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和他的兵工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杜勇清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2 11:33:15  文章录入:吴志田  责任编辑:gohwu
 
    笔者跟随市委党史办主任郭家宁、金湖县委党史工委副主任徐国杰、金湖县委党史工委主任科员徐承佑,来到这个让我自豪的江西老乡———吴运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追溯关于他和他的兵工厂的点点滴滴。虽然,斯人已去,兵工厂而今也已荡然无存,但他和他的兵工厂书写的传奇,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白手起家建起子弹厂
    吴运铎,江西萍乡人。1941年秋,新四军军部决定从修械所抽调一批骨干,为二师建立兵工厂,这副重担落到了吴运铎和几名战友的身上。二师师长罗炳辉交给吴运铎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年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随后,吴运铎带着8名技工,赤手空拳地来到师部修械厂所在地———高邮县金沟区平安乡的小朱庄(今金湖县金南镇马塘村),修械厂借用的两间草房成了建厂基地。
    要建子弹厂,首先要制造生产工具和各种机床,而这些都需要优质钢材。钢材从哪来?军工部的同志打听到,附近三河里沉有一批国民党导淮委员会准备建闸的钢材。民主政府迅速组织熟悉水性的渔民,大海捞针似的在三河里搜寻,真的打捞出一批急需的钢材。军工部又想方设法送来皮带车床、皮带钻床、牛头刨床各一台。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家当,吴运铎他们喜笑颜开。两间草房容纳不下,他们想到小朱庄北面的仙墩庙。在征得住持日光和尚同意后,子弹厂建到了仙墩庙。在大雄宝殿里安装起机床,建立起机械加工车间;在庙门外搭了席棚,砌了打铁炉,支起风箱、铁砧,算作是锻工车间,还建起一个木型车间。
    接下来,吴运铎开始了他的子弹设计。当时他连最简单的设计工具都没有,就自己动手制作。制图用的丁字尺、三角板,自己用木片钉,绘图板则是在一块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首先设计的是子弹厂的心脏设备———冲压子弹的大冲床。根据当时的条件,他设计出一种螺旋冲床,既以人力作动力,又便于拆装转移。这种冲床的核心部件是一根又粗又长的螺旋杆,有半吨重,还必须加工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他们没有起重机,更没有大型锻压设备,只有打铁的铁锤。怎么办?只有用笨办法加工:在屋外的空地上,临时砌一座大炉,支起风箱,又在炉旁安上铁砧,四周搭起一人多高的木架,上面铺层木板,又在旁边安装了滑轮车。螺旋杆的中段在炉上烧红了,就用滑轮车拖到铁砧边竖起来。没有加工螺纹的铣床,吴运铎就和钳工们一起,硬是用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出来,凿得大家两手都起了血泡。
    正是凭着一双手,吴运铎和战友们相继制成了生产子弹的所有工具和机床,年产60万发子弹的子弹厂就这样诞生了。
百折不挠研制战时武器
    子弹厂建成不久,二师军工部便下达了研制迫击炮弹的任务。吴运铎从来没有造过炮弹,只好走仿制的路子,找来各种未爆炸的炮弹,拆下一个个零件,并把弹壳、弹尾、信管锯开,反复揣摩,搞清每个零件的构造与作用,以掌握其构造原理与制造技术。不久,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子弹厂现有条件,设计出迫击炮弹图样,很快试制出第一颗炮弹。第一次试验,哑炮。他拆开炮弹检查,认为是炮弹直径过大,底火药成分不对。于是,连夜重配底火药,修改弹体直径尺寸。第二次试验,炮弹发射出去了,但落地后并未爆炸。他冒着危险,从地下一尺多深的地方挖出炮弹,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检查,发现是信管里撞针弹簧太软,冲击力不足。改进后第三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地雷轻便灵巧,易于使用,杀伤力又大。军工部向吴运铎下达研制各种地雷任务时,他对地雷几乎一无所知。他首先研制的是定时地雷,而定时装置又是第一道难关。他按照炮弹延期信管的原理,把引火线加长,计算好时间后,再点燃埋进土里引爆。可一盖上泥土,引火线立即熄灭,此路不通。他又试着用一小段封闭的铁管,压进空气,再使空气慢慢泄漏出来,以延长发火时间,也失败了。后来,他又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定时,特地做了一只带开关的水壶,里面放满水,水上漂一块木板并安上一个电极,壶盖上安另一个电极,壶里的水滴完时两电极接通而引爆。这种装置还需要一个电雷管,他开动脑筋,将手电筒上的电珠磨一个小洞,填进火药,再用纸贴牢。电珠接通干电池后,烧红的钨丝点着火药,成了引爆的电雷管。后因滴水装置计时不准,又不便于使用,再改用钟表发条来定时,定时地雷终于研制成功。随后,他又研制出脚踏地雷、拉火地雷等。
    1943
年,他又成功研制了枪榴弹。次年初,日伪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并到处构筑碉堡。为了削平林立的敌碉堡群,二师师部决定研制用于攻坚的平射炮,军工部着手筹建炮厂,由吴运铎负责主持整个设计和制造工作。大炮炮筒的材料是钢,但当时根据地仅有钢轨,无法制成炮筒。他大胆设想,用铁代替钢来做炮筒。炮筒内的来复线无设备加工,他做出一个橄榄形钢柱,上面刻出凹凸线,再把钢柱锲进炮筒,挤出又光又滑的来复线来。接着,用铸铁制作炮弹,用绸布缝成火药包以代替炮弹钢壳。开始试验了,他们在荒地上筑起一段土墙,在距土墙300外挖了条壕沟,架上第一门大炮。第一发炮弹未装炸药和发射药包,仍把1.5厚的土墙穿了个大洞。第二发用真炮,土墙被轰塌一半。在胜利喜悦的鼓舞下,他总结经验,绘出正式图纸,到秋天共造出36门平射炮和大批炮弹。
    吴运铎设计制造的大炮在前线大显神威,将日伪军精心构筑的坚固碉堡一一摧毁。根据实战情况,他又不断加以改进,炮口口径由36毫米增加到42毫米,射程提高到4000,为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历尽险恶三次挣脱死亡线
    研制武器弹药,时时伴随着生命危险。吴运铎3次身负重伤,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又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2
年的一天黄昏,二师军工部要求修复一批废迫击炮弹。吴运铎他们立即为废炮弹除锈、填药、安装弹尾、尾管、引信,可是没有引火的炸药———雷汞。前方急着要炮弹,他想来想去,只有从废旧雷管里挖取雷汞,这项工作非常危险,但也别无选择。为避免意外,他把一些旧雷管放进脸盆里用水浸泡了一个星期,然后小心翼翼地掏起来。第一块雷汞挖出来了,他特意用锤敲了几下,并无反应,心里踏实了许多。就在吴运铎拿起签子继续往里掏的时候,一声巨响,雷管在他的左手上爆炸了。
爆炸声惊动了车间里所有的工人,大家立即拥进吴运铎的房间。只见他已成了一个血人,左手4个手指被炸飞,鲜血直流;左腿膝盖炸有碗口大的伤,膝盖骨刺在伤口外,裤管口往外流着血;左眼也血肉模糊。工人们赶忙抬起他直奔附近的三分所医院。
这是吴运铎第二次负伤。他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有时,他猛地从病床上跳下来,挥舞缠满绷带的胳膊,想往大门外跑,还大喊:前方等着要炮弹啦!刚一着地又重重摔倒,昏了过去。护士们含着眼泪将他抬上病床。有时,他突然用右手使劲撕开包扎伤口的绷带,一边撕还一边叫: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来呀!不好干活啦!伤口被撕得鲜血淋漓,喊叫中他又昏了过去。护士们只得轮流坐在他的病床边,按住他的右手。大家背地里都在悄悄流泪,为他的生命担忧。
    10
多天后,吴运铎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医院条件差,吴运铎的伤口迟迟未能愈合。他急着回子弹厂,拄着拐棍成天缠着院长要求出院。院长无法,最后约法三章:每两天去附近医院换一次药。出院那天,他脖子上挂个三角巾,吊起左手,找根竹竿当拐杖,咬着牙走了20多里路,终于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7
年,吴运铎担任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在一次试验中,不幸炮弹爆炸,他第3次倒在血泊中,左手腕、右脚均被炸断,右眼又被崩进一块弹片,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以顽强的毅力,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挣扎出来。
3
次负伤,被炸瞎左眼,炸掉左手4个手指,炸伤了双腿,吴运铎,这个令我自豪的江西老乡,不愧为九死一生的英雄。伤口迟迟未能愈合。他急着回子弹厂,拄着拐棍成天缠着院长要求出院。院长无法,最后约法三章:每两天去附近医院换一次药。出院那天,他脖子上挂个三角巾,吊起左手,找根竹竿当拐杖,咬着牙走了20多里路,终于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7
年,吴运铎担任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在一次试验中,不幸炮弹爆炸,他第3次倒在血泊中,左手腕、右脚均被炸断,右眼又被崩进一块弹片,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以顽强的毅力,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挣扎出来。
3
次负伤,被炸瞎左眼,炸掉左手4个手指,炸伤了双腿,吴运铎,这个令我自豪的江西老乡,不愧为九死一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