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谱札记系列——东阳南岑吴大宗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3 9:13:04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东阳南岑吴大宗祠

 

东阳南岑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洪武年间。元房始祖吴伯修(1327~1396)偕次子西居士吴德(1346~1415)建祠于孝顺乡西庄,即今湖溪之擎天坵。时在1380年前后。

1433年,礼房世祖、兵科给事中吴泽(1384~1437)回乡祭扫,见祠宇倾圮,命从侄、吴德之孙吴昉(1401~1494)修治。吴昉认为西庄地偏路遥,担忧子孙祭祀不能按时进行,乃择于祖居地之南(大寺下),按照西庄祠堂的规制建祠。1434年秋动工,第二年春落成。三边总督卢睿作《吴氏重修祠堂记》

经历80来年,祠宇又呈颓败之像。1513年,由礼房世祖吴宋(1467~1550)倡导,会集吴杲、吴桐、吴集、吴檠、吴滋等相阴阳、度原隰,择地(即今双岘路与和平路交叉口一带)建造新祠。其时族众已逾700,人力物力较前丰裕。新祠于1519年春落成,建造时间长达6年半。新祠规模较前扩大了数倍,前堂后寝,隆庆年间建御书阁于最后。门面7间,左库右仓,左右两厢各有10间,分祀各派之祖。左厢外为庶母祠,右厢外为义塾及斋宿之所。这一规制历500来年不变。南京礼部尚书枫先生兰溪章懋有《吴氏重建祠堂记》。

1674年“三藩之乱”,福建耿精忠叛军由永康入东阳,除御书阁外,大宗祠均遭焚毁。1709年修复,共有屋32间,堂前左右设钟亭鼓阁。大门外东西空地建广孝堂和庶母祠。吴从煌(1655~1708)董其事。进士、邑人赵衍有《吴氏祠堂重建记》。

1752年七月,遭狂风暴雨,后寝倒塌,中堂也倾斜危殆。义房岘畈吴承鸿(1700~1774)及弟吴承泮(1714~1793)、吴承淇(1718~1792)三人承担中堂的修理。1745年,义房里仁吴学垓(1867~1745)曾建造宗祠大门,此时其子彝孙(1726~1784)等捐田助款以完成后寝的修复,董事者义房里仁吴学埏(1697~1772)。工程于1755年秋告竣。

1797年,堂寝尚存,而御书阁被白蚁蠹坏。吴承缙(1748~1821)、吴应棠(1747~1823)、吴国濂(1744~1800)、吴应梁(1754~1830)等人捐资监工,历时7载,1803年,御书阁竣工。接着升正寝造两庑,又一年,全部工程完成。裔孙吴国鸿有《重建大宗祠碑记》。

1825年宗祠圮于白蚁之蠹,于是中厅及川堂用石柱替换,修葺两楹门楼及御书阁,1829年完成,吴国洋(1767~1834)董其事。

1862年冬,祠遭太平军焚毁。义房里仁吴国经(1810~1876)等鸠工庀材,1867年春动工,1869年冬竣工,历时整三年。大门5间,中为中堂,后为川堂,再其后为正寝,最后为御书阁。两厢各7间,堂前东西钟亭鼓阁两间。又东3间为广孝祠,西3间为庶母祠。修职郎卢正珩有《南岑吴氏重建祠堂记》。

1892年重修,重造后进和厢房,易以石柱。1897年,吴应琳(1846~1911)等主持修理宗庙。

1941年,日寇盘踞东阳,宗祠成为日军的大本营。抗战胜利,东阳中学迁于祠内。19495月,东阳解放,作解放军的营房。土改后,作东阳汽车修配厂的厂房。1998年,旧城改造,宗祠彻底拆毁,自此,东阳境内最为宏伟壮观、设施最为齐全的宗祠不复存在,东阳南岑吴氏宗祠也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00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