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春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31 12:33:55  文章录入:吴春安  责任编辑:gohwu
 

修 谱 记  

    (代 序)  

   

有一个电视画面令人难忘: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上海图书馆翻阅替他寻找到的家谱时,笑得很欣慰。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寻到自己根时的幸福感,也还那么强烈。谱牒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若修谱之人有知,当含笑于九泉了。  

我本人对谱的认识,有一个随年龄增长和社会发展转变的过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破“四旧”,家家神龛被毁、户户族谱被烧。由于响应学校号召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追求思想进步,我也认定家谱封建意味太浓。其实,当时现实给了我亲近家谱的机会:7修《吴氏支谱》共印30套,祖父吴得富(派名声溢)购得一套,传给了二伯吴荡亭(承锑)。二伯担心自家的中农成份,也担心担任著名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湘江风雷”中队长的长子吴长安从自家开刀,于是将谱寄放在贫农成份的我们家。我曾找出来翻看,但无一点兴趣——除了政治潮流的影响,文言文、繁体字和竖排本也使阅读困难。那时,我才读小学。  

文革结束后,二伯将谱拿走了。我大学毕业后在部队服役,探亲期间,他老人家曾搬出保存完好的一套8本谱,让我读给他听。我找到记录我祖父母和两个伯父的页面,问为什么没记载我父亲,伯父说:“修谱时他当时还没出生呢!”我于是知道这套谱很有些年头了。我读了有关《祠堂与祭祀》一节的内容。祠堂并不曾见过,好象也是破“四旧”时的毁除对象,仍然提不起兴趣,于是将谱交还给了伯父收起来。随后,是长安哥在一旁感叹:“现在好多姓氏在修谱,要是我们吴家有人续修一下,就好了。”我说:“没多大意思。”  

然而,现在竟然是由我独自在续修这套支谱了。  

思想上的转弯,源自一个寻谱的传奇故事。步入中年后,我开始写作一部有关自己人生的长篇巨著,需要了解根在何处。几年前,曾找长安兄去借谱,他告诉我:“华容那边海山叔拿去了,说是安乡修谱需要看老谱。”2007年春节,我去了吴海山家,老人因车祸去世,家人说不知道此事。  

我想,老谱存世应不止一套,祖居地宗亲家或许还能找到。都说祖父是从望城(原属长沙)县迁来南县的,长安哥也曾说过,望城县城高塘岭镇上郭亮中路有一个茶叶商人吴建军曾与他对过谱,友仁乡下听说也有宗亲。我于是两次去望城寻访,去了高塘岭、友仁蛇嘴子等地,未能找到。但因此认识了谷山乡七封山吴氏宗祠遗址附近的吴德斌老人,他又介绍我认识了长沙市岳麓区谷丰村他的同宗吴政权。  

转眼就是7月中旬,我在故乡刚办完母亲的丧事,忽然长安哥带东山叔(吴凤鸣)来见我。东山叔的祖父吴梓材(先儒)原住望城县友仁乌龟山,任农会执行委员,在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大肆捕杀农会领袖时,携全家弃财产连夜逃亡,至华容县合兴垸落户,传至东山叔这一代,晚年又迁回了望城。东山叔与二伯家过从甚密,回华容探亲,便来南县看看。谈话间,他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你们的老谱我要不给,现在怎么到了友仁(现白若铺镇)峙塘吴运湘手里?”  

一周后,我便再去望城,和东山叔一起找运湘叔,很庆幸,谱还在。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翻看那些熟悉的页面,心中掀起激动的浪花。原来,运湘叔通过海山堂弟将我们的老谱要去,是想续编一套小范围的新谱,终因学识不够、经济窘迫,未能如愿。老人摩挲着已经保存7年之久的老谱,说:“要是有人组织修一下,就好了!”我顺嘴表态:“要搞,还不就是我们这些人。”我将重要页面照了像,一月后,又在运湘叔陪同下去县城复印了一套。遗憾的是谱不全,仅5本(长安哥早年将其中2本送给了华容新建乡合兴村的宗亲,另有1本被江西省宗亲从吴海山手中拿走)。  

与此同时,长沙岳麓区的吴政权老人已将我找谱的情况介绍给了益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吴神保(延陵堂瑞升公支),局长主动打电话告诉我,我支属延陵堂敬业公世系,几年前由吴竹溪、吴勋杰组织续修了《族谱》。我专程去了一趟益阳,得到了新《族谱》,还意外地在吴勋杰家里看到了他从湘阴找来的我们《吴氏支谱》全套老谱,喜出望外,于是将缺的三本复印补齐了。吴勋杰宗兄建议我也组织续修,我思想上有所触动。  

找谱如此不易,开支也甚多,我当然得认真研究。看进去后,才知道谱很重要。其内容丰富,详细记录家族起源、迁徙和人口发展的过程,是国情微观层面的写照,是《国史》和《地方志》的重要补充,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所独有。特别令我惊奇的是,吴姓的始祖泰伯,为顺父意,居然三让周部落的王位,道德高尚。而且能力也很强,自己和弟弟仲雍在江南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其后代建立了独立的吴国,逐鹿南方,傲视群雄,绵延683年。延陵堂支祖季札公有泰伯遗风,也两度逊让国王之位。他的子孙自上而下,都功勋卓著、业绩非凡。我为自己是国王的后代和祖宗的美德而自豪,更为祖先对中华儒家文化的贡献而骄傲。  

然而,老谱也记下了我支宗亲在明、清以来生活的艰辛,他们中的许多人为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往湖北公安以及本省安仁、安乡、南县、沅江、湘阴、华容等地种田,更有远去安徽繁昌县等地经商者。留守望城祖居地者也好,离乡远徙者也罢,仅有极少数人是地主、富农,多数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我注意到一点:几乎所有的宗亲都曾大量生育,其子女许多夭折,存活者近半数也在45岁以下去世,约20%的人无后甚至未婚,他们在封建社会末期因国家政治黑暗、外国侵略以及自身早婚多育而经历的苦难,应该通过续谱告诉其后代,也为国家保留一份宝贵的族人繁衍、迁徙的原始记录,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研究标本。  

1921年7修以来,我敬业公世系长益房性熙支近90年未修谱(1947年底开始续修并采集了资料,因解放而被迫中止),亲戚失去联系,疏于往来,形同陌路;青年甚至像我一样的中年人也多不知家谱为何物,根在何处。更不知道祖先具有怎样的美德和超常的能力。我想,家谱作为家族历史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不应该断在我们这一代。尽管我并不完全具备常规修谱组织者所必需的个人名望、组织能力、经济支持,但我有奉献精神和较高的文化,因此,便下了修谱决心,拟定方案,要在一年半时间修出谱来,将吴氏文化和祖先美德传播到宗亲心里去。听说过几个家族的修谱故事,共同特点是成立一个庞大的班子,花四、五年才弄出来,开支巨大。望城县近水楼旅社老板告诉我,他们乔口杨氏花掉40万尚未出谱。我不想因袭这条老路,决定独自编修,尽量减少宗亲的负担。  

虽想要留谱牒在人间,但心想与事成之间相距遥远,不仅需跑很多路,主要是宗亲心里有障碍,修谱人与其难以沟通。事非经过不知难,尽管我对修谱之难事先有心理准备——  

第一难是宗亲住址难寻。虽然携带手机、照像机、笔记本电脑及移动上网设备,办公室亦有扫描仪、打印机,使修谱工作快捷而方便,但要收齐各家的资料难度极大。老谱记载,宗亲分布在湖南长沙市内以及望城县、宁乡县,郴州市安仁县,常德市安乡县、岳阳市湘阴县、华容县,益阳市的沅江、南县,远的几支在湖北、安徽和江西等省,又经过近90年的繁衍搬迁,星罗棋布。我首先去了安徽省繁昌县寻找经商的先麒、先发兄弟后裔,失望而归。在网络发布消息引起了黄浒附近人吴先勇的注意,他帮助寻访亦未果。就是湖南当地宗亲也不比外地的容易找。长沙怡长街的先绶(字桂亭)也寻访无果,是抗日战争期间文夕大火烧毁全城时逃离未归,还是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迁往别处?不得而知。乡下人居住较为集中、稳定,但因为老谱上所载地名极其简略,而且民国时期的所编都、区、甲地名,解放后已经废弃并重新划分、命名乡(镇)、村、组,连许多老年人都不知道,所以难于寻找。我为了寻找吴家垅祖居地和分祠堂原址鸡翅塘,请吴顺良宗弟开车,与东山叔一起跑乌山乡乌山村、乔口镇田心坪吴家湾等多处,花费一整天而未果。去沅江市草尾镇问20多名老人,都不知道邬家垸现属何处。去明山头镇寻找合明垸、中立垸的结果类似,两天跑了6个村,亦未果。虽然不辞辛劳也不怕花交通费,经一年半时间寻访,仍然有许多支宗亲后裔未找到,特别是正学公后裔没找到一家,是很遗憾的。  

第二难是宗亲对修谱有偏见。当年破“四旧”的影响仍在,就是寻找到的宗亲,只有40%的人对修谱表示支持,其余则通过思想动员,一半勉强参加,另一半人则认定谱无用,不入。湖南省烟草公司吴柏兵的看法有代表性:“我们这代人对谱无感情。”他的父亲吴清华担心修谱不符合中央精神。我免费请南县同乡吴正兵的妻子熊鄂梅入谱,她都不肯。望城白若铺镇峙塘一开字辈,派与父亲都弄反了,开口便称谱无用。岳阳吴新其因不知谱是何物而弃入。在去望城乔口镇吴家湾一户吴姓人家打听附近宗亲情况时,对方态度恶劣,东山叔当场发感叹:“太难了!是你有恒心有毅力,是我早就懒得搞了!”湖北江陵县资市镇李塘村吴兵华叔陪我去找他的长兄吴金华,坐了一刻钟,金华伯儿媳妇在禾场上一直反复地骂:“妈妈的鳖,修么子卵谱!老子最恨这样的事……”她与谱似有不共戴天之仇,其实可能连谱的面都没见过。公安县毛家港一位极聪明的勋字辈,听说修谱收人头费,顿时生气:“有钱你就修好谱送到我伲手上,搞不起就不要搞!”这话牛都踩不烂。修谱人头费(古称丁口费、车马费、草鞋钱)现已经因车费大涨而涨到30元/人,而我不过按乡村10元/人、城镇20元/人的老标准收,以解决部分旅差费,而且像吴开云、吴少奇(小窄冲)、吴长梅以及吴桂红兄弟等约20%的贫困家庭我都免收了,若兄弟之间为父母的人头费推诿,我也就免收了老人的;湘阴宗亲资料也是免费从族谱移入。无端受辱,一夜难眠。我牺牲人生中的黄金年华为家族服务,却屡被宗亲伤害,感觉人心之间的距离,比我修谱所跑的路更遥远,日晒雨淋、偶而饿饭和走破四双鞋,都不及此类精神伤害的打击大!  

第三难是宗亲防骗心理失度。因为某些地方发生过借修谱骗钱的事,因此,不愿意入谱者,一部分是源于强烈的预防受骗的心理。很多人认为老年人修谱是正经,中年人修谱不可靠。重庆江北区吴子瑞宗兄在其侄开华入谱并介绍情况后,仍然在电话中给我明确指出:“你修谱是个骗局!”寻到南县南洲镇北洋村9组吴春生(声泽)之孙吴有良家时,他声称不是吴有良,将我往远处指引;吴红发的堂客听说我是走亲戚,笑脸相迎,当打开电脑给他丈夫讲老谱上其祖先的记录和新谱编撰进度时,准备泡茶的她脸色骤变,将我看成诈骗犯,恶语相向,她的女儿更是几番上来要掀翻电脑。更有甚者,望城乌山镇徐家桥社区某开字晚辈在我第一次上门时,即反复念叨“一代亲,二代疏,三代丢。修谱么子卵用!”并以“骗局”提醒其父母不入。当我动员他们一支的其余几十人全部加入并从岳阳回广州后,其父电话请我再度上门。录入资料时,五大三粗的他突然发病,挥拳打向我后脑,触及头皮的瞬间,幸喜其父眼疾手快化解,并反打了他几个耳光。因我的故乡人、远亲李某曾拐邻居妻到望城县白若铺镇租田种,借了一些亲戚的钱后不辞而别,也影响了峙塘宗亲对我的信任,跑了四趟,才全部完成该支的入谱工作。  

第四难是女性当家作主。找到宗亲讲明来意后,往往听到当家女性拍板之音:不入。华容县操军镇白莲村10组吴国清、安乡县安尤乡下码头村吴长青、公安县官沟新华村吴海洋等家都属这种情况。公安县黄金口吴瑞庭看老谱后喜欢,试图说服妻子,但她一言堂。公安县血防站吴开林第一次见面同意入,并约定了请我吃饭、录资料的日期。但3天后再去时,他妻子在阳台上喝止我:“不接待,我不同意入。”我从广州到沅江草尾镇南岳庙村,找到两户疑为本支宗亲,但两兄弟都不在,妇女对修谱人不予理睬。出租车司机感慨:“你从千多里远跑来,茶都不给一口喝哟!”跑各家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只要男人不在家,其妻便一概拒绝,分析她们首先是对谱无正确认识,其次是女性系外姓人嫁入,对吴姓感情不深,还有的系当家过于节约。  

第五难是宗亲有重男轻女思想。安乡县安尤乡桃花岭村的吴顺成说:“我有崽就会入,生女入了没用。”华容操军镇白莲村的国民、国华兄弟也是这种想法。类似的情况还很多,从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无男丁传后的自卑。  

第六难是宗亲不愿赞助。原以为能够实现我出力、宗亲出钱的目标,靠赞助保持资金收支平衡。事实上赞助极少。从2007年找老谱起,到联系印谱、校对和将新谱送到宗亲手上,我从广州共出发25次,共跑5省行程7万里,开销旅差费2.6万多元,印刷费1万元(自己排版),为取得宗亲信任,还送出拙作《藕池河边人》《炒股真经》160多本。仅收人头费0.71万元,赞助费0.855万元,预计卖谱收入1万元,总体入不敷出,缺口只能由我承担。因此,这里特别感谢吴腊安、吴长安、吴海清、吴炳光、吴玉香、吴金龙、吴开发、吴承福和吴再明等人慷慨解囊。  

但就修谱总体过程而言,还是支持的人多:当寻访到湘阴一渤海堂吴姓人家时,老俩口热情挽留东山叔、顺良和我吃饭,虽推却了,其情却已感受;因口音问题被误指引至南县明山镇老合垸符得益家,老人非亲非故却热情招待我;该乡永丰村吴少新系渤海堂吴氏,亦主动留我食宿,本支宗亲心中有谱者更是对我热情至极:吴子贵、吴华生、吴开文、吴海清等宗亲均表示:“早盼着这一天了!”吴树林、吴运湘等宗亲还积极组织本支人入谱,长辈吴玉林、吴德生、吴兴旺和吴雪桃积极提供宗亲信息,安乡县吴桃秀长辈中断在别人家做客赶回烧蛋茶、杀鸡,以乡村最高礼节接待。他们的言行给了我极大的鼓舞。面对困难,我拿出了啃硬骨头的精神克服,自2007年10月独自在乌山镇金树村找到祖居地吴家垅后,绝大多数望城县宗亲的住址线索便串起来了:九眼塘、铁弓、孔家冲、小窄冲……而且还获得了迁居者的信息。我一家家跑,反复动员,访到的人家若有犹豫,都曾跑过第二遍、三遍、四遍甚至五遍(南县北洋村便是),其中尤以五去安乡、五上湖北最为艰苦,终于将超半数人家的资料收集了。成功取决于我的性格,古往今来普天下吴姓族贤奋发有为的事迹也在时刻激励我。得益最多的,还是吴姓始祖泰伯精神的鞭策。泰伯作为长子弃王位继承权而奔吴,人多看重其顺父意之孝,讲礼让之德,我却认为,他和仲雍都因被父亲看扁而憋了一口气,凭着本身的素质和闯劲,奋勇开拓于江南,终于事业有成,其胆识和能力也昭然于世。因此,开拓精神与孝悌、礼让美德,同是吴姓后人的骄傲。我不能给国家办大事,乐意给家族做点小事情。  

我有自己的写作事业和证券投资工作,确实不能在修谱上耗费太长时间,便夜以继日地工作。修谱期间我停止了长篇文学作品创作;广东卫视台通过金股信网站请我去讲股,这是每个注册证券分析师梦寐以求的事,但因时间冲突,推辞了。通过参考7修老《支谱》、8修《族谱》以及网络资料,3个多月后即编出了第一本谱,但因劳累过度,良好的视力明显下降,还因饮食无规律得了胃病,体重从149斤一度降为110斤。因为修谱上花费精力多,冷落了客户,2007年曾贡献2.5亿元成交量的最大客户洪先生转走了,致使经纪业务锐减,自己的炒股也经历了大的失误。还曾在旅途中两次被盗,并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社夜间撬门抢劫(未遂)。修谱对我而言,文化知识也不能完全胜任,其中少数繁体字辨认和古文的断句较难。我边修边学勉强做出来,错误难免,只能期待续修者订正了。  

我们这支吴姓人数量虽较少,然而,在采集资料过程中,还是强烈地感觉是在做一次人口普查和社情调查。在近几十年中国历史的巨变中,宗亲的生产生活和个人命运,都与国家的政策、执政党党风的好坏以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简洁记录他们经历,就足以为后代为国家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微观史料。我的堂兄吴腊安1970年同济大学毕业后长期在青海勘测设计铁路,对青藏线建设作出了贡献,吴长安因文革禁老戏而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舞台,都是我熟悉的。通过走访数百户宗亲,我又记录了许多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吴梓材(先儒)在1927年马日事变后成功率家人逃亡至华容;湖北公安黄金口吴汉卿因是地主并当过民国时期的乡村联保主任,于解放时被枪毙;华容新建乡吴志明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经历长达5年的生死考验;望城县白若铺镇退役军官吴承熙在文革末期反对毛主席晚年的荒唐政治而受牢狱之灾;该镇青年吴平辉坚持晚婚、自强不息,通过自学获本科学历而成为中小学教师;乌山镇的吴炎文作为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在社会招考长沙市XX局副局长名列第一,但最终被有关系的第四名顶替;安乡县安全乡第三代老党员吴承勋因儿子超生一胎被开除党籍,全家皈依新耶稣教……我想,在谱牒中简记这些事,就是从微观层面记录中国历史,也可算做家族对宗亲的一种人文关怀。  

我觉得,任何事物必须创新才富有生命力,修谱亦不例外。本次修谱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一是针对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的新形势,招郎也可入谱;未嫁女儿亦可入谱;已经嫁出的女儿,有吴姓子女者亦入谱。二是不再给宗亲取派名,修谱工作趋于简化。三是将宗亲住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录入详表,使谱成为一本通讯录,强化了谱联络宗亲的功能,对从业人、货运输以及厨师、医生等职业的宗亲,谱还会有广告作用,这将有助于市场经济发展,使更多宗亲今后愿意入谱。本谱对宗亲的记录较老谱详细——记载的这些内容像菜地经历严冬后地面那短短的胡萝卜缨子,若有心挖掘,便有大得出人意料的萝卜出土。族贤事迹也改单一的小传而增加人物通讯、特写和见闻录等形式,使谱更有可读性。  

有志者,事竟成。我在2007年8月开始动手编谱并走访宗亲,用时一年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编出了这套家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替喜欢谱的宗亲实现了人生宿愿,心中甚慰。赫赫始祖,青史留名,异地生根,枝繁叶茂。吴敬业后,我长益房,修谱联宗,终闻墨香。可以想见,众宗亲捧读家谱时,也一定会露出荣毅仁老人般的笑容,为家族源远流长,为祖德流芳万世,为自己名列谱牒。  

祖德之俊美,祖功之辉煌,吴氏之荣耀,昔日老谱序文都已详述,读者闲暇可以翻阅,这里不重复。新谱付印之际,写下自己从厌谱、寻谱、读谱、爱谱到修谱的心路历程,以及修谱过程的艰难和成谱时的幸福感,代序言以告知当世、后世之宗亲,可以算是一种标新立异,或可启示于人。  

本次修谱因时间仓促且我个人力量单薄,很不周全,注定只能起一个过渡作用。希望有族贤在时间充裕并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前提下,于15年后再组织续修,对望城、安乡、南县、公安、沅江等宗亲重要居住地进行地毯式搜索。届时,修谱将在全国范围内蔚然成风,宗亲们也会提高对修谱重要性的认识,估计会有更多人加入,这是可以预见的。  

   

   

                   27世孙、退役陆军上校、作家、股评家  

吴春安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