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20 8:57:3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浙江省天台县吴氏
  唐朝诗仙李白曰:“龙楼风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仙境,浙江省天台县吴氏便聚居于此。天台县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之一。
   天台现属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因“天台山”而得名,东接宁海县、三门县;南邻临海市、仙居县;西连磐安县;北界东阳县、新昌县。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至1998年底人口54.5万,汉族占99.9%,天台县吴氏人口约20000人。
   “国清寺"1975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公布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8月国务院公布天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2月28日天台县被浙江省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天台吴氏5世祖吴道荣,受佛宗道源的山山水水所熏陶,幼小便向往佛界,后肉身广严寺,成为名刹国清寺五百罗汉之荣罗汉,是吴氏先祖在佛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吴武陵,字文一,号龙门,生于唐大历五年(770)庚戌三月十二日,是吴氏延陵郡的50代孙,天台吴氏的始祖。武陵识文墨,知礼仪,806年擢进士第,官至韶州刺史,与韩愈、柳宗元为诗文之友。太和二年(828)礼部侍郎崔郾知贡举。吴武陵力荐杜牧进第五名进士,太和三年(829)因与朝中权贵不合,难求仕进,被流放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元和十四年,参与裴度平淮西战役,曾多次请求裴度营救柳宗元。其后,吴武陵由仕途生涯转至游览名山大川,先福建长溪,后浙江仙居田头,最后被天台的山山水水所陶醉,毅然定居于天台山麓始丰溪畔的南溪(今天台平桥变电所一带)。吴武陵卒于唐开化三年戊午(838)十二月初八日,享年69岁,娶和氏(768-832),合葬南溪山东廓,生1子1女,女嫁天台城里徐大才。
   吴武陵子吴嵩,字林泉,号南屏(796-850),享年55岁,妻宋氏(796-850),合葬南溪西廓大谷园,生1子。
   吴嵩子吴士魁,字文拱,号锦墨(815—868),享年54岁,妻徐氏(814-872),合葬父坟右侧,生1子。
   吴士魁子吴大中,字至正,号太和(839—903),享年65岁,妻丁氏(835-877),合葬父坟侧,生2子。
   吴大中长子吴祯,字兆福,号永锡(866—933),享年68岁,妻周氏(866-928),合葬父坟侧,生2子,唐朝名人贾嗣业赞其“志若华顶归云之声,文若石梁瀑布之奇,行若五峰双涧之峭,品若南山秋色之清”。次子吴道荣,法名乌饭巾,生于869年,幼好清净,生平不食荤,愈大吃素愈尽,敬佛愈勤,15岁始厌俗寻雅,并决意向往佛界,于是出家庵山头,后转千佛山长茏院,后僵身成佛,现名刹国清寺五百罗汉堂有其一席,名曰“荣罗汉”。
   吴从政是天台吴氏第6世传人,吴祯长子,字永端,号静翁,生于唐光化三年庚申(900)七月十二日。晋天福四年(939)吴从政39岁,仕刑科给事中,与名画家钟隐为友,“凡朝廷权势干纪秉公持奏,举国上下,莫不畏惮而直声著于朝中”。卒于宋太祖乾德丁卯(967)二月初三日,享年68岁,妻杜氏(901—968),合葬仙居县田头小坑地方,生2子,继弟1子;
   吴延祚,吴祯次子,字开泰,号河清,生于唐天佑丙寅(906)七月十二日。《天台吴氏宗谱》载:“台岳诞降文阵雄狮,年未弱冠而谨凛祖训,念发祥复邦族”,迁徙太原,开创天台吴氏山西太原派之大业,投笔从戎。
   天台吴氏第6世吴从政、吴延祚兄弟俩对天台吴氏、山西太原吴氏的发展壮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继鼻祖吴武陵后,为重拓氏族,重振族威功不可没。
   吴从政长子吴元岳,字惟景(919—938),早夭。此时远在山西太原的胞叔吴延祚将其子吴元康回继吴从政门下。吴元康,字仁辅,号拱圣,生于晋天福五年庚子(940)三月十三日,“大宋建隆二年(961)年方弱冠以人才俊秀选尚公主”,在所有宫廷的晚辈中,太祖对元扇情有独钟,招为驸马。吴元康卒于宋景德二年(1004)十月二十一日,亨年66岁,妻赵氏(942-1004),合葬南溪塘下东廓天园地方。
   吴从政自继了吴元康后,又于汉乾佑二年(949)己酉七月二十九日生1子吴元文。吴元文字公辅,“幼即顾目成诵,十岁能文,如冰之清,如玉之莹,此圭璋特达器也。年方二十有一随兄在紫京城中,太宗尽爱之,未几而竟有选尚公主之荣,兄弟齐鸣于凤凰台上今古所希得者,奈数与命违,其寿不永命也,”卒于宋开宝己巳(969)二月初九日,妻赵氏,合葬南溪山西廓天园。
   天台吴氏自有兄弟驸马后,为便于省亲,在乎溪潭头之北建立了驸马府,吴氏族亲便由南溪人住驸马府(即今天台平桥中学大门前),楼宇数百间,“富丽堂皇,佣人众多”,现在虽不见原貌,但“官屋基”之名仍一直沿用至今。
   天台县平桥镇塘里村吴氏宗祠里仍挂着“兄弟驸马”直督牌匾,为纪念此殊荣,天台吴氏立有氏族堂对一副:“祖孙给谏家声远,伯仲银璜世泽长”,记载入谱,流传至今,大凡吴氏青年结婚,均以此联为中堂联。
   吴宽为吴元康独子,字严中,号德公(968-1054),官至“户部提举解盐司”。妻盛氏,龙图学土之女,生3子2女,合葬南溪父坟侧。长子吴兴,次子吴盛,三子吴茂。
   至第8世时,谱载:“其屋自平溪潭头地方数百间居,一时焚毁”,“潭头吴府玉石无遗”,遭此劫难,9世吴兴与季弟吴茂被迫返回南溪祖居,仲弟吴盛北上里许,披荆斩棘,重创新园,即今平桥镇三宅村地方。
   吴盛,字介甫,号古川,生于宋端拱元年戊子(988)二月十八日,为天台吴氏三宅派的始祖。妻应氏(986—1057),生3子,合葬南溪大谷园。
      10世长子吴学仁,字寿,号先觉,生于1012年,兄弟三人,子侄众多,后以昆居东宅,仲居西宅,季居中宅旧庐,而称“三宅”,娶周处士之女,生3子,合葬祖坟侧。
   次子吴学礼,字履,号苍崖(1015-1087),妻胡、应氏,合葬大样山脚,生5子。
   三子吴学文,字师,号肖川(1017-1080),妻赵氏(1019-1080),合葬花园,生5子。
   长子吴学仁,享年97岁,为天台吴氏最长寿者。
   吴咏,吴学仁第三子,天台吴氏第11代传人,字景沂,号一愚(或一愚子),游学时自戏肥豚,生于宋景佑乙亥(1035)八月十二日。
   吴咏自小聪颖明敏,浏览诸子百家著作,搜集整理了400余种植物的形态、性味、生态、分布、用途及历史掌故、风俗习性、诗章赞歌等,并进行深人的描述,编撰了《全芳备祖》书稿传于家。著名学者吴德铎先生首誉其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人民日报》1979年5月16日、1980年6月3日均登有有关这部书的学术研究文章,现已被学术界所公认。
   吴咏卒于宋政和三年壬辰(1112)九月二十日,享年78岁,妻李氏(1035—1100),合葬天台南园乌岩山麓(原属天台吴氏祀山,现仍属吴氏管辖)。
   吴咏生2子:长子吴多助、次子吴少助。
   吴多助,天台吴氏12代孙,字天佑,号古园,生于皇佑五年癸巳(1053)九月二十九日,卒于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四月二十三日,妻安氏(1056—1113),合葬龙山下,生子吴正孙。
   13世吴正孙,字道心,号菊花(1072-1128),妻郑氏(1071-1136),生2子:长吴觉,次吴誉。
   14世吴觉,字天民,号任斋(1096-1151),妻陈氏(1096-1144),有同代堂兄等16人。
   14世吴庚一,又名黉,字教民,号思菊(1109-1149),南昌府学教谕,妻翁氏,卒失,葬大吴龟山。
   15世吴崇二,宇帷烈,号复斋,学名召先(1136-1201),南昌府学教谕,妻戴氏,卒失,合葬南园山。
   17世吴坚,字思寿,号刚方(1250-?),是天台吴氏山西派始祖吴延祚的6代孙,1276年敕授浙江省仙居县知县。
   吴子谦,字德进,号一峰(1205-1256),1255年敕授南京凤翔府刺史。妻蒋氏(1207—1272)。葬南园山
   18世吴楚宾,字用,号勉斋(1237-1313),南昌府学教谕,妻杨氏(1236—1300),合葬戴车山之原。
   吴达元,字仁,号玉山(1241-1318),妻胡氏(1244-1296),合葬大样山。1303年,吴达元先任南昌府学教谕后升真定府新乐县知县。
   吴廷宾,字佐,号洞川(1227—1295),南昌府学教谕。妻朱氏(1232-1291),合葬西山。
   18世吴廷轮,字诩,号仙涯(1234-1284),任福建省汀州府清流县丞。妻生卒失,葬戴车山之原。
   吴文朋,字会,号宜泉(1237—1314),妻谢氏(1239-1307),1287年仕朔州知事。
   19世吴莅,字起芳,号凤山(1221-1293),进士出身,正议大夫,1266年仕江西观察使。
   吴松河,字绍治,号北括(1327—1376),由举人授青田教谕。妻茅氏(1331-1379)。
   23世吴仲谦,字恭,号桃源(1358—1422),1405年任工科给事
中,后升广西按察使。
   吴吴,字叔慰,号南屏,又名彦钦,1385年仕朔州知事。
   24世吴白积,字克善,号南清(1340—1399),1378年仕浙江海盐县丞。
   26世吴世溥,字渊,号百心(1466-1517),1496年荐江西吉安府通判。
   830年左右,吴武陵定居浙江天台,开拓吴氏宗基,至今已千余年。现主要分布平桥镇山宅村、塘里村、大吴上村、大吴下村、新丘村、藕塘村;屯桥乡溪头下村、田中央村、岭脚村、嵩山后村、后山村;白鹤镇普光山村;石梁镇双溪村;街头镇后彭村;新中乡枪旗岭脚及东阳县黄源岭脚村、字界村、五坑村;磐安县横丘田村、栗树下村;宁海县泥山乎村等数十个村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93年,在天台吴氏的聚居地,一座占地千余平方米,拥有12个教室的“嵩山小学”巍然屹立在嵩山之麓,为筹建此学校,吴氏全体宗亲尽心尽力,耗资几十万元。现在书声朗朗,歌声阵阵,新一代吴氏后裔正在茁壮成长。
   1994年,经县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全芳备祖》文化研究社”,发掘吴氏先祖宝贵的文化遗产: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解开了吴氏先祖留给下一代的一个难解而又迷人的文化史梦,使吴氏先祖的文化遗产更显得灿烂耀人。
   天台吴氏尽管在人数上不是很庞大,但整个氏族文化却是有目共睹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大中专毕业生212人,硕士3人,博士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