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姓氏志—吴姓入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绵普  文章来源:晋江姓氏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31 9:50:2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氏最早入闽始於吴王夫差亡国之后(公元前473年),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北上齐鲁,流放皖浙,埋名隐姓,四处流亡。

    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聚族6000户,人口3万之多,成为闽南泱泱大族。

    西晋永嘉之乱,亦有吴氏入闽记载。

    南朝陈至德三年(公元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造反,隐之公之裔孙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史,后子孙遂居晋南一带。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有吴氏族人吴贵和吴弼随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入闽。

按海南“三在堂”谱载,入闽吴氏入闽较早的是闽中兴化府莆田县孝义堡。始祖吴荘号文翁,原籍河南上蔡人,系吴霍之子,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汉文帝时为河南太守,有“治平天下第一”之雅称,其后裔迁居於莆田孝义堡。

入闽浦城始祖吴睿,原籍海州人(今浙江连云港),因其父吴通玄犯诽谤罪大学士陆贽罪,被贬为泉州司马,故举家迁居浦城。睿之五世孙是吴侍问,宋真宗咸平进士,仁宗朝任礼部侍郞,后衍为宋代有名望的望族。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武德大夫,招讨使吴文质由浙江庆元入闽,居福安重金。

唐咸通年间(公元870-873年),原籍江苏扬州泰兴,后迁河南固始的吴俦,由固始入闽 ,定居宁德兰田。

唐咸通年间(公元870-873年)河南光州固始吴卓,因任福建长汀县令而入闽.其父穟标宦迁闽,初寓福堂,家居虎江之左,为南渡之祖,穟生三子:长旷,次卓,三浚,据谱载卓与王审知移福州洪塘,至后梁,王审知受封开闽王,卓因不忘唐恩,弃官携眷迁居南平桔溪,为南山之祖。穟之长兄稀亦在其间弃任入闽,迁居顺昌富屯,次兄穗弃任迁居闽北建阳,崇安五夫里。穟之四弟获弃任入闽,迁居将乐蛟湖。

荣阳太守吴悜(河南固始人),其长子源迁居崇安城隅西林,次子淮迁居崇安五夫里、吴顿。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工部屯田员外郎,僖宗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吴祭偕兄弟一行三十多人自河南固始入闽,先住福建候官避乱,后迁莆田县北隅灵岩山,再迁居黄石水南沈埔。吴祭兄弟六人,称入闽六祖。祭居长,次发居辽阳,三兴居莆田常泰里(斩蛟遇害),四瑞居杭井,五良任莆田知县,居可塘。六斌任常州刺史居候官。

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钦点状元,官国子博士,历户部大司徒吴仁禄,由河南固始入闽,初住惠安南关外嶺头,三年后定居大吴村,子孙兴旺。有“九世十三进士”之称,和孝子吴德彰闻名于世。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尚智(十一郎)随开闽王三昆仲入闽,初携眷寄迹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塘下,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由子进仕公(名讳阙)移居泉州晋江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象畔嘉埭肇基发祥。

据洛溪东吴加靖三十八年吴成缵纂修的族谱记载,随同三王入闽为前锋的有一个吴冥远者,吴冥远与刘行全及另一人,因受王绪猜疑而被杀,后王绪被囚禁,众将推王潮为领军,并攻下泉州,潮为纪念三位忠烈令建祠。祀吴冥远於镇南门外十里许,祀刘行全于仁风门外东湖五里许,另一人与行全同祀,且令吴鸿举与刘光各承父职,后吴鸿举以功陞兵马都监,并驻泉州西街,子孙复有迁于南安者。(现闽南各支吴、无一有记载属吴冥远、吴鸿举之后裔,待考)。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吴佐(字图元)奉命都统节制,由河南光州固始而经略闽疆, 王事勤劳、卒于官、葬于三山古田。吴令璇(师佺)与师兄僚闻讣入闽奔丧. 庐墓三年,因舍而居、后居侯官古桥头,生一子泉深,一孙丕烈、由侯官迁至剑津沈溪(今尤溪)大泽中院。传至五世孙德昌,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移居水南;至七世孙悦光,于五代末由水南移居大田蓬莱口处,后分衍莆田黄石等处。

宋进士敕封文林郎、中宪大夫、吏部侍郎吴宥(承顺)、原籍江西丰梓口。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因火烧居宅,移居祝家山,后因时不靖而徙居福建汀州府宁化昭德里石壁下,成为入闽吴氏客家始祖。

入闽四溪分派始祖吴昭号邱庵,原籍安徽宁国人,其祖父吴潜字毅夫号履斋谥垂宪。宋嘉定丁丑科(公元1217年)状元及第,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沿海制置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升左丞相。后被奸臣所害,卒于循州,墓迁葬南安东田,其子极公,孙昭公均居于闽、昭公生四子,衍四溪,即龙溪、梅溪、清溪、洛溪。

入闽吴氏连江始祖吴省元,原籍江苏南京人。宋代因避乱迁移入连江东塘卜居。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吴伯琏迁居宁化石壁,成为福建最早客家始祖。

北宋初,统兵将领吴仁率部举家从浙江庆元迁入福建周白岩嶺兜,成为周宁狮城南源吴氏始祖。

吴薪字崇蓬官任礼部侍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西赣州太守,后又被贬广东雷州龙门县海边为巡狩司马,行至潮州黄岗坂病逝,后子孙由黄岗坂迁至福建漳州西门外下埔社肇址,后又迁移云霄,南靖,南安仑仓等地。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0-1368年),吴昌生《讳彦博》从兰陵古锡梅里,因任泉州路照磨,率直亲民,遂居于晋江仓边乡,衍传为六宗、一宗在仓边(21都),夫人钱氏,数传生敏元讳逊号敏斋,登洪武丙子(公元1396年)举人,传至六世吴龙征,明嘉靖癸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监察御史,历任山西巡抚,即现东观西台乃原府第。

钱头吴氏肇基祖吴箕畴,原籍浙江钱塘,明嘉靖年间入闽,至清光绪庚寅进士,殿试状元及第的吴鲁字肃堂者即其贤裔也。

同安白礁肇基祖吴通号修斋,由安溪(清溪)隐居于银同之南,沧海之滨,择白礁结茅而居,至宋兴平四年(公元979年)生真人夲,白礁吴氏遂衍成望族。

晋江龟湖仙境后垵(旧称古榕树下)之肇基祖五处士号平庵,元代由平海迁入,后传松茂,湖边等处。

鲤城黄龙吴氏一世祖礼孙号獭山,生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其高祖琚,曾祖安仁,祖父士驤,父爽(或有定欠详),因旧谱遭兵燹之灾,故始开基时间难详,唯礼孙的基志铭曰:“世居武荣黄龙江之滨。”

按小浯塘吴氏族谱记载:其先辈随王审知入闽,祖居于二都黄龙(现鲤城浮桥)后徙罗山小浯塘,小浯塘一世祖为彬山公号三致政,致政长子是大理寺少卿(名未详),分支大浯塘(吴英将军之支),次子讳后石,官承务郎(仍居小浯塘),三世后石生子二,长致政分居古坑,次子刚直仍居小浯塘,后由小浯塘再分山前,荆山等村吴氏。(据黄龙礼孙派下族谱同小浯塘族谱无法吻合,待考.

坑东吴仙护派系

按古山(坑东)族谱及延陵通谱记载,其祖先来之河南光州固始,徙居来泉晋南古山之阳,仅知仙护卜居时乃宋景定年向(1260-1264)。仙护生五子,长震号顺轩,次应(四世止),三政和号济阳,四政顺,五全。顺轩为长房派,分居安溪湖头、福州侯官、永宁港边、岑兜、清源、新桥下呷,石狮杆头,科任,深沪前坑,台湾之鹿笨,盐水窟。二房派仅传四世。三房派政和衍传今古山东西二支派,四房政顺多居本里,五房全公寄军籍,出居南京,后回祖。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晋江人欧阳詹登进士及第,出仕之前就与里人吴播等人互为良师益友。唐著名诗人韩偓赋诗《秋郊闲望有感》,就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南安寓居》就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的诗句。五代之前,晋江磁灶已居有吴氏族人,从事制陶烧窑工艺,在下灶后壁山古窑遗址中所发掘的圆柱托座上,刻有吴字铭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深沪吴氏就有始祖墓于古雷山顶,古迹至今犹存。以上种种,说明了唐、五代、宋已经有吴氏族人居住于晋江、南安一带繁衍,也印证吴氏入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