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支系·选田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郁南视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30 0:27:0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氏支系·选田卷
吴氏支系·选田卷

         (一)
    选田吴氏是宅梧镇聚族而居的大姓之一,目前村居人口约2000人。他们的祖先在元朝时候(公元1278——1368年)从新会经云乡迁入选田,其时选田地方属新州新兴县双桥都管治,还是一方尚未开发的土地。吴氏祖先见该地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依山傍河,可以开发为上选的良田,故取村名为选田。选田村的牌坊对联云:“选地安居,世泽延陵堪首选;田园乐业,春风梅里沐斯田”。开村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探究选田村史,可以为鹤山开发史的一个提供了一个实例。
     根据族谱记载,选田人的始迁祖吴登,字元圭,元初曾任翰林承旨,后遭贬官,任肇庆路儒学教授,全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新会白虎头定居。他有李氏、孙氏、边氏三位夫人,吴温(字昆山)、吴和(字成芝)、吴顺(字苍松)三个儿子。其中吴苍松是至治二年(1322年)贡生,吴昆山是致和元年(1328年)贡生。他们一家迁入选田经历了一个不短的过程。其中吴苍松是直接从新会迁入选田的。吴成芝留居新会,其子孙发展到沙头一带。吴昆山则由新会城先迁到云乡,在云乡居住数十年之久,在那里建有吴氏宗祠、万安禅院,一直生活到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吴登的三位夫人合葬在云乡大虎山下,昆山夫妇合葬在万安禅院附近。后来昆山的子孙觉得云乡的生活生产条件还不够理想,便再从云乡迁入选田,与苍松的子孙生活在一起,并把吴登的墓地迁葬到选田乌石台下“仙人蹻足”地方。现在选田村民都还记得他们的开居祖叫登公,下分昆山房、成芝房、苍松房三大房。其实定居选田的只有昆山与苍松两房,成芝房并未迁来,但是在明朝崇祯年间编纂族谱时,编者吴驯还是把成芝房的子孙也搜罗进去,把该书命名为《新会新兴吴氏族谱》。这是鹤山建县以前的事,那时选田还是新兴县属下的一个村。从吴登开始,经过700年左右的繁衍,至今已传承了27——28代人左右。
     (二)
     吴姓的起源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初年。吴姓是从周王室姬姓中分支出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在渭水流域(今陕西省西部)兴起一个姬姓政权,国号周。它起初还是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周太王(古公亶父)为君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按传统礼法,太王年老后应将君位传给长子泰伯,但是太王发现季历的儿子姬昌贤能过人,有意把君位先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王的心思,便决定“让国”,兄弟结伴出逃到荆蛮之地,断发纹身,扮作荆蛮之民,以成全周太王的心愿。后来姬昌继位称周文王,果然治国有方,使周国强大起来,“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传位给姬发,称周武王。武王顺应民心,发动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灭掉商朝,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武王灭商后,分封功臣及自己的兄弟叔侄为诸侯。他找到了仲雍的曾孙周章,把他封为吴国诸侯。吴国的后人以国为姓,并盛扬泰伯让国的美德,奉泰伯为吴氏始祖。
    泰伯、仲雍当年所到的荆蛮之地,在今天的江苏省地区。泰伯最初避居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传至19世孙寿梦,进位为吴王。寿梦死,其子诸樊立,把都城南迁至吴(今苏州市),这就是春秋时代吴国都城姑苏所在地。这时吴国强大起来,与相邻的越国争战数十年。吴王阖庐、夫差与越王勾践都是“吴越相争”这场历史活剧的主角,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吴氏的祠堂号称延陵堂,也是有来历的。原来吴王寿梦有四子,唯幼子季扎最贤,而且博学多闻,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寿梦有意传位给他,但季扎再三推辞,一定要让大哥诸樊继位。诸樊只好把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市)这个小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延陵季子。吴氏以季扎的美德为荣,把吴氏的郡望定为延陵,祖先的祠堂都称延陵堂。祠堂对联“八闽孝子第,三让帝王家”,正是标榜祖宗德泽的。
     吴氏是江南大姓,蕃衍迅速,人口众多,分支各地。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吴氏在全国19个大姓中(占汉族人口1%以上者为大姓)排名第10位。
     (三)
     虽然吴氏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辉煌繁盛的历史,但是自从勾践灭吴后,吴氏子孙散落各方,从战国至唐初差不多1300多年漫长的历史里,他们的谱系记载散乱了,以致到唐代盛行修族谱的时候,一些吴氏的宗支在追溯他们的祖先世系时,已无法续上中间这段空缺,只好重新起计和编排。
     中唐时候,有吴祭其人,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进士及第,授职屯田员外郎,奉命到福建莆田赈贷,遂居留该地,开枝发叶,子孙在漳州、莆田一带蕃衍日盛,于是产生了吴氏漳浦(莆)派。他们奉吴祭为鼻祖,即一世祖。选田吴登是吴祭的裔孙,在漳浦派里排列到第19世。
     吴祭的14世孙吴嵩在宋朝官居金紫光禄大夫,他的一批子孙因此定居南京,于是又衍生出吴氏南京派。选田吴氏是南京派迁入广东的一个分支。其直系承传关系及南迁经过如下:吴嵩有子吴凤灵,官居金禄朝奉大夫;凤灵生吴辙;辙生吴繇,繇号文震,宋朝绍定壬辰进士,任省元宣抚使,后贬官新州军通判,寓居羊城(吴文震名列民国版鹤山县志人物传第一名,称他为选田村人,实误);繇生吴纳谏,任兖州紫野县令;纳谏生吴登,任肇庆路儒学教授,迁居新会城。
     吴登定居新会以后,在吴家基创建吴氏宗祠,名曰至德堂,重新排列族谱世系,以吴凤灵为一世,吴辙为二世,排到吴登是五世。据族谱抄录的至德堂神主牌牌名,名列第一的是凤灵公,其余有元圭公、昆山公、苍松公,还有吴登的兄弟叔伯辈。这一支派可称为吴氏新会派。
     吴登在族谱里有两个序号:一个是“十九世”,那是漳浦派的辈分,即从唐朝吴祭起计的;另一个是“五世”,这是新会派的辈分,即从宋代吴凤灵起计的。吴登虽被尊为选田村的开居祖,但是从他以后都没有重排辈分,现在选田吴氏的辈分都是以吴登为五世依次推算下来的。
     (四)
     笔者迄今所见到的选田吴氏族谱主要有三种:
     一、《新会新兴吴氏族谱》(手抄本)
     全书记载了吴氏35代世系,以吴祭为鼻祖,按漳浦派辈分排列,吴登为19世。略古详今,即吴登以前从略,只记直系祖先;吴登以后分昆山、成芝、苍松三大房详列。本书题名为《新会新兴吴氏族谱》,其中“新会”是指留居新会的吴成芝一派,“新兴”是指迁入选田的吴昆山、吴苍松两派。原作者为33世吴驯,撰成于明崇祯九年,后人吴廷相、吴以纶加以续补,记事时间延至清嘉庆年间。该书除罗列历代祖先名号之外,还附录有历次修谱的序文,本族的历史文献共16篇,对探索吴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选田吴氏昆山房族谱》(手抄本)
     全书记载了吴氏23代世系,按新会派辈分排列,即以吴登为五世祖。详记昆山公一房子孙(其他两房子孙不录),记事时间到光绪朝中期,编者不详。正谱前抄录有作于不同时代的旧族谱序文六篇。
     三、《选田吴氏至杰房家谱》(手抄本)
     此谱详记苍松公房22世吴至杰以后世系,记到29世为止。该谱从5世到21世只记直系祖先,至22世吴至杰以后开始有分支,应是吴至杰房的家谱。其中27世以下多为目前健在者,即当世之人。正谱前有编者吴时添作于民国己巳年(1929年)的序文,题名《吴氏家谱》,笔者根据该书内容正名为《选田吴氏至杰房家谱》。
     根据以上三种族谱记载的人名及偶尔附记的年代,可以推算出选田吴氏各代人生活的时代,大致如下:
     (1)五世至七世,生活于元朝(公元1278——1368年),例如吴登及其子昆山、苍松。
     (2)七至十六世,生活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例如:
     9世吴杰,终于明正统8年(1443年)
     11世吴允钦,明弘治13年(1500年)贡生
     13世吴凤翊,生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      终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
     14世吴际期,终于明崇祯戊申年(1634年)
     15世吴安国,生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 终于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
     16世吴献,明隆武乙酉年(1645年)举人
     (3)十六世至廿一世,生活于清初至道光年间(1644——1850),例如:
     16世吴翰,清康熙15年(1676年)贡生
     19世吴相,生于清雍正7年(1729年) 终于清嘉庆16年(1811年)
     (4)廿一世至廿九世,生活在近代155年左右,例如25世吴炎之,退休教师,现年82岁。
     选田吴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人向外迁移,其中一支迁到顺德龙江、水藤一带,蕃衍人口比选田村还多。在鹤山境内,梧村、云独、塘湖、增边、葫芦咀的吴氏都由选田分支。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选田村统计得1988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统计得1926人,其中男性990人,女性9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2%。当然,以上数字不包括外出人口在内。
     (五)
     选田吴氏在近700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重视读书仕进的传统。这可能与吴登及其三个儿子都曾获取功名有关。村中里坊,以儒林、书阁、云路命名,也留下诗书传家的痕迹。据昆山房族谱记载,明清两代考取功名的该房子孙,贡生以上有17人,庠生有65人。苍松房人口更众,功名想必更多,可惜无统计。另据《鹤山县志》(民国版)记载,选田吴氏出过两名举人(吴渊、吴献),11名贡生,一般秀才尚未计入。这种读书上进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因此可以说,选田吴氏是人才辈出的。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吴献、吴三兴、吴垣三位的事迹特别值得称道。
     抗清志士吴献,字呈伟,别字幼更,生活在明末清初,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贡生,中式隆武乙酉科(1645年)举人,与顺德陈邦彦同榜。隆武是南明唐王的年号,其时清兵已占领北京,明王朝土崩瓦解,剩有南明福王、唐王、桂王等小政权在苟延残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凡是参加隆武科考试的,基本上都是反清拥明的知识分子。当清兵继续南侵时,吴献和陈邦彦,还有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新会黄公辅等明朝旧臣一齐发动组织抗清武装斗争,1646年在肇庆拥立桂王,建立南明永历政权。吴献捐出家财组织乡兵勤王,被永历帝授为兵部左侍郎。他曾率部参加与清兵争夺广州城的战斗,失败后和陈子壮坚守高明城。高明城被清军攻破时,吴献身负箭伤,化装逃脱。清兵俘获献妻陆氏,以利刃相胁,逼她说出吴献的下落。陆氏坚贞不屈,乘看守稍懈时投水殉节(事后乡人寻尸不着,就取陆氏穿过的衣裙招魂而葬,葬于严村碁盘土,子孙常去祭奠)。吴献不屈不挠,招募新兵再战,得到当地农民的响应。原来吴献在家乡一向主持正义,为乡亲排难解纷,做过许多好事。一次,靖村遭土匪劫掠,吴献为他们请到救兵清除了匪患。又一次,罗村(今属开平)有人随寇劫掠,被官府侦知,官军包围了罗村准备杀尽村人。吴献为民请命,请官府分清良莠,只逮捕了犯法者数人惩处,而保全了数百家免遭株连。至此时,靖村罗村人都追随吴献,大量参军参战,吴献兵势复振,永历帝晋升他为兵部尚书。1650年,清军大举进犯肇庆,永历帝逃奔梧州、南宁,局势危殆,部属动摇,有部分人欲劫持吴献降清。吴献发觉后乃潜回家乡,变姓名避居顺德龙江。后来永历政权被消灭,抗清斗争失败,吴献忧愤而卒,年仅48岁。他的继室张氏黄氏死后都葬在龙江仰天螺顶。他的儿子廷相遵父命不事清朝,隐居龙江,与陈邦彦之子、著名文人陈恭尹为友,善辞赋,著有《东山别集》,并曾续编吴氏族谱。吴献、陆氏、吴廷相一门三人都是名著于《鹤山县志》的杰出人物。
     农民起义领袖吴三兴,生活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天地会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反清大起义,并从广东扩展到广西,在桂平建立大成国农民革命政权。这次起义的主要领袖陈开、李文茂都是鹤山人。他们先后在广州、佛山起义。陈开派前步将军冯滚(越塘人)回鹤山,在沙坪发动万人起义。七月二日,双桥都天地会响应冯滚号召也发动起义,推举选田吴三兴为大元帅,靖村余章彪为副元帅,荷村罗三苟、堂马梁为仔、双桥李奕运为将军,在梧冈书院设立大营,五大乡各设一小营。清政府双桥司巡检罗瀛闻风逃往泗合躲避。7月19日,吴三兴率领双桥都起义军攻克开平县城(苍城),杀死知县庆樟等。闰7月13日,冯滚率领起义军攻克鹤山县城(鹤城),俘获并处死知县马斌,起义烈火燃遍鹤山全境。27日,罗瀛纠集清兵及地主武装团练进犯宅梧,起义军在吴三兴指挥下奋勇迎战,牺牲300多人。咸丰五年,新任知县沈梁纠集大批反动武装镇压起义军,吴三兴、冯滚等先后战死或被杀害。天地会起义,在鹤山农民革命史上写下英勇悲壮的一页。
     爱国华侨吴垣,生活于清末民初。据现年82岁的退休教师吴炎之口述,吴垣于清末旅居檀香山开饭馆,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并接受孙中山的影响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吴垣回乡定居,还保存着同盟会会员的证件。20年代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时,吴垣的儿子要求父亲介绍他到广州求见孙中山谋职。吴垣认为其子性贪,不适宜在革命政府为官,竟不答允。村民因此都赞誉他廉正不私的品德。
     选田村民对自己祖先的光荣历史是非常自豪的,据说,解放前村中凡有婚嫁典礼,仪仗队都擎起“兵部左侍郎”、“金紫光禄大夫”的头牌,以示荣耀云。
     (六)
     选田吴氏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形成吴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新会新兴吴氏族谱》里,刊载有《乌台诗集》,辑录了吴氏诗人创作的律绝诗30多首。诗歌以当地人文地理为题材,赞美山川风物,抒发热爱家园的思想感情。选田村附近有皂幕山、云宿山、罗汉尖、乌石台四景,明清两代选田文人吴献、吴翰、吴淡泉、吴良宪对这四个景观都曾作有七律一首,先后步韵唱和,共16首,现分别举一例如下:
     云宿晚霞 吴献
     几度游山玩物华,最怜云宿景休嘉。
     雾含孤岭桑榆涩,风撼双峰星斗斜。
     不尽彤云浮碧汉,无端乌雾落红霞。
     闲曛欲借文茵席,卧月眠云梦远家。
     幕峰朝霭 吴翰
     粤纪名山皂幕名,谁知幕里有廊楹。
     千岩梓柏孤云细,万巘松梅片雪轻。
     紫气凝峰星始落,曙光出岫日初明。
     开扉倚杖看苍色,也媲华嵩石上清。
     乌台耸瑞 吴淡泉
     磊磊秀清石护前,芒鞋踏上望云天。
     烟笼古树芳流远,露浥奇葩秀自连。
     对酒题诗岩坐客,吹笙坐斧月留仙。
     乌台仿佛凤台胜,啸傲乾坤不老年。
     罗汉呈岚 吴良宪
     孤峰特立小沧州,半岭云岚系玉钩。
     雨打细霞呈点缀,烟横一气倬汉浮。
     仰观苍碧云连彩,远视银河浪复悠。
     此是十千真世界,捧经常诵璧岗头。
     此外,本村特有的乌石台景色,诗人对其一草一木都流露出热爱之情。
     乌台松 吴献
     将何壮故国?台石一株松。
     不改长春色,时留千岁容。
     朝开丹日荫,夜傍素娥封。
     潭入虬枝影,游人惊是龙。
     乌台菊 吴允钦
     芳菊晚节秀篱前,红白紫黄各献妍。
     不似牡丹分富贵,偏随兰蕊问因缘。
     风翻香片浮清酌,雪点寒枝拨响泉。
     我亦陶家晋处士,乌台高隐伴花眠。
     乌台柳 吴元周
     谁凭巧剪似金刀,窈窕妆成带碧绦。
     香雨侵枝娇舞涩,柔风翻叶细腰劳。
     绿衣溅汁占鳌李,玉树环门处士陶。
     为报乌台佳子弟,花神着意点春袍。
     这些诗作都抒发了诗人对故乡风物的欣赏与爱恋的感情,是吴氏诗人对乡土文学的一个贡献,值得后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