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世泽 至德名宗---东坡村历史人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康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0 9:46:0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渤海世泽  至德名宗

——东坡村历史人文

吴康健

    南渡河畔,西洋南边,有一方风水宝地,东有林,西砚田,南向山,北枕海。

    南宋绍兴初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吴店村人,雷州府司训吴公,任满落藉海康,卜居于此,因慕苏东坡之道德文章,遂起名东坡村。东坡村是雷州半岛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它有近千年的历史,村中吴姓,乃至德名宗,其源远流长。

一、           姓 原

    东坡村吴姓是我国十大姓之一。

    吴本姬姓,黄帝之后。迨至后稷,教氏稼穑,始封于周。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建立了周部落。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古公亶父之时,商道寝衰,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古公亶父有剪商之志,欲传位给季历,再传给姬昌。泰伯知之,就决定自动让贤,并与弟仲雍逃之荆蛮。泰伯、仲雍到江苏吴地后,不畏艰辛,开山避水,教民农桑,积极改造环境。“数年之后,人民殷富,远近民众相率归附者千余家。” 于是,泰伯兴建国家,国号“句吴” 。族人以国为姓,改姬为吴,因而泰伯是吴姓开氏始祖。但泰伯无嗣,仲雍继之,所以仲雍是吴姓血缘传姓始祖。

    东坡村吴姓,南宋绍兴初年开基,蕃衍生息,枝繁叶茂,克绍箕裘,科甲蝉联,雷郡望族,至今己发展到三十二世。

    东坡村吴姓入雷前谍,因旧族谱在南渡河一次发生咸潮水中散佚,己无可考。惜哉。

二 、郡望

    吴姓有两个主要郡望:延陵与渤海。

    东坡村吴姓族谱和宗祠堂联都标明,他们的郡望为渤海。

    如何解读延陵郡与渤海郡?

    延陵之源,世人在目。吴氏十九世寿梦王生五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五子中,唯季札最贤,王欲立之。季札坚决不接受,奔延陵(今江苏省苏州、常州一带)地区,弃室而耕。诸樊无奈,乃将延陵封赐给季札作采邑,人称延陵季子。延陵郡之称谓于始焉。

    渤海,现在是海洋名称,专指山东、辽东两半岛之间的那一片大海。汉代在河北省沧县、河间县、安次县及山东无棣县一带也曾设立过渤海郡。但“渤海”一词,对于吴姓家族而言,其内涵却非以上两种。吴姓所标的“勃海” ,是泛指濒临大海的地方,具有“吴姓发祥于一个濒临大海的地方”的意义。《地舆志》对“渤海”一词是这样解说:“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初泰伯、仲雍奔荆蛮,采药衡山之下,荆人义之,从之者日众,东至海上,得千余家,遂启吴国。子孙因以姓吴。据称渤海,以其国滨于海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明晰看出,“渤海”一词,实际上表明了我国吴姓家族的根源所在和血缘所出。

    渤海作为郡望,众说不一。据长沙八甲之《吴氏族谱》记载:寿梦王曾封季札守渤海,因王之。渤海郡自此始也。又说季札昔日适齐,子殇于途,冢于瀛博,有后人留于渤海者也。又说越亡吴,有逃难于渤海,而有渤海之称也。又《元和姓纂》记述:《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司吴光墓志》曰:渤海吴氏乃司徒公吴雄之后裔也。

    众论虽不一,可是俱言渤海郡乃季礼后裔之族居地。

    季札逝世时,孔子手书十字碑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春节时,吴姓祠堂或家里,都贴春联:“延陵世泽,勃海家风。”由此看来,延陵渤海都是一家人。

    东坡村吴姓为让后代永远牢记住“木本水源” 之恩,光耀门楣,在祠堂大门勒石题联:

    迹发东坡斯秋桃栽助仁山艺苑, ,  派分渤海飞龙跃鲤成玉浪金波。

三、至德名宗

    东坡村吴姓乃神州至德名宗。

    泰伯让王奔荆蛮,开拓江南,立下不朽功勋,孔子赞曰:“泰伯可谓至德己矣,三以天下让,民不得而称焉。” 康熙御笔:“至德无名” ;乾隆御笔曰:“三让高踪” 。

    何谓“三让”?

    古公亶父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生昌,有圣德,体貌非凡,有王者风度。古公十分宠爱,常言道:“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泰伯为遂父志,乃与弟仲雍托采药为名,逃奔离周原不很远的荆蛮地方,建立“句吴国” ,以便季历继位传于昌。此一让也。

    古公临终时,为依照氏族族规,遗言季历把王位交给泰伯。泰伯与仲雍为父逝,回国奔丧,极尽孝道。季历依父遗命,将王位交给泰伯兄,泰伯坚辞不受,带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此二让也。

    泰伯与仲雍,带族人南迁远到无锡地区。他俩改同当地习俗,断发纹身,毁容易发,己成刑人,再无资格当社稷之主,以杜绝三弟季历让王的念头。此三让也。

    泰伯王三让天下精神的核心是谦让开拓,此“至德”精神境界,历朝历代都备受到称颂,乾隆皇帝赞为“高踪” ,当之无愧矣。

    康熙赠泰伯王“至德无名” 题匾,寓意深刻,用辞不凡。

    “无名”的直接字面意义是没有名声、名望、名誉。“至德”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事实。“至德”的重心是三让,不图权、名是“至德”的本义。至德无名,深得人心;至德无争,天下无敌。康熙乃圣君,推崇“至德” ,其题词意义深远。

    对于泰伯三让精神,唐代诗人陆龟蒙凭吊梅里泰伯墓时,曾写诗赞曰:故国城荒德末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宋范仲淹也有诗赞曰:至德无上名,仲尼以此宣。能将天下让,知有圣贤生。南国奔方远,西山道知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东坡村人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至德精神,他们在祠堂正厅题镌了两副对联: 至德渊源芳百代, 斯文家世发千秋。缅采药宋宗伯仲偕行可惜传家唯有让,怀题泉数语夷齐比藻要知述子莫余靖。

    此两副堂联,既是史迹联,亦是训勉联。对联虽不很工整,然其诫勉子孙继承、弘扬至德精神之心,殷殷可鉴。

四、祖武传承

    一个宗族的生命力,在于是否能瓜绵椒衍,祖武传承,光前裕后。

    东坡村吴姓,被勃海世泽,九百年来,蕃衍昌盛,枝繁叶茂。正如其族谱中咏五房支派诗所曰:仁房居住在东坡,义择山美第一歌;礼信不知居何处,智分两地薰风和。

    虽“礼、信”两房派衍待查,但千古风和,瓜瓞绵延,可羡可赞!

    东坡村吴姓裔孙,禀承先贤之脉气,绳祖武之风范,正直善良,宽厚仁慈,忍让谦和,开拓进取。他们敦宗睦族,孝悌为先,心古民淳,耕读传家。其质朴者尽力于田畴,颖秀者潜心书礼、师道尊严。那些执经问业之子,为东坡村乃至雷州、广府之农耕、文明、教化、道德、风尚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科名振箕裘,泽被于时者如:

    吴公广誉,字施于,号文山,康熙拔贡,授阳江司训。公颖悟聪慧,幼时伏案研经,硕学留香,冠盖雷阳。其开卷过目不忘之趣闻,文置绣帏之轶事,玩世不恭之传说,至今雷州人仍津津乐道,可见其影响之深之广。

    吴公中美,自幼勤敏好学,夙承庭训,弱冠食廪,雍正丙午科举人,授东莞县教谕。中美公德厚学深,兴学培才有方,有司引重,标炳上四府。

    吴公子振,字丕承,生而颖异,博学善文,尤通经史,乾隆辛卯科举人,授雷阳教谕。子振公师范端严,施训有方,士类咸沾化雨,誉著儒林,为雷州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吴公广三,字达于,乾隆岁贡,授高明县司训。广三公平生谦恭重士,诲人不倦,游其门者每多名土,清誉极隆。

    吴公广平,字太于,乾隆邑庠廪生。广平公性恬淡勤敏,不乐仕进,处世谦让和平,乡民如有争讼,必据理折服,深孚人望。

    统观东坡村人文,九百年间,燕翼贻谋,克绳祖武,可谓:渤海衍绪芝兰盛,至德称三继仲雍。但愿东坡村:南天祠宇嵯峨立,俎豆馨香亿兆年。

己丑夏四月于雷二中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