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贵州天柱远口吴氏家祠清理宗谱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通爱  文章来源:草苗之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4 16:58:4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第三节  到贵州天柱远口吴氏家祠清理宗谱记

作者  吴通爱

20067月)

 

我们大高坪和龙寨塘村的吴氏大房是一个先祖吴文宇繁衍下来的,而文宇公以上的始祖是从哪里迁来的呢?我们在靖州老家采访时,老家人只有14户人家,而且他们也一直不修谱,对祖辈脉序不清,因此,我带着这个疑问两次到贵州天柱县远口镇的吴氏家祠去采访,清理家谱,理顺脉络,寻找一个更宽广的吴氏大房。

靖州在清朝以前是州府,他管辖几个县,包括通道、会同、原来的天柱等。天柱县是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才划拨到贵州的。

听老一辈人代代相传:我们是从江西迁入贵州,从贵州远口迁入靖州,再从靖州迁入我大高坪的。这条主线是我们清理族谱的主要脉线,但具体情况怎样,只有到远口吴氏家祠清理才清楚。因此,今年430日我从怀化开会回来,经会同到贵州天柱县远口镇考查。当天,正好是.国际劳动节前一天,很多干部都在休假,管理远口吴氏家祠的镇人大主席吴展和下村检查工作后回家了,只有镇政府秘书杨正东,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陪同我参观了吴氏家祠.

吴氏家祠座落在镇政府旁边,政府和家祠一墙之隔,家祠第三进大房还成为镇政府的大会场和礼堂。远口吴氏总祠位于远口城墙下节街,坐北朝南,前临清水江,天湖公路穿过祠后,四周围封大墙,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是湘黔边境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物。乾隆元年(1736年),远口衙门背吴承传倡建远口吴氏宗祠,首捐白银100两,作为启动资金修建家祠。家祠迄今已有两百八十年的历史。各房自外至内,层叠四裁,不惟高低合度,亦且前后截齐,左右方直。观其墙壁轩昂,雕镂锈刻,无剩技也,黝垩丹,元余饰也。诚为吾族一钜典,兴文(远口)之胜地也(《远口吴氏族谱祠堂词》)。清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镇压苗侗农民起义,总祠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恢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维修,文化大革命又遭破坏。1988年,远口吴姓筹资四万余元,进行再次维修。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维修古建筑物必须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恢复了原貌。

古建筑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祠的前门牌楼,牌楼由左中右三间组成。正中牌楼图形全部是五彩缤纷的立体塑像,人物花鸟,千姿百态,既古雅,又鲜艳,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于一体。牌楼上的画幅大都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天仙配、季子挂剑、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罗通扫北、大君辞朝、八仙过海、司马迁写史记、屈原赋离骚、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

总祠大门开在吴盛像下面,门楣、门框、门槛均系青石。门为双扇钉有铁皮的木门。门两旁有门忱石一对,上有花饰。联云源远流长万古衣冠宗礼乐;兰芳桂馥千秋俎豆荐馨香。为远口教育界前辈吴礼唐所撰。门侧双龙抱柱联云:世业启岐周,先德流芳绳祖武;长源从泰伯,后昆竞秀振宗功。祠门前有九级石阶,第九级阶面刻有三个鲤鱼共个腮。此为远口吴姓标志:家祠门口九磴阶,三个鲤鱼共个腮即来源于此。阶头矮墙上,有一对泥塑雄狮,守护大门。

门内为一正方形天井,全用细凿青石墁地。两侧东西厢房一楼一底,各设木楼一架,可登二楼。楼上栏杆,圆柱葫芦形,整齐美观。从天井登五级台阶,为正厅所在,梁柱采用高大笔直的老杉,柱柱通顶,雕刻双凤朝阳蝶鸟飞舞等图案。柱脚为高一尺有余的鼓形石磉,镌麒麟献宝鸳鸯戏水等浮雕。两旁是宿舍,各两间。

后厅是一座一连五间的高大房屋,无楼,安装六页雕刻花鸟人物的木门。门前小天井,广植花草,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天井两侧厢房,楼上楼下,均为斗壁镂空花窗。厅内靠后墙处,并立五座雕有人物故事、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的彩殿,供奉吴氏祖宗牌位。梁上悬挂挂抗日骁将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祀立的至德克昌的匾额和道光中叶贵州巡抚贺长林题赠远口延陵书院咏烈颂芬的匾额。

远口吴氏总祠由于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省、州、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和关注。1990年贵州电视台录像,《天柱县志》摄影刊载。1994年天柱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听杨秘书介绍:清水江下游的白市镇正在兴建大型水电站,水电站要淹没到吴氏家祠包括整个远口镇。这么古老的历史建筑物今后可能看不到原貌了。虽然国家会把家祠整体搬迁,但由于时间久远,一些木材已开始腐烂,搬迁重修的吴氏家祠原貌将有所改变的。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到街上店铺买来了一打钱纸和一大把香,在吴皙公、吴盛公的石刻像下烧了,作为吴盛公的一支后裔的儿孙对老人家的一份深深的悼念和宗恩的感激。

由于管理吴氏家祠和吴氏家谱的远口镇人大主席吴展和不在镇里,我带着遗憾当天赶回通道了。

带着一份挂念,我于今年721日第二次专程到天柱远口去考察。21号在会同县住一晚,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第二天清早离开会同来到远口,远口镇人大主席吴展和已在办公室等候我了。他很热情的带我全程参观了吴氏家祠,很详细的介绍了情况,并把《远口吴氏通谱》一共七卷全部搬来,一一向我介绍。2000年修谱时他也是编委会成员之一,由于他就在镇政府工作,方便管理和接待吴氏宗亲来参观、拜谒。因此文物管理和吴氏家祠都委托他管理。他说贵州、湖南、广西周边县市的吴氏宗亲,特别是在外面工作的吴氏儿孙经常有人去拜谒家祠。他说《远口吴氏通谱》第一卷和第七卷载有慨述,其他卷都是各房世系,其中第六卷是雄公后裔世系,而且也只剩最后两本了。于是我掏了一百元买了第六卷和第七卷回来。到了中午,吴展和主席、吴姓的武装部长、办公室主任姓张的还热情的接待我吃了中餐。

这次我有备而来,带来了数码相机,把家祠内景外景照了几十张相片出来,以作今后的纪念。

远口在宋朝以前没有记载,大概在盛公开发以后才逐渐扬名的。宋时隶荆湖北路靖州会同县,元朝时隶湖广靖州路总管府,明朝洪武25年(公元1392——下同)设会同县镇远巡检司,司治设鸬鹚,以后迁远口。明朝万历25年(1597)建天柱县,属湖南省。辖3913里,远口为兴文里,管29个村。清朝雍正4年(1726)拨天柱县归贵州省。

远口位于会同至天柱、会同至锦屏公路的三叉路口上,距会同35公里,距天柱28公里,距锦屏30公里。清水江从锦屏流下来在远口这里折一个弯,向北流去,至   流入沅水。远口镇辖20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委员会6018户、27098人,其中苗族23341人,占总人口的86.13%,侗族2729人,占10.07%,吴姓人口占绝大多数。

以前远口为西入黔滇,东出湘鄂的重要水道,乘清水江木船,机动船,上可通锦屏、剑河、施洞口、下司;下可达洪江、常德、武汉、南京等处。明朝洪武30年(1347),明廷为了镇压锦屏林宽起义,派兵由沅州(今芷江)经远口,伐木开道二百里抵天柱,始发现清水江一带森林茂密,荫天蔽日,于是从明至清,皇家常派官员到此征集皇木,由清水江水运经湖南洪江、常德等地运往京城,工商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清朝至民国前期,远口已成清水江的重要农贸市场,各路商人云集。20世纪7080年代,修筑了天会、天靖两条公路和远口中街大桥,1993年一座长213.68米、宽9米的大桥横跨清水江上,将老街和南北两岸的新街连成一体。天靖、锦靖柏油公路也相继修好,远口的经贸活动也就更为繁荣了。

七百多年前,我始祖吴盛公在南宋王朝任大理寺丞。当时贾似道因姊姊是理宗的贵妃,恃宠不检,日纵诸妓家,夜即燕游湖上不返。吴盛看不顺眼,因言事忤似道,处境恶劣,逐弃官回江西吉安原籍。淳佑年间(1241—1252),吴盛为避贾似道寻衅迫害,携妻彭氏、子八朗等举家西迁,进入苗疆,在荆湖北路靖州会同县远口(今隶属贵州省天柱县)安家落户。披荆斩棘、艰辛经营,置田200余顷(3000亩),年交税粮600余石,开辟了远口地区,通称吴半州。尔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我吴氏以远口为中心,或个人,或全家,或多家由远口迁往四周,向外发展,迄今已30余代,人口达20余万,主要分布于湘黔桂边区20余个县市,还有零星分散于广东、四川、云南、重庆等全国各地,远口便成了盛公后裔的发祥地。

吴盛公只有一子名吴八郎,八郎公有三子,长子为大制,次子为监正,三子为权县,权县公有吴明(六五公)、吴亮(六六公)、吴昼(六七公)三个儿子,吴昼公有世清、世禄、世德、世铭、世雄五子。世雄公曾任广西桂林府县主簿。当时反元农民纷纷起义,世雄公遂解印返里,耕读教子。世雄公后继超出,多子多孙,有12子,25孙,是远口吴氏子孙最多、人口分布地区最广的一个分支。

经考证,我们大高坪吴氏老家即靖州县三锹乡菜地村万财组,宗亲系世雄公子孙。其依据是《远口吴氏通谱》第七卷之14页写:尚圳,世雄第五子居远口老黄田,到11代道满,明代始迁靖州三锹乡地笋开基,道彪与妻罗氏外出下落不明。第15页:尚硅,世雄六子,由远口徙远洞开基祖。子六:应浩、应淳、应湘、应涧、应满、应清,各分支迁徙如下:应满公,后裔廷豪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由老黄田回迁………,兴诗迁靖州三锹乡凤冲,纯高迁靖州横江桥,纯祥迁三锹地笋,芝所迁靖州三锹乡南山。其它地方没有登记,而三锹乡几个吴姓村基本都是世雄公的后裔,而且都与菜地村万财相隔不远。因此,经考证:我大高坪吴姓一家是世雄公的后裔,又是世雄公儿子尚硅,孙子应满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