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坪吴氏发祥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通爱  文章来源:草苗之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4 16:56:5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大高坪吴氏发祥地

作者  吴通爱

(2007年成稿)

 

大高坪现在是大地名,从大的来说含全乡的黄柏、地了、大高坪、龙寨塘四个行政村,从小的说含大高坪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条坝子的好几个自然村。其实原来的大高坪只仅仅是大高坪半山腰的老寨子叫大高坪,也是我大高坪吴氏发源地的老寨子,是区别于龙寨塘、龙林而称呼的大高坪寨。一百多年来,大高坪人口发展很快,有好几个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老寨子搬迁下来分住在排楼、田坝、龙林、下龙寨、两步桥寨,还有上世纪初有部分吴姓族人迁住龙寨塘、冷水段两个地方。因此,大高坪的地名也就逐渐扩大到含龙寨塘村的龙寨塘、龙冲、龙林及大高坪的几个寨子对外通称为大高坪这个大地名。建国初期,大高坪就建立苗族乡,后合并到播阳公社。1985年才又恢复建立大高平苗族乡。此后,大高坪的这个称呼也就更加扩大为含黄柏、地了、大高坪、龙寨塘四个行政村对外的通称。因此大高坪这个地名是有不同的指代的。

      大高坪这个称谓不知道是怎么来的,经字面分析可能是依据这座大山而得名的,这座山在这一带是又高又大的山,因此当地人和外地人通称这座山为大高山,而老寨子就坐落在半山腰,虽然没有一快平坦的大场地,但这一带地势较缓,相对于整座大山,寨子所处的地方还是比较平缓的,因此就把这个寨子称为大高坪。

大高坪的苗语叫“琴gao”“dai gao”,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没有考证,但有人说是区别于龙林的称呼。吴氏先祖开发大高坪之前,山脚下的龙林人是早先入住的居民,从龙林寨进山才到大高坪老寨子,老寨子住里面山里,因此称“琴搞”。苗语的“琴”是山,“搞”是里,“琴搞”就是里面山,后来口语演化成“琴gao ”了。还有一种说法可能与原来的汉族人对苗族人的一种蔑称有关,当时吴氏开山老祖吴文宇太公从靖州老家上来时是跟龙林汉族人打短工、长工,后在大高山半山腰现在的老寨子种地然后居住下来的。老祖是靖州苗族人,后与毗邻的广西、贵州草苗通婚才逐渐演化成现在的苗族。苗族在这一带人数稀少,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不好,人数少的民族容易受人数多的民族的歧视。而当时龙林是汉族,是这座大山下的先住民,原来的龙林是龙姓、林姓和谭姓居住,后来迁出到外地,听说现在独坡的龙姓和林姓有部分就是从龙林迁过去的。因此,我先祖入住大高坪后人口发展了,就逐渐把山水、田地买入,于是汉族人就称我先祖居住的大高坪为“歹搞”,意思是苗族人又蛮又搞。因此“琴gao ”这个称谓也就逐渐固定下来。以上的两种分析我是听老辈人传说的,没有明确的佐证,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个称谓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名称而已,就象现在两步桥,田坝等就因为有两座小桥连接在两条交汇的小溪河上而得名为两步桥、因田坝是大高坪境内最宽的田坝就取名为田坝一样,自然、随意而已。不过既然是老辈人的传说,我也就把它写下来,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现在全国政通人和,民族团结,民族歧视已一去不返了。建立大高坪苗族乡后,龙林汉族人也全部改为苗族了,大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中都互相融入,相处和睦。

听老辈人说,原来的大高山是一快蛮荒之地,历史上没有人居住过,就只山脚的龙林寨有汉族人居住。龙寨塘寨也是早先于大高坪立寨的。我先祖吴文宇太公上来的第一站就是住在龙寨塘寨的,跟龙林人打短工,后才在大高坪安居下来的。听老辈人说龙寨塘曾在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大霍乱,也就是苗语说的“病man ”,是一种又吐又泻的大流行病,现在医学上叫霍乱。那时候医学不发达,既治不好、又控制不住,这次霍乱把龙寨塘寨的原住民病死了很多,到后来连尸骨都没人敢收葬,只有一户龙姓人存下来。这里好久好久没人敢居住。现在的龙寨塘人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从毗邻的广西、贵州苗寨迁来的。我先祖文宇太公在龙寨塘居住几年后买了苗话称为“琴缪”的一点田地,又跟龙林财主租地种,他看到大高山腰有段较平缓的山地,于是才在这里开荒种地,种些玉米、小米等类的谷物。为了方便种地,他还在地边打了个棚子居住,又养了些鸡、鸭、鹅什么的。有一年,一个母鹅丢失了,怎么也找不到,他还以为是被什么动物吃掉了。可是过了三个来月,那个母鹅却带着一窝小鹅回来了,他非常惊喜,于是盾着它们的足迹找到母鹅抱窝的地方,发现这里地势较平缓,是个较好的山场。他想:一个动物都钟情于这个地方,而且还能孵化出这么大的一窝小鹅,这个地方可能是个好地方,如果在这里居住可能预示着今后会发展、会兴旺的。于是他就在这里建房子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大高坪老寨子的我家祖屋场上,也就是从鼓楼往右(坐山)过去的山场上。从此,我吴氏先祖就在这里开山、造田、种地,安定下来,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团寨。这就是大高坪老寨子。

大高坪立寨之后的三百年间,人口逐渐发展,生产逐渐改善,既自己开荒造田,又赚钱买田买地,从半山腰逐渐向四外发展。向左(坐山)发展到独坡边缘的本土山梁、排楼的上段;向右发展到与黄柏的倒水界;向下发展到田坝以下与播阳上湘村界边;向上发展到大山顶,并翻过风口凹向背面山发展至与牙屯堡团头接界的平牙冲为界;向对面发展到黄寨之冲、播阳界为界,对面上段至立子坡顶与播阳陈团、地了倒水界。发展成为左右近 6公里,上下至对面近8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大地方。把原来的龙林及龙寨塘村囊括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