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靖州寻宗认祖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通爱  文章来源:草苗之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4 16:58:1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第二节  到靖州寻宗认祖记

吴通爱

(公元2006年)

 

自先祖吴文宇从靖州迁入我地至今已三百多年了。从小就经常听到我的父亲及村里长辈说过:我们的先祖是清朝顺治末年从靖州三锹的万财李棒(实为列帮)迁来的。先祖兄弟三人,长祖吴文宇,次祖吴常宇,三祖吴美宇。长祖和次祖一同从老家出来做事。来到播阳黄门坡脚,两弟兄分手,次祖继续沿河而上,到贵州黎平或广西三江境内,具体地址不清,至今没有联系,长祖上山来到我大高坪开山种地,居住下来,历经三百多年,一脉承顺,发展成我吴家大房,繁衍至今已一千多人口。三百多年间,一代又一代,至今已历经一十三个字辈,现有6个字辈同在,即文、通、家、朝(大)、繁(庭、隆)、荣( 致)。三祖美宇留在老家。

三百多年来,自先祖吴文宇至今的十三个字辈中,字系清楚,我吴家大房分衍出来的七个小房各房代代清楚,但先祖吴文宇父辈以上就没有沿记下来,也一直没有和老家人联系。我先祖具体从靖州哪个村过来的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我经常听到的老辈人口口相传是从靖州三锹的万财李棒(列帮)过来的,但一九八O年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却说是从靖州所属四乡三岩桥大溪村过来的。而几百年间,以前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没有人去证实,最近几十年间,交通虽然便利了,但因族人忙忙碌碌,也没有人去清理,以至于我族大房成为一支独立的、宗根不清的孤族,不知与靖州老家吴姓宗族的哪一支共宗,也就更套不上贵州天柱远口吴氏家祠记载的哪一支了。

多年来,经常听到族人的吩咐,找个时间到老家去认祖寻宗,清理族谱,一脉相承,永续沿后。因此,今年328日(农历229日)我邀约同在县城信用联社工作的我大房吴家友的大儿子吴勇(时年40岁)一同到靖州去寻宗认祖,清理族谱。时年我44岁,在通道县城工作,在县残联任理事长。当天天气很好,我自己开着单位的军用吉普车来到靖州,得到靖州残联的热情接待,在中餐桌上靖州同仁还专程请来三锹乡人、现在江东乡任副乡长的杨胜登给我们介绍情况,他说:三锹现在是个乡,以前的三锹是大地名,有上锹、中锹、下锹,上锹是藕团乡、辅口乡,中锹是现在的三锹乡、坳上乡,下锹是大堡子镇,李棒不叫李棒,叫列帮,万财、列帮是现在三锹乡菜地村的两个小地名,列帮已没人居住了,万财有潘姓和吴姓居住,具体情况不够清楚。我们拿出一九八O年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问他们,四乡三岩桥大溪村在哪里,他们说靖县的四乡是大地名,包括现在的新厂、平茶、藕团三个乡,三岩桥、大溪村在藕团乡,但大溪不是三岩桥所属的村,而是潭洞村的一个寨子,也是苗族。我们认为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是至今我们掌握的第一个文字资料,虽然人们口口相传是在三锹万财列帮,但我们决定还是先到大溪村去。于是杨胜登马上与藕团乡计生办主任毛驰联系,要毛驰接待并陪同我们到大溪去。

中午1点半,我们从靖州县城出发,往西一路驶去,经过辅口,来到藕团乡政府,毛驰出来接待我们。我们把情况跟毛主任讲了后,他说今天正好召开乡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各村书记、党员代表都在这里,有很多姓吴的,他们之间可能有人熟悉情况,要我们等一会儿。于是我们在会议间隙,经毛驰介绍与指导会议的靖州县药监局长吴恒成联系上,他说他是三锹乡凤冲村人,与万财相隔10里左右,原在县民委工作过三年,在民委工作期间曾参加过全县各姓宗谱清理,对吴姓宗谱比较了解,他说他们这支宗族可能与我们比较接近,已清有谱,他说吴姓最初从江苏无锡过来的,后来到江西,明朝时从江西迁到贵州天柱一带,在天柱远口镇还有吴氏家祠,后才迁到靖州,他们这支已到远口去修谱来了,是50代转宗,排有50个字辈,远口宗祠有禄、德、铭、雄四公,靖州这一带的吴姓都是这四公的族系,吴局长他们这一支属雄公系,当时藕团乡新寨村的原书记吴家明也在一起,吴家明他们又是一支。散会后,我们又与各村吴姓的代表进行广泛的联系。我说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字辈是7字转宗,即万、世、朝、庭、家、大、启”7个字辈,这一带吴姓有没有一样的传说,他们都说没有这个转宗字辈,我把他们记得的字辈进行比较,吴局长这一支在我们的七个字中有万、世、庭、大、启这五个字,吴家明他们那一支只有这两字相同。他们说藕团乡的中团村吴姓是八字转宗:即永、财、政、奉、家、成(承)、启(还有个字忘了);新寨村吴姓又是另十二个字转宗,即文、昌、天、兴、元、学、尚、成、永、远、启、盛

吴姓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6位。就在靖州境内,吴姓也是大姓,绝大多数吴姓宗族都是江西迁来的,但近几百年间人口经常迁徙,有的直接从广西迁过来,有的经过贵州再迁入靖州,有的先到靖州再到贵州又再回靖州,因此吴家大姓各房都没有统一的字辈,各有各的排辈,有的大房修了谱,有比较规范的字辈脉系,但却有部分吴姓没修谱,只是口口相传,时间久远,字序就乱了。

为了弄清老家到底在哪里,我和吴勇还是决定到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的地方亲自调查一下。于是毛驰同志介绍了大溪村的党员代表,一个姓黄的60来岁的妇女给我们带路。我们从乡政府出来,把车开到三岩桥村停下来。三岩桥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就座落在靖州开往贵州黎平的公路上,九十年代中期曾在通道县任过县长、县委书记的刘宗林就是这个村的人。从三岩桥到大溪村只有一条简易的土路,路况非常差。只有三轮车才能爬行,其他车根本无法通过,我们只好把车停在三岩桥的公路上,留同行的本单位杨光同志在车上看车,我和吴勇买点纸和香,轻装走路进去。

从三岩桥到大溪可能有12里路左右,一条平坦的大田冲一直延伸进去,两边都是低缓的山坡,山上有的造杉木林,也有大片大片的杂木林,这些年全国各地都把成材的树砍得差不多了,这里也是一片片低矮的树木。一路上我和吴勇都在追思着先祖的心思,踏着先祖的足迹穿越三百多年的时光隧道,寻找着先祖的踪迹,感慨着我们第一次来到先祖的地方寻祖思宗。我们也想不通,凭现在人的思路,怎么老祖宗在这么平坦的地方不生活,反而跑到大高坪这块大山去生活,这里肯定有什么原因的。想想那时的大高坪应该是一片密密森森的原始森林,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是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

听带路的黄女士讲,她是从艮山口嫁过来的,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去了,她嫁的是梁家,现在大溪是潭洞村的一个组,住的都是李姓和梁姓,吴姓只有一户了。

来到半路碰到四个从藕团赶场回来在歇息的人,是李姓父子和梁姓父子,梁姓有一个69岁的老人。他的儿子叫梁永旺,有40多岁了,对大高坪的情况比较熟悉。我们也坐一下,把我们过来寻宗的意思讲了一下,他们都很热情的介绍情况,开始是用汉语交流,后来我听他们自己讲苗语,我就用苗语和他们讲话,他们的口语和花苗的语音非常相同,和我们草苗的语音也很相近,我基本上能和他们用苗语交流,但他们却说他们不是苗族,是侗族,他们说苗族不在这里,在三锹。坐一会我们就一同走进去。一路上他们都介绍情况,他们说大溪现在吴姓很少,独有一户也只有两个40来岁的单身汉,有个讲话还有点结巴。从大溪翻一个山梁距离8里路左右的新街村却有很多姓吴的,新街村原名烂泥冲,因名字很丑,解放后改为新街村的。

从三岩桥进来一个半小时来到大溪。大溪座落在这条大冲的冲头,寨子外面200米远的冲段中间有一座平平的小山把一条小溪挡住,拐了一个弯弯的溪水,一兜古枫木树长在小平山上。大溪现有30多户人家,我们来到寨子边吴姓人家门前,那个吴姓汉子说他们吴家不是本地人,是一百年前从广西迁来的,对这里的历史情况不清楚。正好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过路,她说她是从万财嫁来的吴姓姑娘,她说万财有吴姓和潘姓,列帮没人住了,并介绍我们到万财去,和吴财学、吴财文联系。

很遗憾,我们只好就在寨子边把纸、香烧了,算作对祖先的一点纪念和追忆吧。时间不早了,已到下午6点半钟了,他们都热情的留我们住下来,要我们明天到新街村去联系,奈因车子停在三岩桥,杨光还在车上等我们,所以我们只好与热情的村民挥手告别,带着遗憾走上了回程之路。

两人紧赶慢赶,用一个多小时走回三岩桥。这时天已全黑了,很多年没有这样走路了,今天忙了一天,又是连续走了三个小时,真的很累了,休息了一会儿就马上开车回靖州城。到靖州城已8点半了,靖州同仁已在鸿运宾馆安排了住宿,还在等我们吃晚饭,晚上11点钟才回房休息。

第二天,也就是329日,靖州同仁接待吃早餐后,安排老理事长李宏来(53岁),副理事长臧学才(49岁)两人陪同我们搞调查。李宏来说,靖州城有吴家大院,是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去看看,了解一此情况。于是我开车来到江东古城街上,我们走了十分钟街道到了吴家大院,这个大院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是一个三进式四合院,临街面都有防火墙,看起来很古旧了,屋主人是一个58岁的女人,她说是播阳南门村人,他们夫妇都在通道日杂百货公司退休的,她男人叫吴建军,说现在通道县城写碑文,儿女都在外面工作,只她一人在家。她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很热情的把族谱拿下来给我们看。他们的族谱共有5本,是一九九四年重修的,我们刚看不久,又进来一位五、六十岁的吴家大哥,他说他们这本谱记录的这一支房族先祖是明朝从安徽迁到江西,从江西直接进靖州的,不过贵州远口,不属远口禄、德、铭、雄四大公的支系。他们的字辈是世、大、启、昌、家、国、永、祥、遵、守、先、绪、光、裕、传、方十六个字。我们问靖州城现在有没有吴氏家祠,他说靖州没有家祠,只有贵州天柱有个远口吴氏家祠。他说原靖县文化馆的老馆长吴永权可能了解情况,可以去他那里了解一下。于是我们离开吴家大院来到吴永权家里。吴老已70岁了,患脑血栓,半身不灵便。他很热情的介绍情况,他说他们这一支是解放前从广西林溪乡程阳桥迁来的,和我们不是一支,他们的字辈中和吴家大院的前八个字一样,就没有后八字,也就是:世、大、吉、昌、家、国、永、祥。因为不是共支系,我们又很遗憾的离开吴老馆长的家。既然在靖州城没有任何对我们有价值的线索,于是决定到三锹的万财、列帮去调查。

感谢靖州的两位同仁,他们不辞辛劳,很乐意继续陪同我们到三锹乡万财列帮去调查。其中李宏来在三锹乡工作过多年,情况较熟悉,臧学才也于一九九六年洪灾后在万财搞一年的扶贫救灾工作,熟人较多,情况熟悉。因此我们4人于上午10点半钟从靖州城出发。我开着吉普车从辅口到藕团的半路向右拐,在一条乡村土路上一直开到万财。路上经过金麦村,从金麦村上去10多分钟车程就来到三锹乡菜地村的万财组。这是一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村寨,一条蜿蜒的小溪河从西流下。寨外小梁上有座小学校,这几年搞计划生育,学生少了,都集中到菜地村小学读书去了,学校停办了。我们把车停在寨子边一个小商店门前,询问店主吴姓族人在哪里居住,店主告诉我们后,我们直接来到吴姓年龄最长,现年也只有63岁的吴启德老人家里。他中等个子,讲话比较热情,他儿子叫吴财志,正好也在家里剪勾滕。我们进屋把情况跟他们讲后,他们很热情的介绍了情况。吴启德老人说:这个寨子叫万财,把这里沿河上一里多路就是列帮,列帮现在没人居住了,原来是吴姓人住的,现在都搬到万财寨来了。从列帮上去一里路就是菜地村,从菜地上去一里多路就是黄柏寨了,这里都是苗族人。他肯定他们是一直住在万财、列帮的原住吴姓人,但先祖的情况不够清楚,只知道从列帮、万财迁出去的人口都比较发展,只听说贵州忒寨有几百户人家,没听说有我们大高坪这个地方,但忒寨是哪里他也说不清楚。

他说:听老辈人传下来,万财的吴姓最开初是在上面相隔四里路的黄柏寨居住的,一条小溪河把黄柏吴姓和潘姓分开,吴姓人住在上水的左边江,潘姓住在右边江,寨子里边有一个水井,井底埋着一块吴姓、潘姓同刻的石碑。后来,潘姓人还住在黄柏,吴姓人却不知什么原因搬到列帮居住。吴姓人在列帮住了几代后,一说列帮是困牛形,人气不旺,生活艰辛,吴姓族人有的迁到外地,有的搬下万财寨来住了。二说列帮寨外原来有条长长的小山梁把寨子包起来,水溪绕了一个大大回龙形,但有一年发大水,洪水把回龙形的小山梁冲开了一个大缺口,龙脉被毁了,列帮就败了下来,吴姓人有的外出,有的迁到万财寨居住了。

他说现在这一条垄子的几个寨子,就万财有我们14户吴姓人家,其他都是潘姓人家。戈冲、肯溪、大高坪乡的黄柏村潘姓人家都是从这里搬迁过去的。他说,列帮、万财的吴姓人是独立的一支,与相隔十里的地庙村吴姓人不是一宗,和相隔20多里的藕团乡新街(烂泥冲)村的吴姓人也不是一宗,但地庙村现在几户原从列帮搬到贵州后又回来居住的吴姓人还和万财吴家做一个大房,共一宗。他说万财寨历史也很悠久,万财寨有三百级石板台阶虽然被破坏了一部分,但现在还有,就在他住的后面寨里。他说他们是苗族,但我们却一点也听不懂,我交流几个简单的词,如吃饭他们说是(leng解)、吃菜是(leng wo)、父亲是(巴)、母亲是(伟)、哥哥是(bou)、妹妹也是称妹,他说周围有凤冲、地庙、地笋、小刘几个村子吴姓人很多,但不是他们这一宗的。由于他们万财列帮吴姓人家人口发展不快,一直没有修谱,也不知他们的字辈如何,只记得六个字辈。即明、耀、启、才、谋、隆”6个字辈。他说对历史情况不那么清楚,他说他大哥虽然很清楚,但于去年冬天突然无疾而终,去逝时才73岁。

我们觉得很遗憾,后悔我们去迟了。其实我们大高坪也有很多对历史情况比较清楚的老人也相继去世,真的觉得清谱寻宗迟了,很多较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被老人们带入土里成为永远的谜了。

他们已把我和吴勇及我们大高坪吴姓人当作家里人,很热情的留我们吃中饭,还把吴家的几个中年人喊来陪我们,有他儿子吴才志,侄儿吴才成、吴才文、吴才学,侄孙吴谋荣,还有村里原书记潘启忠。酒席间,他们都很热情,吴启德老人在酒桌上还讲了几段传说的话,他说:万财生在回龙口,岩鸡坐在鹅包蛋,手提花篮菜地弯,黄柏生在龙凤花,管到地庙几十家万财有个回龙地,下江之水上江流

饭后,吴才文和村里的潘书记、吴启德陪同靖州李宏来、臧学才两同志在家里闲坐。吴才志、天才成、吴才学、吴谋荣4人陪同我和吴勇到吴姓祖坟去清碑。我们一行六人沿河而上,经列帮、菜地村到黄柏。我们在菜地村买了点香和纸,先来到黄柏吴姓祖坟上清墓。现在黄柏有40多户潘姓人家居住,上水左手河边吴姓老屋场地有的开成水田,有的种成菜地,现有4户潘姓人家也过河到吴姓地场建屋。我们上到屋场的背后祖坟山上踩山,想找有考证价值的坟碑看看。这里都是竹山,灌木林,有的坟堆已没有坟碑,有的只有土堆,只发现几个坟有碑,其中一个坟主叫吴庆先,只有侄儿吴中海为孝男,是清朝乾隆三十几年立的碑,有的也是乾隆以后的,查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记载。于是我们在坟山脚烧了点香纸就出来了。  

从黄柏下来1里多路来到菜地村,又到对门山吴姓祖坟踩山,这个祖坟山没有碑,只有几丛观音竹,这里的习惯是栽有观音竹的地方都是坟山,两座浅浅凸起的坟座落在龙头坡垴上。这是一条从黄柏伸出来的长长的山梁,他们当地人称为鹅颈牛眼形或虎形。吴姓族人代代都来这里上坟祭祖,因没有碑,他们也不知坟主具体是什么人,只知道是吴姓的祖坟。

鹅颈牛眼坟山正对面就是菜地村,这个寨子现有七、八十户人家,都是潘姓人家,还有几户其它姓氏人家。

从菜地村下来不远,我们又来到对面山冲吴姓祖坟山去踩山清碑,这是一条山梁的支梁小垴,坟山四周都是杉树,坟山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观音竹和不知名的小竹,坟墓都藏在竹丛中,有的有碑,有的坟堆没有碑了,我们在里面查看了几座碑都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资料,于是烧点纸香就下山了。问他们怎么坟山长出那么密的竹子和杂木,他们说他们人口少,坟山多,一些老坟山只是每年清明节在山脚烧纸和香,没有去清理坟碑。从山上下来后,本想到列帮祖坟去查看一下,但因时间已到下午5点多了,靖州县城的黄春梅理事长多次催我们赶快回去,因此就不过对面列帮祖坟去了,因为查了几个坟山都没有什么线索,于是交待他们利用清明节这几天,吴姓族人祭祖的时候把几个祖坟山的碑好好的抄下来,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和各代先祖的字辈排列出来,有什么重大发现再和我们联系。

后来他们邀请我俩到列帮外面他们新建的子孙桥去看一下,他们说吴姓在列帮住不下去,是因为洪水冲断了列帮的一条龙脉,只有把这条龙脉用桥联接起来,吴姓族人才能光大兴旺。我们来到桥边,新桥才建有几个桥墩,因此我和吴勇每人又捐了100元,算作是对老家人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吧。从新桥回来,我们来到吴启德老人家里辞行,带着老家人的深情厚谊,离开了万财。

从万财出来,已下午5点半钟,一路顺利,一个多小时就赶到县城,靖州残联黄春梅理事长在宏运宾馆接待我们吃晚饭,饭后已820分,他们一再挽留我们住下来,但我们觉得已麻烦他们两天足足的了,于是就坚持回通道,到通道县城已晚上10点钟。

今年清时节回家扫墓,与家乡房族老者广泛接触,把我们到靖州一行的情况讲了后,他们都证实了:我们不是从大溪过来的,而是从三锹万财、列帮过来的。我大哥吴通区还说:听父亲讲,大溪的吴家是一百年前从大高坪这里吴朝明的一支太公回万财老家居住的,后在大溪买了一点田地就定居在大溪的,我父亲年轻时还陪吴通丙他们去过几次。那时候吴通丙在大高坪是富裕户。清明节当天下午我在大高坪找吴朝明证实,他们说是这样的情况,大溪那户吴姓人是他太公的一支回去居住的,前两年清明节他们还回这里扫墓,住在他家。经描述,和我们在大溪看到的那户吴姓汉子相像,只是那个汉子有点结巴,跟吴勇说是从广西来的,他搞错了,其实是从我们这里回去的。看情况,回去住的那户人家人丁不旺,只剩两弟兄,四十来岁了还没结婚。

下午从大高坪扫墓下山的路上碰到吴通亨大哥,他已70来岁了,他对历史情况比较熟悉,他说:我们吴姓最早是从江苏到江西,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的时候,我们吴姓祖先就来到靖县,开始住在靖县县城,江东半条街是我们吴家的,曾经出过一个县长,后来衰落下来才迁到贵州天柱远口一带,几代后又迁到靖州三锹的,我们大高坪吴姓祖先是从三锹万财、列帮迁来的,吴文宇太祖最初是住在龙寨塘多年,跟龙林汉族大户租田地耕种,才慢慢在大高坪住下来。先祖吴文宇和太奶过逝后都搬回老家安葬,是葬在虎形的。他讲的情况和我们到靖州万财、列帮调查的情况一致。

通过各种调查,我们认为:当时列帮的吴姓从菜地村上头不远的黄柏村迁下来居住几代后,一说列帮属困牛形,被困住了,人丁、经济都不发旺,吴姓人就纷纷外迁;二说列帮寨外有一条回龙形,有一年遇特大洪水,冲断了龙脉,列帮寨就渐渐衰弱下来,有的吴姓人迁下万财寨住,有的外迁。我们的先祖吴文宇,从靖州三锹乡万财、列帮迁到大高坪居住,我们认为与以上的两种说法都有关系。先祖背井离乡,从环境比较好的老家迁到相隔几百里的大高坪山上来谋生,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是不会迁徙上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判定:我们的太祖吴文宇就是从列帮出来的,列帮是靖州县三锹乡菜地村的一个地名,现无人居住了,万财的吴才成、吴才文等14户人家和我们是同宗族亲。

我们通道县锅冲乡锅冲村吴家湾也是从菜地湾来的,他们是清朝康熙初年过来的,落后我们大高坪10余年,至今也有300多年了。他们的开山老祖叫吴秀。至吴通周他们这一代才7代,和我们是同宗同脉。他们到锅冲生活,与锅冲花苗配婚,因此,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服饰也就和花苗相同。靖州三锹万财老家人一直保持原来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