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老畅谈着他与潮剧结缘的往事,我们始终感受到他那求实的态度、锐利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 半个多世纪以来,吴老就一直关注潮剧。他关心着体制的运作,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剧目的创作,内外的交流,一句话,关心潮剧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至今在潮剧界和国内外潮剧观众中,仍然流传着吴老关心潮剧的许多佳话。近几年,他曾多次热切地对省委有关领导谈及潮剧的振兴繁荣,希望建立基金会,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促进潮剧的改革与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时任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在潮汕各市党政领导的积极配合下,在基金会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11月5日,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宣告成立了!基金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潮剧艺术,资助潮剧文化发展,推进潮剧文化的传承、改革与创新,促进潮剧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潮剧文化在促进潮汕经济发展、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些,与吴老的初衷和宿愿是那样的一致。 早年结缘 一往情深 其实,吴老与潮剧结缘比人想象的要早。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在潮汕地区演出的第一个抗日潮剧《打鬼子》,就是南生同志编写的。1939年7月,日寇进攻潮汕后,一直在潮汕前线演出,是最受军民一致欢迎的剧目。 汕头刚解放时,南生同志任汕头市军管会副主任,他非常关心当时已奄奄一息的古老剧种的存亡,关心潮剧艺人的生活政治待遇。1951年正顺潮剧团废除了班主制和童伶制,当时潮汕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家在农村的童伶,都表示要离开剧团回家分田务农,若此剧团将受严重影响,其他剧团情况也一样。南生同志得知情况后,在政策中规定特别允许留在戏班的童伶一样能分得一份土地。这就使大多数童伶愿意留在戏班继续从艺,从而稳定了潮剧队伍。这批留在剧团的童伶,不少后来成为名演员或艺术骨干。 组建剧院 开辟新天 人们不会忘记,从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6年这10年,潮剧出现了难得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大事:先后组建了广东潮剧团和广东潮剧院;两次到北京和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一次赴港演出,一次出国演出;拍摄五部潮剧艺术影片和一部介绍戏曲学校的纪录片。这几项大力度振兴潮剧的艺术活动正是在南生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展开的。1956年,广东省委决定在全省粤、潮、琼、汉四个剧种成立四个省属剧团。时任省委宣传部长的南生同志奉命来汕头组建广东省潮剧团。在潮剧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南生同志得到所有六大班艺人的衷心拥护。各剧团均把最好的人才输送到省剧团,艺人卢吟词、郭石梅、洪妙等,青年演员姚璇秋、吴丽君、肖南英等,都是来自六个潮剧团的拔尖人才。省剧团不仅集中了潮剧各行当的精英,还首次聚集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老同志和专业知识分子,如团长林澜、副团长郑文风、导演郑一标、编剧魏启光、作曲张伯杰等。 此时的省潮剧团,人才荟萃,群星闪耀,从此将潮剧艺术推上新台阶。1958年,南生同志又主持组建广东潮剧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召集了大批专业人才。 广东潮剧团和潮剧院的成功组建,开辟了潮剧事业的新天地,带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1956年10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到广州参加中国剧协广东分会成立大会,南生同志邀请并陪同田汉到汕头观看潮剧《扫窗会》《辩本》和《闹钗》,田汉给予充分肯定,并有了邀请潮剧到北京汇报演出的意向。次年,省委宣传部组织潮、琼、汉三剧种组成联合演出团,首次到北京汇报演出。南生同志和著名学者杜国庠联系在京工作的叶剑英元帅和方方、许涤新、蔡楚生、林山等各方面领导同志,一起做了大量宣传和接待工作。在中南海演出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观看了潮剧。北京演出后又到上海、杭州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隔年,潮剧又一次到京沪演出,同样引起震动。在全国剧协主持的两次座谈会上,戏剧界领导及专家,对潮剧独特的表演艺术、优美清新的唱腔和悦耳动人的音乐伴奏,均给予高度评价。潮剧被戏剧界誉为“南国鲜花”。田汉在《送广东潮剧团》的诗作中写道:“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京沪两度演出,在潮剧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偏于南国一隅的潮剧,从此跻身于为数不多的知名剧种行列。1960年5月,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委安排潮剧首次到香港演出,共演26场。由于队伍出色,剧目精彩,演出成功,港九刮起了“潮剧旋风”,街谈巷议,满城争说。 接着,又接受中央的安排,代表国家出访柬埔寨。这次,中央委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为团长。这次访问演出非常成功,其影响远及整个东南亚。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在剧团回广州后专场观看演出,称誉潮剧是代表国家出国访问的第八个艺术团体,张茜夫人被《芦林会》的表演感动得伤心流泪,连声称赞潮剧的表演艺术。 应香港新联、大鹏、凤凰等影片公司和珠影有关拍摄潮剧艺术影片的要求,从1958年至1965年,经南生同志审定剧目,修改剧本,协调诸多工作关系,先后拍摄了五部潮剧艺术影片,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0年春,南生同志倡议并主持制订了《关于提高发展潮剧意见三十条》,这一推动潮剧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施之后,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求贤若渴 培育英才 人们都说,潮剧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吴南生。没有他的长年操劳,精心培育,就没有“南国鲜花”的盛开。他尤其尊重、关爱并注重培养潮剧英才,对潮剧界的多次讲话,提出“要提倡六名主义,即培养一批名演员、名编剧、名教师、名导演、名音乐作曲、名舞台美术设计”。管善裕先生正是在他的长期关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我省著名舞台美术家之一。 潮剧长期以来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人才非常奇缺。南生同志想到从外地引进人才。于是,他委托在上海工作的著名舞台美术家,时任中国舞美学会会长的苏石风挑选人才。苏石风觉得广东省领导非常重视人才,应当挑选最好的人才支援广东。经过比较,他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高材生管善裕。苏石风后来在《默默耕耘,硕果累累———管善裕的潮剧梦》一文中指出:管善裕“远离家乡,加入了潮剧舞美工作的队伍,并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管善裕是江苏无锡人,原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现任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潮剧基金会艺委会主任。他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设计潮剧舞美作品近百部,曾获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和金奖等,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不少作品为国内外人士收藏。 苏石风和吴南生的眼力都不错。对这样的人才,当年一个挑中了,一个要留住,重视舞美工作的南生同志理所当然地重视管善裕这难得的人才,他对管善裕说:“我会对你负责。”真是一诺千金。从此,他与管善裕成了忘年之交,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南生同志从各方面关心爱护管善裕。他希望管善裕长期扎根于潮剧艺术。管善裕也没有辜负南生同志爱惜人才的一片苦心,他有许多机会可以到广州、上海工作,但都主动放弃了,不仅深深扎根于潮剧艺术,而且创造了潮剧舞美工作的辉煌,成为潮剧当之无愧的一流舞美专家。1977年秋,在省委的关怀和南生同志的努力下,我省在全国率先恢复粤、潮、琼、汉四个戏曲剧院,一些在“文革”中被迫转业的演员和艺人相继回归潮剧队伍。南生同志还积极筹划潮剧于1979年和1981年两度到泰国、新加坡和香港访问演出。 发掘资源 打造精品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至1966年,南生同志参加创作、整理、改编,或动笔修改、润色的剧本,总数在50个以上,如《井边会》《辞郎洲》《续荔镜记》以及现代戏《松柏长青》《万山红》等,都渗透着他的心血。 那时,有些好心的同志,看到南生同志身体不好,工作繁忙,还要为潮剧修改剧本,痛惜地说他:“何苦!”南生同志一听,大喜过望,于是凡是经他修改、主持编写的剧本,就署上“何苦”的笔名,表示负责。这一秘密,现在可以正式公开了。 在这里,要着重讲一件与潮剧历史有重大关系的故事。 早在50年前,即1956年初,正顺潮剧团到广州演出《陈三五娘》,南生同志看后认为:这是一出很能显示潮汕风情和潮剧风格的剧本,正顺是一个好剧团,有一批好演员,应当帮助提高。于是把剧团留下在广州,重新修改剧本,重新排练,重新设计舞台美术。 南生同志和杜国庠老人,邀请了中山大学王季思、詹安泰、董每勘等名教授来观摩、座谈,他们都是对戏曲和古典文学具有高深修养的专家。又邀请粤剧、话剧的著名舞台美术家来指导美术设计和灯光、道具、服装等等。就这样,活生生地把一个老戏班,打造成“英姿飒爽”的新剧团。 《陈三五娘》改编排演完成了,史无前例地安排在中山纪念堂作专场演出。自然,那舞台设计,演员表演……一切都要按中山纪念堂舞台的规格要求,这是潮剧历史性地登上中山纪念堂大舞台作专场演出,一连三天盛况空前。是潮剧历史性的一次飞跃。 最富有传奇性的是:这时,刚好是梅兰芳、欧阳予倩先生率领的中国京剧团访问日本回来。那时中日邦交还没有恢复,梅先生等访问日本往返都要经过广州。这次回来,还会在广州停留一二天。这时,又刚好是“陈三五娘”上演,又刚好是南生同志和杜老代表省委宣传部接待梅先生一行。梅先生等很高兴地到中山纪念堂观看演出,当晚演出非常成功!梅先生一行为这样一个唱腔、音乐一切都与其它剧种不同的潮剧感到意外高兴。忽然,他想起来了,他问欧阳予倩先生:日本朋友赠送我们的两个明朝刻本影印本,好像就是潮剧,就是这个戏文。 他们回宾馆一查,果然就是潮剧的古本的影印本。 这两份明朝刻本,一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荔镜记》,现藏于日本天理大学;一是万历初年(无刊刻年份)刻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和《苏六娘》,现藏于东京大学。 真是“天助我也”!这一下,潮剧的历史有了文字的证据,而戏文刻本的流传海外更证明这一剧种的流传广远和它顽强的生命力! 在这之后,《荔镜记》续集、《苏六娘》、《金花牧羊》都是根据、参考这两件明刻本编写的。 此后过了25年,又经历了“十年浩劫”,劫后余生的南生同志仍然不忘记这件事,他一直想把梅先生他们带回的明刻本影印出版。上世纪50年代时,没有复印技术,梅先生赠给潮剧院的是两份摄影本,这两份也在“十年浩劫”中失去了,再也难以寻找了。于是,南生同志拜托饶宗颐先生,请他在日本设法找到这两件明刻本。饶先生不但在日本找到这两个刻本,还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找到与日本天理大学所藏相同的《荔镜记》,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找到明万历九年(即公元1581年)的刻本《荔枝记》。这样,有关潮剧的明刻本,增到三本。饶先生并作了专题研究的文章。这是一篇对潮剧的历史和古本作出精湛的研究、论述的文章,凡是研究潮剧的人不可不读。 于是,经南生同志倡议筹划,并得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的支持,将在揭阳和潮州出土的两个明代潮州戏文《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和流藏在英国、日本、奥地利的明代潮剧本《荔镜记》、《金花女》(附刻“苏六娘”)《荔枝记》等汇集编辑,以《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为书名,于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这就提供了有关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方面的珍贵文献,特别是填补了潮剧史籍的空白。1985年到现在,又是22个年头过去了。现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这本书。 但开风气不为师 2006年,在准备成立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时,蔡东士同志专门向吴老征询意见。吴老说,应该办的事,你们一定会都安排得很好,我只希望基金会一成立,有钱了,要尽快安排再出版《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这本书。东士同志很重视,立即安排。这本书已经再版问世了。 时间过得太快!从正顺潮剧团登上中山纪念堂的大舞台、梅先生带回明刻潮剧戏文,到基金会成立,重印《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一书,整整50个年头!这一段历史是很值得后人记忆的! 这些历史积累沉淀,就是文化! 吴老说: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再版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怀念李一氓老同志,是他的重视、督促并大力支持,这本书才能完满地出版。李老是四川人,1903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共,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总政治部秘书长。以后在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十几年都在解放区担任区党委、行政公署主要领导职务。全国解放后,长期从事外事工作。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党内外、国内外都知名的一位老同志。他有许多著作。是和郭沫若先生同时组织“创造社”的成员,是鲁迅先生的好朋友。翻译有《马克思文选》。南生同志说:像李老这样一位文化、历史、政治地位都十分崇高的老同志,在“十年浩劫”之后,在他垂暮之年,非常重视潮剧古本的出版,为什么?为了祖国的文化,为了人类的文化,我们都应该感谢他,永远怀念他! 其实,吴老自己,不也是让应该永远人感谢和怀念的人么! 吴老非常喜爱龚自珍的一句诗:“但开风气不为师。”他说:“我只开风气,你爱听也罢,不听也罢,反正我不当谁的老师。”我时时深深感受到他那求实的态度、锐利的眼光和超前的理念。我想,这就是吴老的风骨。 其实,人的正气就是因为有风骨。人的风骨就是人的灵魂,人的生命。而真善美的大门常为有风骨、有大智大勇、有正气的人们敞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