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论六四 考季庙 孔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12:33:1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f3e160100fiz6.html

吴论六四 考季庙 孔碑
标签:季札庙 孔子碑 鲁篆 季札功过

9.26,应邀游丹阳九里季子庙,观孔碑。遂作考证。

季札,为吴王寿梦第四个儿子,他也许是出国留学获中原博士归国;也许是在寿梦中原之行后,大肆延师培训王人子孙时,在众王子中出锐拔萃,有圣瑞,被父王寿梦内定为理想接班人。只是季札虽然才高八斗,却更欲德比先祖泰伯,也搞了个四推三让,将吴国推向了灭国深淵。

 庙里的季札供像,一副相爷打扮。他精通中原的交响乐,能从列国乐、风中品出兴衰存亡来;他作为吴国特使多次出访,徐国挂剑、齐国劝晏、郑国赠绢、卫国谏文、鲁穆测饿毙、强晋知三分;阖闾、夫差为王时他退出政坛,避居州来,尚能理劝楚帅,陈国退兵。季札与孔子同代,而略长于孔子,世称北孔南季。江南荆蛮地早该成斯文地的,只是给吴、越、楚、秦的轮番杀戮,给耽误了近千年,直到北胡压境,中原人避居江南,宋、齐、梁、陈的走马灯,又给江南注入了新的文明活力。

北孔南季。孔、季有无交往?季札出使鲁国观周礼时,年33岁,当时孔子才8岁,他俩照不上面。孔子删改的《春秋》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却没提季札让国,而新出土的上博楚简《弟子问》却有:“延陵季子侨而弗受,延陵季子其天命也乎”,孔子是肯定季札让国的。司马迁的《史记》对季札却大肆褒扬,在《吳太伯世家》中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没当过吳王的季札。

传说中,丹阳季子庙的十字碑是孔子亲笔写的,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这通碑据说在陈毅因抗日战争需要,决定焚毁季子庙时,由丹阳九里村民抢救保存下来的文物。

史载留存下来的孔子手书,共两件。其一:《殷比干墓》。位于河北卫辉府汲县。碑高二尺七,宽二尺二寸半,二行四字。

这是清道光元年按九里季子庙孔碑临慕的碑文。是十字是否孔子亲书,历来争议不少。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考证:孔子是这么写的。

北宋《淳化阁帖》里,也记载了鲁国孔仲尼书迹,是十二字,“烏延陵博邑有吳君子之墓呼”。除“有吴季子之”五篆外,其余皆不同。

江阴季子墓碑的字,恐怕是仿九里季庙孔碑的字刻的。

宋朝争议是否孔子手书,焦点在:孔子就根本没到过吴国,沒机会写;孔子当年只有毛笔写竹帛,写不了斗大的字。我也认为不是孔子手书,我的焦点在:孔子那年代,是写鲁篆,而碑上字如秦篆,差三百年。就像殷人不会金文、诸葛亮不写楷、唐人不刻老宋体一样。

这是鲁篆第一,《禽簋》铭“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器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西周初成王时器,伯禽是周公长子,封鲁第一君。

这是康王时的《鲁侯尊》,时同著名的《宜侯夨簋》相近。藏上海博物馆,“鲁”字象形鱼加日,古朴端庄,“王”字带肥笔,线条粗细变化,典型的周初金文书法风格。

这是西周晚期的《鲁伯厚父盘》铭文:“鲁伯厚父乍仲姬俞媵盘”。现藏北京故宫。字体线条园润,气韵清丽。就是墨守古法,缺乏个性的发展。

《鲁伯愈父匜》。春秋后期鲁国的书写体,均匀流畅,端庄规整,仍保守古法,不脱西周风范。

真正的孔子手书,可能孔壁古文便是。那是西汉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时在夹墙里发现的一批古文经书,侭管古、今文学派斗了两千年,那些经书却沒留传下来。

春秋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思想解放,文化开放的囯度、如吴、楚、齐、中山、曾、蔡等国,开始改鋳为鉄刻,形成笔划粗细均如线,后世称为铁线篆的新型字体。秦统一六国文字后,形成瘦金小篆。

这是著名的秦篆 李斯《峄山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立,被曹操毁,唐重刻。其笔画细匀,规整划一,应是统一文字之楷模。

丹阳的孔碑字体近似秦小篆,离鲁篆牛头不对马咀。称孔书只能算不作采信的传说。

其实,细看丹阳孔碑这吴字的雕工,那像历经风化千年,万人磨拓?分明是现代石匠用砂轮切槽,崩坏的石面。恐怕这孔碑是现代仿刻,连唐碑都不是。 

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十字碑的后面,刻有唐朝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孔碑重刻碑记,全文为:

有吴之兴也太伯让以得之有吴之衰也季子让以失之为让之情同而兴衰之体异何哉太伯之让让以贤也故周有天下而吴建国焉季子之让贤以让也当周德之衰而吴丧邦焉或曰非所让而让之使宗祀泯绝而不血食岂曰能贤斯可谓知存而不知亡者矣夫治乱时也兴亡运也故至至而不可却终终而不可留黄河既浊阿胶无以正其色盐池斯咸弊箅不能匡其味

《庙记》初读,有三点感想。

    1、萧定扬太伯贬季札。唐朝己有定见,太伯之让吴国兴,季札之让吴国亡。“太伯之让,让以贤也,故周有天下,而吴建国焉。季子之让,贤以让也,当周德之衰,而吴丧邦焉”。看来江南吴地的第一次中原化改革是失败的:国亡了-是知识分子误了国;名亡了-后世儒生也并不买季札的账,非孔莫尊,都删了。(南朝梁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选》序中曾提及季札事迹,具体章节却未传世。) 

    2、季札居州来。碑文“而延州之响如在元风”;《左传》“吴延州来季子”;孔颖达疏“季子食邑於州来,世称延州来”。州来在哪:《左传》记夫差迁蔡国至州来为都,后来楚灭蔡,又居州来为楚都。这州来是安徽寿县。最近公布的上博楚简《吴命》有云“州来告曰,两君不务德”。说州来季子劝楚帅子期,楚昭王和吴王夫差都不是好东西,别伐陈,息了兵。2300年前的出土文献也说季札封在寿县。当然史藉也有载延陵武进的,也可能先迁延陵,后改封安徽。究竟延州来何地,还需考证。至于纪念庙,吴地便有十多座,江阴申港、丹阳九里、苏州武山、润州曲阿、武进博落、宜兴员沼、长兴合溪都是。那儿是真墓,只有挖出来看了。现在大可不必唯我独尊。

    3、碑文“季子之祠,像设东面。”现在仿建季庙,像设南面。既然尊古崇碑,还是让季札来个向左转吧。季子应该面朝东,碑文还讲了一番道理的。复古应尽量像古,忠实于古,季庙毕竟不是寺庙!

加上正面的孔碑一点感想,那十个字分明是唐李冰阳的铁线篆风格,称相传尚可,标手书不妥。

否则,如季庙门左沸井,清清浊浊,浊浊清清,清浊难辨!

    此为考。                                                   (09.10.6 .05.35 改毕)

 

 

玉泉随缘:
2009-10-05 07:31:22 坐上沙发。
请教:延陵季子曾被封侯(延陵季子之侯),博主可曾考究?

博主回复: 2009-10-06 06:22:52
延陵可能是避国自迁,后来封在安徽州来,不久夫差又将州来转送蔡国。

玉泉随缘:
2009-10-05 07:34:05 战国文字玉佩上也有带有“延季”二字的,也应是赞叹延陵季子高尚品德的

博主回复: 2009-10-06 06:23:36
能否发网上,欣赏。

玉泉随缘:
2009-10-06 06:39:33 季札,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延陵是地名。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博主回复: 2009-10-06 06:53:43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这类两千多年的评价都准确。
    一个人对长期历史走向的功过,却常常不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与才能。

玉泉随缘:
2009-10-06 16:46:41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博主回复: 2009-10-07 06:27:35
史称延陵季子,《史记》有;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並不见汉之前史籍有载。

玉泉随缘:
2009-10-07 06:59:58 朋友要见的照片,我已经加在我博客“印章,篆书印文”一篇里面,在最后面,有时间看看。

博主回复: 2009-10-07 13:40:43
谢谢!印章篆文是后世之作。延季两字不像战囯六国古文字,不知玉的鉴定能确认何代。

玉泉随缘:
2009-10-07 14:05:45 对不起,那两个字是“延年”,不是“延季”。印章知道是后代,不知是哪一朝代又封的,因为后代崇尚延陵季子的朝代很多。

博主回复: 2009-10-07 14:13:58
那你说的“延季”战国文字玉佩呢?
延年又益寿,恐怕与季挂不上。

玉泉随缘:
2009-10-07 16:19:26 对不起,是我看错了,几年前放在那里,一直以为是延季,今天翻出来仔细看了看,不是延季,是延年。谢谢您的指点,要不我还是一直以为错的。再次感谢博主!

博主回复:

慈心:
2009-10-11 10:14:44 回复玉泉随缘:
请教:延陵季子曾被封侯(延陵季子之侯),博主可曾考究?
===延陵季子生前没有被封侯,吴国虽然称王,但只是子爵诸侯。诸侯是不能分封诸侯的,诸侯只能分封大夫。延陵季子被封到延陵、州来,都是作为大夫的采邑。后世称他为延陵王、侯,是以把吴国当做后世的皇朝了。
  不过,延陵季子的身后却被封侯,时间似乎在宋代,是后世君王的追谥,曰“昭德侯”

博主回复: 2009-10-11 11:19:16
徐先生言之有据

慈心:
2009-10-11 10:22:41 关于十字碑,据文献记载:
九里季子庙的十字碑十再唐代摹刻的,底本是皇宫里的藏本……(旧时皇家尊严不容冒犯,地方官撰文时不大可能捏造源自皇宫藏本的说法,只是这个藏本是否孔子真迹就待考,并且此藏本从哪来、到哪去,也待考)
而申港季子祠的十字碑是宋代,常州的守备朱彦从九里摹刻的,字是一样的,只是在排版时将间距行距调整了一下。
季子庙和季子祠在抗日战争期间都遭受过毁灭性破坏,重要文物都被乡民保护下来,只是九里季子庙先恢复,江阴季子祠晚恢复,并且宋代朱彦摹刻的十字碑已经找不到了,现今季子祠的十字碑是根据江阴博物馆馆藏的拓本恢复的。
至于说,今本十字碑碑文可能是李阳冰的手迹,这是一个新观点,值得探讨……需要比对一下唐碑和李阳冰的生年,看看孰先孰后

博主回复: 2009-10-11 11:26:14
我只说“是唐李冰阳的铁线篆风格,”沒有考证,不敢说“是李冰阳的手迹”。
想听听先生对唐碑记中给季札让王的评价。

慈心:
2009-10-11 12:09:12
我只说“是唐李冰阳的铁线篆风格,”沒有考证,不敢说“是李冰阳的手迹”
===是我表述失当,,,传说中,李阳冰就是因为看到十字碑而悟得篆书之妙

博主回复: 2009-10-12 14:20:25
      可惜鲁国只出土了青铜器铭文,鲁篆只能在金文中找到踪迹。鲁简在汉代孔壁中出现后,再也未见出土报导。若有,可以之证孔书体。鲁在春末战初倒底有没有铁刻铜器?其时吴、楚、蔡,连齐都有了,不知鲁文字上真保守还是技术上太落后?现以十字碑字体与金文比较,肯定不属一类。

慈心:
2009-10-11 12:33:19 想听听先生对唐碑记中给季札让王的评价
===关于季札让国的得失,后世议论纷纷,我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季札让国是否涉及责任心问题?
  如果说,季子让国就是没有责任心,那么尧、舜、泰伯、仲雍、伯夷、叔齐就要一杆子打死,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不能因为尧舜让国让出了夏朝,泰伯、仲雍让出了吴国,就说他们了不起;也不能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就说他们活该;同理,季札让国不能简单的以责任心来论述。
  另,如果季札让了几次,最后不让了。那么,又有人会说他“隐忍待发”,有野心等。
  所以,活人说死人,永远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二、让贤、贤让是否恰当?
  碑记说,泰伯让贤而周氏兴,季子贤让而吴国灭,是不是具有逻辑关系?
  泰伯让位给季历,季历的儿孙最后取代商朝取得天下,就是让贤吗?如果这样说,依然是以成败得失为依据。有关泰伯让位,还有一个说法,即泰伯不忍心看着太王、季历取代商朝的野心,才躲开的。事实上,季历也确实因为装大周族而被商帝杀死了,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以成败得失论,季历有取祸之道,又怎么能算作贤能?
  季札让位给三位兄长,吴国和平昌盛,能说季札让错了?争议最大的是季札让给了阖闾。前面说过了,如果季札不让给阖闾,难道和阖闾大打出手?这时候,必然又有人说季札的野心藏得太深了,必要他人帮他消灭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才最后出手。如果从成败得失论,吴国在阖闾时代更加强盛,能说阖闾不贤能吗?
三、吴国的衰相起于何时?
  如果说吴国的衰相起于季札生前,那么季札既然能断定中原列国的存亡兴替,自然也看得到吴国的存亡兴替,那么明明知道吴国衰败无可挽回,又何必放弃自己的志趣,去投身到无意义的政事中去呢?
  如果说吴国的衰相起于季札身后,那么季札都没有看到吴国将要衰败,又为什么要为吴国的衰败负责呢?
  观书,最早表述吴国衰相的是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诸樊说吴国有让位之举,是不是预示着将要如周代一样兴起,但吴王寿梦却说吴国是蛮夷之邦,何德何能,还是不要妄想了。而更明确的衰相则是在吴王夫差时,夫差刚上台,楚国的大夫就看出他骄奢淫逸,将来必败。试想,此时季札早已归隐多年,还能左右什么呢?

博主回复: 2009-10-12 14:32:04
      先生所论,都以季札主观而述,这些我无异议。唐碑记立论在客观上,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
    有点类似五四运动后之中国,留欧留美留日的没有主导中国政权,山沟里掌权打倒留洋的走资派。若没有留洋的收拾残局,还真难说呢!

慈心:
2009-10-12 15:26:34 先生所论,都以季札主观而述,这些我无异议。唐碑记立论在客观上,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
===季札有季札的主观,唐碑有唐碑的主观,你有你的主观,我有我的主观……都是各自的主观,何来客观之有。我们之所以说别人客观,是觉得对方的话没有全部顺着自己但又不是太违逆自己。

    有点类似五四运动后之中国,留欧留美留日的没有主导中国政权,山沟里掌权打倒留洋的走资派。若没有留洋的收拾残局,还真难说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最后搞定这一问题的并非留洋派,而是“土八路”

博主回复: 2009-10-12 15:52:23
何来客观之有。
---这客观,非指你、我,而是指历史的客观演变和走向。当然因与果,其间夹杂得太多太多的东西,也可能这些夹杂把因毁了。

搞定这一问题的
---在这里,我沒指改朝换代。而指中囯的富强。

大江东去浪:
2009-10-24 10:27:19 有功夫!

博主回复: 2009-10-24 12:36:21
还是“浪淘尽千古”有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