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大屋的兴衰(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念民  文章来源:吴念民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8 9:22:0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培田的最后辉煌

                                        吴念民

 

    培田的第二轮兴盛,也是最后的辉煌是在清末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十八世吴昌同、吴昌风,培田现存的最像样的建筑除官厅外大多是他们和他们的儿子所建。

    吴昌同、吴昌风兄弟共五人,父亲是十七世吴夏林,号南邨。“南邨公”家族是培田最兴旺的家族。吴夏林五个儿子除吴昌同、吴昌风外,其他几个发展得也不错,村中很显眼的“久公祠”即为纪念夏林四子吴昌启(久亭公)所建。现在,“南邨公”的后代占了培田人口的一大半。当年,经济上发展最成功的是吴昌同,而吴昌风则因为三个儿子后来都成为培田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显要人物而出名。

    吴昌同,字化行号一亭,是吴夏林的长子,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族谱上记载,昌同从小聪明,长大后很有志向,走南闯北,是很有心胸、抱负且很有见识的人。而且,为人仗义大方,为公益事业出资出力,得到很高的评价。村北往连城方向的“乐善好施”牌坊就是为他所建。吴昌同经商有方,生意做得很大,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商号。积累了一定资产回乡,由他的儿子在光绪年间建起了培田最大的房子“继述堂”。吴昌风,又名灿书,字化云,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经过多年经营(主要也是外出经商),积累了一点财富,建起了“务本堂”,但经济实力远不如他大哥吴昌同。他的荣耀来自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吴华年靠经营有方,以后成了培田的首富,老二吴震涛读书有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上了闽北一个县的“儒学正堂”(教谕),是正儿八经的文官,老三吴拔祯则于1892年考上了“进士”,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身边做了几年“侍卫”,以后到山东去当了“守备”,是培田历史上最大的官。虽然,震涛和拔祯当这些官的时间不长,也不是很有“油水”的地方实权官员。清王朝濒临崩溃时都已回到家乡。然而,对于一直把“贵”看得重于“富”的客家农村,吴昌风家族的荣耀是声名远扬的。当然,这个家族也成了培田显赫一时的家族。

    如今,作为“旅游资源”的几幢大屋,如继述堂、济美堂、务本堂、双灼堂、世德堂……大多是吴昌同、吴昌风家族的财产,还有作为无形资产的种种传奇故事和荣耀史迹的介绍也大多出自这两个家族。

    为什么清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培田还有最后的辉煌?我认为,培田最后辉煌的时代虽然是清王朝走向崩溃的时代。但是,这时候,中国经过鸦片战争,逐步打开了门户,特别是广东的广州和潮汕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而闽西在靠水运交通的时代,是潮汕地区的经济后院和贸易伙伴。吴昌同等人利用家乡的丰富竹木资源和水运条件,发展贸易,取得成功。是合情合理的。当时,连城的朋口、莒溪、新泉一带和长汀等汀江沿岸地区都曾因此一度繁荣。培田的繁荣,只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繁荣的一个点而已。当然,吴昌同等人能抓住机遇、不辞劳苦、经营有方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培田人走的商贸道路是很有局限性的。在几百年“耕读传家”思想的束缚下,培田人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加上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其实力又远远不如广佛和潮汕商人。还有因为清王朝的最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以后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差,培田最后走向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培田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国农村史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