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国暴君背信施满天下,为众生三桂舍己起义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xuesh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8 13:03:15  文章录入:xueshu  责任编辑:gohwu
 

 

卖国暴君背信施满天下,为众生三桂舍己起义兵  

   

在吴军还没完成剿灭李自成的战斗前,无赖“扶不起的阿斗”-南京福王政权没能阻止住清军的进攻。只能顾一头的吴军胜利打败李自成后,不得不转去云南(顺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清世祖实录》,卷12414~15页。)。此时,已形成满汉一体共享天下之势。为了迅速地平息战乱,双方形成共识,江南基本由三藩的汉军驻守,朝庭启用原明大臣,保持原明朝的政治体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明朝在政治上获得胜利,清军在军事上获得胜利。当时的政治时局是: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两朝天子一朝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10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顺治九年二月吴三桂率兵进四川清剿李自成的余部刘文秀【《庭闻录》,卷2。】。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十九日,清太宗的庶妃奇垒氏所生第十四女和硕公主(顺治同父异母的妹妹)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成婚【《清世祖实录》,卷7715页。)】。由于大势已定,也为了平息不必要的杀戮,造福百姓,保护汉人的利益,致死不愿投降的吴三桂与爱新觉罗氏联姻结成亲家(此事件足以说明吴三桂从未投降清军,在双方都无法在短期内吃下对方的情况下,这也是握手言和共享天下的一种最好的选择,只要能保住汉人文化,由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皇帝是汉人的发明,满清是没有皇帝之称的,何况官方语言仍然使用汉语,朝庭启用原明大臣,保持原明朝的政治体制。透过整个事件的实质我们可以认定,在吴三桂及其部属的英勇努力下,才迫使满清投降汉文化。)  

圣祖顺治多次许下诺言(并写入赐封的金册中):如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也;三藩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赏,永坚带砺之盟王其巩固封疆,殚抒筹策……功名永重山河。【《八旗通志·耿继茂传》(初集),卷1754283页。】。其意是:子子孙孙世袭王爵,永不撤藩。  

康熙继位后一直在想方设法改变这一政治格局,他所想的是实现完全由满族人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显然,三藩的存在是他实现此愿望最大的障碍。  

由于三桂率领的吴军英勇善战,是当时平息战乱的主要功臣,是实现满汉一体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之一,其声威是当时的儿皇帝康熙所无法比拟的,他代表汉族人的利益。吴三桂深陷民族矛盾和皇族权力斗争的矛盾之中。三桂明白,此时,对于百姓而言,和平才是最宝贵的,他决定逐步地淡出政治和军事生涯,远离是非之地,然而,事态的发展使他终未能如愿。  

康熙二年(1668年)吴三桂上缴了大将军印康熙四年五月,在平定水西、乌蒙之后,三桂自请裁去额兵7200名,实际裁兵士5400名,调往广罗、蒙景两镇和云州、马龙两营1800名兵士。除另行改任的总兵官以下的将领外,还裁去副将1员、参将1员、游击1员、千总2员、把总4员【《清圣祖实录》,卷1512~13页。】。三桂还要求将其忠勇等五营全部裁去。康熙五年二月,又进一步裁军,裁去忠勇中营总兵官缺,所属官兵划归到开化镇统辖,原忠勇左营总兵官高启隆出任总兵官,忠勇中营总兵官马宝调任曲寻、武霑总兵官【《清圣祖实录》,卷187~8页。】。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吴三桂上奏朝廷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清史稿·吴三桂传》,卷47412842页。】。辞去云贵总管后,三桂已基本停止参与政事和军事活动,几乎每天与自己的侄儿、女婿等至亲靠近的人在一起宴乐,尽享天伦之乐【《清圣祖实录》】。至此,应该说藩已经不存在。撤藩纯粹是康熙实施其欺压汉族愿望的一种托辞。

对于三桂家族而言,后辈的地位却还在上升,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三桂的儿子和硕额驸吴应熊被提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清圣祖实录》,卷2510页。】。

到九月底,云贵总督卞三元、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琛忽然联合上奏,力数三桂的功劳,请求朝廷命三桂继续总管云贵事务【《清圣祖实录》,卷248页。】。

朝廷把三桂所掌管的权力分配给云贵总督、巡抚、提督等文武将官,但是他们自知云贵情势复杂,难堪重任,所以力谏朝廷继续留用三桂。昏庸的康熙仍然不忘他满天下的恶毒计划,还假惺惺地解释:该藩已精力日为销减奏请,故照所请允行。今地方已平,若令王复理事务,恐其过劳,以致精力大损。如边疆地方,遇有军机,王自应料理。【《清圣祖实录》,卷248页。】。三桂并未继续总管云贵事务。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圣祖将对大清朝的建立有功的大臣基本剿杀殆尽后,把所有权力收归自己手中,开始乾纲独断,建立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思想迅速膨胀,开始着手实施其倒行逆施的满天下计划。  

从吴三桂率兵反清的过程来看,导致长达八年多的大规模战争,到后来延续几百年的世代暗战,其起因不是吴三桂愿不愿意交权和举家北移的问题,而是康熙在处理后吴三桂云贵事务时的具体措施或实施政策不当(首先,吴三桂已交出帅印和辞去云贵总管之职;第二,三桂部属与清军的第一次交战不是吴三桂下达的命令。),他的根本错误在于独裁和要实行满天下政治。下面具体实施事实可以证明这点:  

1.要求吴三桂本人和所属汉人官兵家口全部迁移出云贵,酌量安插到山海关外,留下所属绿旗满族官兵共一万二千人。同时增派满洲八旗兵戍守云南【《清圣祖实录》,卷432页。】。  

2.吴三桂正准备搬迁之际,康熙十二年九月一日,朝廷下令宁夏总兵官桑额前往云南任提督。四日,下令陕西总督鄂善前往云南任总督【《清圣祖实录》,卷4311页;《平定三逆方略》,卷113页。】。  

3.康熙十二年九月七日,朝廷派出的官员折尔肯一行到达昆明的归化寺时,庄民们请命,要求将三桂留云南。  

4.朝廷大臣中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赞成吴三桂搬出云南,多数大臣反对【《清史稿·明珠传》,卷2699992页;《清圣祖实录》,卷432~3页。】。  

5.牵连吴三桂部属,他的属下家口一共有数万人。其实跟随他来自辽东的老部下,厉经三十年的转战流徙,病死、战死、伤残,或间有逃亡,已所剩无几,或已年迈。另一部分是黄河以北的人,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有大批是收编的农民军余部,他们不愿意迁到山海关外。还有一部分是四川、云贵等省的人,主要是张献忠的余部,或是南明统治下的土著人和旧部,他们对辽东抱有畏惧心理,更不愿意搬迁【孙旭:《平吴录》,5页。】。  

所以康熙的搬迁令一下,全藩震动(云贵),人心沸扬【《四王合传·吴三桂传》。】,并触发了民族感情。所谓撤藩实际上是要彻底清除汉人的力量,改由满族人一统天下。这不光是激发了云贵地区汉人的反满情绪,也激发了全国汉人的反满情绪。  

三桂与折尔肯、傅达礼商议预定十一月二十四日举家启程北迁。三桂劝部属搬迁道:这是朝廷的命令,实在不能延缓。但诸君得处此块土地,各有其家,得享福贵,是谁赐给的?诸君应当想一想。;众将异口同声地说:都托殿下(指三桂)之福!;三桂断然否定:不对!;众将接着说:那就是皇上给的恩情。  

此时,云南同知刘昆、云南按察使李兴元、云南巡抚朱国治却密议上奏朝廷:派重兵,迅速扼守川西、镇远、常德等处,把吴三桂挤到山中,使他不得出来。【《庭闻录》,卷414~15页。】。朱国治奏报朝廷的信被三桂的巡逻兵截住【《清史稿·李兴元传》,卷2539734页。】。至此,吴三桂得知朝廷的狼子心肠,即要将吴三桂及其部属全部诛杀。  

正当吴三桂想着如何化解这场危机时,有原属下来报,朝廷派来的清军已经与驻守云南的汉军打起来了。  

本早已卸任赋闲在家的吴三桂在昔日部属的一再要求下,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只好召集四镇十营总兵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王屏藩及胡国柱、吴应期、郭壮图等各将官赴王府商议如何起兵应对清军的剿杀。已62岁高龄的三桂决定抛弃自家的利益,为众生再次一搏。  

于是,他命部属精心制作出一道讨伐清朝的檄文,公告天下,全文如下: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辽(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仕怨于朝;苟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刻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驼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又鸟)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星材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赉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华夷变态》,卷253-54页。该书卷280~82页。】!  

他一致驰骋沙场,直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因积劳成疾病故,从未停止过战斗。病故前两个月,他还亲自指挥了一场大胜仗。在他的一生军事生涯中,可以堪称常胜将军。  

在他病故后,年幼的孙子吴世蕃勇挑重担,继续与清军搏斗。由于,吴三桂的去世,吴世蕃年幼,缺乏经验,加上云贵地处偏远贫穷地区,物质匮乏,吴军士气受到影响,凝聚力下降,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争权和自相残杀事件,在继续苦战3年多后,被迫转入暗战,延续几代人,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处于政治上的动机,在清朝官方文献中所描述的所谓康乾盛世,实际上只是满清皇权盛世,并未带来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史记载清朝甚至没有恢复到明朝最鼎盛时期的经济水平)。至乾隆开始,迫于汉人的压力,清朝抛弃康熙满天下的思想,再度开始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   

更为可悲的是清朝在不断地丧失国土。请看下面的历史事实:  

1.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2.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3. 一七九零年(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5. 一八四零年(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 被俄帝并吞。  

6.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7.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8. 一八??(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9. 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  

10. 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吞并。   

11.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12. 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于俄帝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帝与英国瓜分。   

14.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俄帝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当然,清朝再一次达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