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齐黄海血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0 10:33:2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春秋吴齐黄海血战: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中华网论坛

灵云

吴、齐黄海海战是春秋晚期一场重要战役。直接扼制了吴国对北方地区的扩张和称霸战争。那么,这是怎样一场战役呢?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的,经过和结局如何,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此,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讲述。

   

对进攻齐国的作战,吴王夫差做了精心准备。生长于江南水网地区的吴军缺乏当时北方军队大量运用的战车和战马,却惯于用船,擅长水战,水军是吴军克敌制胜的关键。因此吴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在关键性的破楚之战中,正是在水军的支援下,吴军才能够实现对楚国远后方大迂回包抄的战略。而且在击败越王勾践的战斗中,吴国水军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吴军在作战和后勤运输保障方面极端依赖水路运输和船舶。因此水军能否发挥威力对吴军极为关键。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能否打通通向宋、鲁地区的水道,保障进入中原地区的吴军的后勤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的补给。为此,吴王夫差征发全国劳力,同时在越国大量争夫。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一条贯通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途经樊梁湖等湖泊汇入淮安以北的淮河,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条人工大运河。邗沟的开凿是出于吴王夫差武力扩张的野心。虽然大幅提高了吴军在北方的后勤运输保障能力,却极大的消耗了吴国本来就并不十分强大的经济实力。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争,加上繁重的赋税、不断的征兵和沉重的劳役使吴国国内怨声载道。运河开通后,公元前485年春,吴国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夫差将吴军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海师主力舰队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实行远航奔袭进攻山东半岛。

    吴国的战略意图是以海军配合主力陆军和内河水师的行动,保护侧翼和后方运输线的安全。同时寻找齐国水师主力,伺机决战并在齐国后方登陆,与主力夹击齐国。准备就绪后,吴国海师数百艘战舰旌旗招展,迎风破浪,浩浩荡荡的西出长江口,沿东中国海海岸,向陌生的北方齐国大纵深黄海海域驶去。南方诸侯国从海路远征北方国家,这在此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吴军舰队出海以及陆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朝野震惊。原本内斗不已的各方暂时放下争端,共同对敌。好在与已经分崩离析的晋国相比,齐国内部相对统一得多。而且齐国本来就是临海大国,有数百年的航海史,拥有一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于是,齐国海军出兵南下,在海上迎战吴军海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吴齐黄海海战打响。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首先是舰船。中国使用船只作为战争工具的历史非常久远,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丰富的航海(河)经验。早在商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将船只用于战争。例如在商纣王征服东夷的战争中,商军就在江南水网地区使用了大量船舶来运载人员、物资和武器装备。当时商军使用的船只小的可以搭载数人,大的则可以运载战车、战马甚至战象。船舶的大量使用对商军征服江南水网和东方滨海地区强大的东夷部族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随后的周代,船只对王朝在南方的战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春秋晚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冶铁工业的发展使用,军用船舶的质量和性能有了巨大提升,起到的作用也更大。一些沿海或濒临大水系的诸侯国开始大规模造船并组建了专门的水军,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当时,滨海的齐国组建了海军。长江流域的楚国、吴国和越国则组建了内河水师。水军在这些国家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广泛使用的战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楼船和桥船等。

    其中,主力大翼船长约23米,宽约3.5米。可装载士兵、船工等共约91人。船身狭长,分为两层。下层是库房和船工划桨的地方,上层是作战的士兵。可以运载相当数量的给养和武器装备。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优点,是当时海(水)战的主力舰只。突冒船船体坚固,船首装有坚固的金属冲角,专门用于撞击敌舰。楼船是一种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高耸的楼宇。这种船只的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速度和机动性交差。但优势是具备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力,而且可以运载大量士兵和武器装备以及给养物资。一般被当作水上移动要塞阻击敌军,也被作为旗舰。桥船则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强的小型舰船,主要用于高速冲阵以掩护大型战舰。当时的水军配备的武器大致以当时的陆军武器为主。包括弓弩、长矛、长斧和标枪等,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可以用来用钩住敌船或击杀敌军。齐国由于是滨海国家,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因此战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为主。而吴国由于长期在内河和湖泊作战,因此尽管其水师数量众多,气势逼人,却主要是以内河船只为主。

    齐国根据吴国海军远道而来,长途奔袭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对当地海况和岛屿地貌熟悉的优势。决定以逸待劳,集中兵力在家门口的黄海海域伏击吴军舰队。齐国海军主力出发后,停泊在琅琊台附近等待吴军。吴军此前一直在东南内河水网地区作战,从来没有过如此大规模且长距离的远航。对黄海海域海况、气候条件和岛礁分布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哪座岛屿上有淡水、哪里有暗礁分布都不知道。而且吴军海师绝大部分兵员和舰船都出身于内河水师,缺乏海战经验。但问题是在此之前的历次水战中,吴军水师从洞庭湖打到长江下游,又从长江下游打到入海口。无不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到过失败。加之当时由吴王夫差率领的主力陆军和内河水师进展顺利,造成吴国海军极为骄横轻敌。齐军的保密和伪装工作做的非常好,而且事先散布谣言,声称齐军畏惧强悍的吴军不敢迎战。于是,在主将徐承的带领下,骄横吴国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到黄海琅琊台海域。徐承自信满满的端坐在他那巨大的楼船旗舰“余皇”号上,看着周围他那强大的舰队,仿佛胜利已经到手。

    此时黄海琅琊台海域风高浪涌,很多内河水师出身的吴军士兵开始晕船。整个吴国舰队阵型杂乱无章。就在此时,早已在琅琊台守候多日的齐国海军舰队抓住时机,从上风方向向吴军舰队发起猛烈冲击!决定两国命运的中国第一场大规模海战爆发了!齐军背后就是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一旦战败,将亡国灭种。狂风怒涛中,满怀“保家卫国”豪情的齐国水兵将士振臂高呼,拼力划桨并擂响战鼓杀向敌舰。近300艘巨大的航海战舰以纵队阵列劈波斩浪,全速冲向吴军舰队。一时间,黄海海面鼓声如雷,震天动地,海战场面极其壮观!齐军舰队装备的都是适合海战的航海船舶,性能高于吴军舰船。齐军舰队分成3个阵列,犹如3把利剑直插吴军舰队。当冲击到距吴军约200米远时,齐军水兵开始用强弩以齐射的方式向吴军舰队发射火箭。无数火箭带着恐怖的火焰,象狂风一样铺天盖地的吼叫着砸向吴军!当冲击到约100米的距离,齐军开始使用射程稍弱于弩的弓箭,向吴军舰队发射更密集的火箭。密集的火焰箭雨遮天蔽日地飞向吴军舰队,整个舰队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战场海域火光冲天。大量吴军战舰燃起熊熊烈焰,成为一座座漂浮在水上的“火山”。海面上烈焰冲天,浓烟滚滚,成为一片火海!无数吴军水兵全身包裹着烈火,惨叫着跳入海中!面对齐军的突然袭击,一向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吴军在经历了初期的短暂混乱后,也开始猛烈还击。黄海海面上,吴、齐双方发射的箭镞你来我往交织在一起。在猛烈的远程火力掩护下,齐军舰队3个分队杀入吴军水师阵列中,完成了对庞大的吴军舰队的分割包围,双方进入最惨烈的接舷战。齐军战舰首先以舰艏巨大的冲角猛烈撞击敌舰,同时还用巨大的长钩矛钩住敌船。而齐军灵活机动而且船身坚固的高速舰船则不断在大穿之间来往穿梭,掩护主力舰艇。随后,头带铜盔、身披甲胄的齐军士兵一手持盾牌,一手擎短剑,吼叫着纵身跃上敌舰。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其实接舷战是当时海(水)战的标准战术,作为水战行家的吴军本来是非常善于接舷战的。但问题是,首先吴军毕竟是长途奔袭。从长江口到黄海琅琊台海域路途遥远。吴军一路远道而来将士无不身心疲惫。这和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的齐军形成巨大反差。同时,吴军生长并活动在温暖的南方地带,气候炎热。加之吴国士兵向来勇猛善战。因此吴军水兵经常是光着脚、不穿铠甲赤裸上身、不带头盔甚至是披头散发的与对方肉搏。而此时正值初春,北方黄海海域气候还很冷。习惯温暖环境的吴军士兵在这种气候下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而齐军士兵一方面本土作战适应气候。另一方面顶盔披甲而且手持盾牌,在单兵防护措施上也超过超过吴军。双方士兵扭打厮杀成一团。一时间,吴军战舰上到处刀光剑影,血光迸溅。战场上,战鼓声、号角声,将士的喊杀声、以及受伤士兵的惨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同时,齐军十余艘大型战舰在轻型高速舰艇的掩护下,按事先计划好的战术,包围了吴军舰队中最醒目的巨大的楼船旗舰“余皇”号。“余皇”号是一艘巨大的楼船,高耸于水面,可以装载数百人,有厚重的木板防护,具有强大的防护能力和战斗力。而且“余皇”号还是一艘“功勋战舰”,曾经作为吴王阖闾和夫差的御用“王舟”参加过讨伐楚国、越国的多场战争,名声显赫。但问题是,“余皇”号这种体积庞大的楼船属于典型的内河战船。由于体积庞大,导致其速度缓慢,难以机动。根本不适合作为海战舰船使用。面对齐国重兵包围,吴国担任护卫的舰船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溃。“余皇”号上的吴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已无力挽救败局。吴军舰队主将徐承身中数箭,在手下卫兵的拼死掩护下得以突出重围。还冒着残火的“余皇”号被齐军缴获。此时,吴军舰队损失过半,士兵死伤无数。海面上漂满了还在冒烟的吴军战舰的残骸和士兵尸体。战舰的残骸和溺毙的士兵被海潮冲到附近海滩,在海滩上堆积如山。海水被士兵鲜血染成深红色!成了真正的“尸山血海”!吴军败局已定。为不至全军覆没,吴军主将徐承率剩余舰船拼死突出齐军重围,向南撤退而去。齐军则没有进行追击,而是在打扫战场后押着俘虏和战利品返航。至此,黄海海战以吴军的惨败和齐军全胜告终。

    海军在黄海惨败的消息传到吴军陆上战场前线后,吴王夫差震惊。本来,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军的猛攻下,齐国南部边境已经岌岌可危。为退吴军,当时掌握齐国实权的贵族首领大夫田乞甚至以杀掉国君齐悼公向夫差谢罪的方式乞和。但被骄横的夫差拒绝,因为他本以为可以两路夹击拿下齐国。但海军的失败彻底断送了他的构想。齐国在海战胜利后态度趋向强硬,坚决抵抗。而且吴军侧翼和后方随时可能遭到对方来自海上的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已成强弩之末的吴军被迫全线撤退。至此,吴国对齐国的第一次远征无果而终。

    发生在公元前485年春的吴、齐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战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吴、齐黄海海战说明当时中国海洋作战力量在武器装备、船舶建造、战略战术以及航海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成熟并进入大规模运用时期。尤其是吴国海军不远千里的远征行动证明,当时中国的海洋技术足以支撑起大规模舰队的远洋跨海作战行动。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吴国在海战中的失败不是偶然的。首先,吴国海军长途奔袭的战略无疑是对的,但后期执行时却遭到很大变故。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在没有任何情报支援的情况下贸然远征千里到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是很难获得胜利的。吴军长途远征,劳累奔波。以疲惫之师去攻打以逸待劳的齐军,胜算非常渺茫。而且当时黄海海域的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也不利于南方吴军战斗力的发挥。齐国海军在装备性能尤其是舰船性能上也强于吴国。作为拥有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强大的航海经验和先进的航海科学技术的齐国,其在海战最重要的海船建造技术等方面远强与长期居住在内河水域下的吴国。齐军基本都是专用的航海战船,而吴军则主要以内河战船为主,甚至连楼船这种最典型的内河战船都拉到海上去作战。两者参战的舰船在性能上的差距一目了然。最关键的。尽管吴国表面上看起来先后击败了楚国等多个强国,强横异常。而事实上,与楚齐等大国相比,吴国依然是典型的小国。吴国无论是在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口数量、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生产力等方面都远远弱于前者。这种贫弱的国力,如果是支撑一场短期战争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要支撑起与多个大国、强国的旷日持久的大规模长期战争是不可想像的。吴国最后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国力在经过夫差父子两代持续几十年穷兵黩武的大规模征伐后已经崩溃。导致国内统治者和民众间的矛盾严重激化,最终给外敌以可乘之机。晋、楚、齐这样的大国之所以能够夺取并长期占有霸主地位,就是由于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巨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吴、越这两个小国尽管先后称霸成功,但注定是短期的,而且其结局都注定是悲剧性的。这两个小国无一例外的都是靠罄尽国力在短期内支撑起一支强悍的军队来夺取霸权的。但最终都由于国力根本不可能长期支撑这个不相称的军事实力而在称霸不久后就迅速灭亡。吴国在称霸后立即被越国灭亡;越国则被楚国灭亡。吴、齐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中国和世界海战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水战战术以及古代水(海)战武器装备如舰船发展的经典战例,值得后人永远值得后人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与人类历史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人类的重要战场。古往今来,能否掌握制海权,始终是维系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存亡。纵观世界历史,除少数内陆国家间的冲突外。多次重要战争中,对制海权的争夺都直接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进程,甚至直接影响了交战双方的国运。作为人类传统海洋大国和强国的中国,在海战方面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经验。这其中的一些海战,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而首开中国数千年辉煌海战史先河的,就是发生在东周春秋晚期吴国和齐国之间的黄海海战。

   

   

--------------------

吴国和我们说的吴文化完全是两回事情,前者是一个小型尚武集团上演的一场莎士比亚正剧,后者是整个中华正朔营造出的“中原v 2.0”吴国,还是以为其权贵阶层的血统不明,但无论如何,吴处在西周春秋三大霸主、三大文明集团、三大部落联盟,周、楚、徐的软实力交汇处,各种思潮有交锋,毫无暮气却颇有古风发奋(发疯?)做事情的派头像个后世沙俄的样子;虽然都以暴力著名,比(源自徐系统的)秦体现得更加comprehensivesophisticated

   

   

--------------------

   

举几个熟知的例子:

1.大办国营工业,军工发达,在SIP对面设立官企,只对军队负责,聘用女博士,大炼钢铁

2.大办基建,苏北、苏西、湖北、湖西、湖东都挖运河(功劳大多被被隋朝给抹杀了),其实在吴的西部边境还有许多,其实说穿了吴的工兵极其强大,攻楚的时候土方没少挖

3.组织上军队内部高度分工,特种部队的概念很清楚

4.作战上水路分兵合进非常成熟,这种理性的坚忍的军队中国历史上极少,杨秀清时代的太平军还凑活,但是杨的军队不是一支世俗的军队

5.海权先驱,夫差(从松江入海?)打琅琊建立据点的念头也太cool了。跳岛战?带了多少海军陆战队?

6.制度上有许多trial and error,伍子胥的相权的实作是开战国先河的

   

--------------------

   

   

中国艰难的时事处处兴起着崭新的异象,肉食者、有力者都有机会发现更新的力量,在漫长的生育文化与制度效率竞争中,秦和楚笑到了最后,以八级泥瓦匠的工夫在东汉终于完成了东方大陆宇宙帝国的建构,除了暴力赋敛集团的治乱循环,貌似没有特别的乖戾——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上层建筑变迁,虽然罪恶肮脏,却不荒诞

   

至于吴文化,则是全旧大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硕果,吴的一切都是新的了,第二中国的国本在焉

   

   

--------------------

春秋吴国史和吴文化“吴地文化”混为一谈。实在是个大谬误! ...

我的“吴文化”就是春秋吴国的文化。

 “吴地文化”是李学勤教授首提的说法,讲的是说近现代吴语的地区的文化,这为外来语与吴语,什么是古吴语之争,种下了根。

把吴文化说成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吴侬细语,才是个大谬误!那些只是“苏州文化”。

吴国的文化与苏州文化间的距离二千五百年以上。我从不贬低苏州文化,但我只研究吴国及早于吴国前本土的文化,包括苏州的三山、草鞋山、木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