倒闭的风险,把港方的股份全部接过来。尽管他懊悔自己的轻信造成的失误,但他诚信为本的理念不改。他冷静面对,多方措资,专心策划,重新装修,扩建营业,认真经营。尽管市场冷淡,龙苑大酒店仍坚持品位不变、档次不变、服务不变。龙苑大酒店在吴烈胜手中起死回生,并且越做越红火。时至今日,惠州市区酒楼林立,竞争激烈,龙苑大酒店仍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龙苑大酒店的成功,验证了他胜不骄败不馁的军人气质,验证了他管理有方经营有道的商家风采。

    商海风云,变幻莫测。正像战场上没有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一样,在商海博击中也没有一帆风顺的企业家。只是,有的人在挫折中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有的人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然后重新崛起。弄潮于商海的吴烈胜,在搏击的进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坎坷的辛酸。那是1987年,为寻求发展,吴烈胜来到香港,并入籍为香港市民。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开始涉足股海,从事自己并非十分熟悉的股票交易、物业购买等。开始的时候,还赚了点钱。后来,由于回归之前某些谣言的影响,香港的市场动荡,经济走向低迷。吴烈胜亏损了七八千万元。加上被朋友借去的3000万元没还,共损失一个多亿。幸好,他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没有把老本赔光。这次惨重的损失,的确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尽管这样,吴烈胜表现出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不怨天、不怨地,而是沉着应对,冷静分析,从失败中寻找走向成功的秘笈,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吴烈胜瞄准香港的楼市,把生意转向房产。那时的香港,只要支付5%,其余由银行提供按揭。吴烈胜每买一幢楼房,只要抛出去能赚到一些钱,就把银行按揭还清。有人笑话他思想保守,不会赚钱。要是拿赚来的钱多买一些楼房,不是可以获得更大利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