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鬲-“泰伯奔吴”的实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0 10:31:2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淹城鬲-“泰伯奔吴”的实证

   

    淹城博物馆满天星辰般的吴陶、吴瓷器中,有一件不起眼的三足器-先周连裆鬲,我看这比淹城标志物的双兽三轮青铜盘更珍贵,因为常州、武进、淹城三博,唯此一件具有先周文化特征,这是眼下常州地区见证“泰伯奔吴”的唯一实证。

   

淹城遗址模型,由三城三河环环相套而成。

淹城博物馆展场,其中立柱右侧前数第二排第二个,便是本文主角-先周连裆鬲。

连裆鬲-唯一的先周文化器型

双兽三轮青铜盘

典型的吴国青铜器,七件一组的句鑃。

    1、江南用釜,中原用鬲。

    鬲,念利(li)。是游猎、游牧民族发明,用来煮肉熬汤的炊具,三个牛乳支在篝火上,受热面积大,野风吹不熄。因为实用,从七、八千年发明夹砂红陶鬲起,沿用到青铜时代,直至明清的仿古瓷器,还烧制周式鬲。

    自古江南鱼米乡,熬粥煮鱼,发明的是釜。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马家浜、草鞋山、高城墩都用宽沿釜,平底如现今的铝锅,圜底如现今炒莱锅。五千年传统,泰伯来了也不会改,用鬲烧粥有死角,倒是吴人入乡随俗,改鬲为釜。但良渚人也早就作了改进,釜加三足,变成了鼎。泰伯一族随俗可以用鼎,祭祖陪葬却坚尊祖制,非用鬲不可!所以凡吴人墓葬必有一鬲,葬鬲小而不实用,地位却非常崇高。淹城鬲就属此葬鬲。

   

江南用釜三千年

最初的良渚陶鼎就是将三条支脚与釜连接起来。这两件釜、鼎出土于苏州草鞋山遗址,现藏南京博物院。

摘自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P59,他凭釜的器型将江南马家浜文化分为苏南(圩墩-草鞋山)、浙北(马家浜-罗家角)、浙东北(河姆渡)三个亚文化区。

    

2、鬲分商周戌夷。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称鬲“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代表化石”。他三十年代靠区分商鬲、周鬲的差异首创商周不同源论;抗日战争中他随斗鸡台出土的陶鬲逃难到昆明,研究出源自西北的姬姓鬲与关中土著的姜姓鬲之间的区别。以此理论突破为先导,解放后的先周文化发掘考古取得了极大进展,断代工程也藉此区分歧山先周与西周的地层关系。

    在苏先生刚发行的国内首版《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他列出了商鬲、戎鬲、夷鬲、燕鬲与周鬲的区别。

苏先生在七十年前凭斗鸡台的瓦鬲,研究出商周不同源。商鬲由A型进化为D型,属尖裆鬲;周鬲由B型进化为C型,属连裆鬲。

夷鬲尖裆。这是陈列在淹城博物馆楼下的武进博物馆藏品,名鬶。这是常州地区少有的带山东夷文化特征的文物,也许是山东夷人中的一族,奄族南下的物证。但这件文件石膏修复部份太多,是否失真?也难说。

    要在众鬲中区分出周鬲,其实很简单,看裆!像中式短裤、西式长裤的裆叫尖裆,像西式棉毛短裤的裆叫连裆,只有周鬲是连裆,尖裆的是商、夷、戌式鬲。先周陶鬲只有一阵子混有尖裆,那就是斗鸡台时期,那时正是古公亶父力主三子王季与姜戌族通婚,弃猎从农,西进筹划灭商的时节。泰伯、仲雍不从,率族游猎南下而去。这一族从不改祖制,从无尖裆出土。而且子子孙孙永不違背一墓一鬲之制,而且历代吴王从不遵从周礼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之制。吴王墓有列鐘无列鼎便是事实,那像中原列国争先恐后,不惜僭越!

这是我收藏的两件鬲。大的出自陕西,属戎鬲,尖裆,实用器。小的采自无锡,属吴人先周连裆鬲,祭祀用器。

    要在吴国遗址的陶脚中区分出周鬲,也很简单,看窝!鼎足的底面光滑,鬲足的底面有凹窝。所以苏南各地考古简报,常见发现很不起眼的鬲足的报道。

这是我在无锡洪口墩遗址采集到的鬲足,有窝,该是吴人墓葬用品。

   

    3、泰伯南下考。

    标题上的“泰伯奔吴”带引号,是因为我反对此传统提法。如果说红军长征奔延安行吗?突围时那来目的地?后来有一段是奔新疆,最后到了延安。泰伯南下是追逐野兽而走,沒有目标没有奔。泰伯这一族最终到达了江南吴地,泰伯本人到没到吴,还要打个大问号!我主张用泰伯趋吴或泰伯族南下这一提法。

   

    泰伯南下,起自何地?是歧山周原?还是幽地郑家坡?我认为起自后者。理由有三:1、古公亶父等到周原后,戌姜尖裆鬲溶入先周文化,而南下途中沒有尖裆鬲。2、周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没有任何大伯的记载。3、进入周原的先周文化由于同文明程度高的姜戎族结合,上了个大台阶,而南下支的连裆鬲同出土物中没有文字,没有农具。仍等同于郑家坡水平。

   

    由于先周文化连裆鬲的特殊性,我收集自幽地郑家坡南下、东进途中出土文物考古报告,挑选有连裆鬲者连结成线,于 2008-11-26 写成《先周连裆鬲考》发表,摘引如下:泰伯趋吴,必然带着制陶艺人,先周瓦鬲是低值易耗生活必需品,游猎一路,洒一路殘鬲,(那是实用器)。后来到了吴地入乡随俗,烧饭改用釜鼎,祭祀随葬还尊旧制,埋葬一亇吴人,必然畄下一只瓦鬲(那是陪葬用的小型鬲)。因此,用来辨別先周遗址真伪,断代工程用来断定克商日的连裆鬲,同样也可以用来判断趋吴经历地。经查验大量江南商周期遗址发掘报告,泰伯族团的南下路綫,是由周原向南,经丹江口向东,过江西吴城,由句容、溧水、丹阳、常州、武进到达江阴、无锡阖闾城及白丹山、苏州。

   

    4、质疑南博,何时出报告?

   

    淹城的正式考古发掘自19865月起,19917月止,由南京博物院领队,经五年分五期连续考古发掘,至今巳过去十八年,除了在“内部资料”上看到车广锦、陈颂华、林志方等人的不完整介绍,从未出版过正式考古报告。

   

    淹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淹城是否吴都?是否延陵初治?是否山东奄族初建?淹城的下层有没有新石器文化?至今仍是一锅糊涂!南博五年花了那么多钱,总得向人民有个交代!联系到南博在苏州草鞋山……等地的作为,有一种“只顾着掠夺地下文物资源,不见考古研究成果”的不详感觉。

   

    南博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成立之初首搞安阳发掘,创建商史,李济等人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在抗战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带着几十箱陶片边逃难边研究,他们写的书至今仍是考古人的楷模,史语所的好传统到南博手里丢了。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初探》 20094月版

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 20051月版

林志方:《淹城探谜》 2007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