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吴姓始祖是殷商末年的泰伯。秦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吴目的长子,太王的次子叫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一子叫昌,聪明出众,气质非凡。太王对昌宠爱有加,有意传位给季历,后由昌继承,但按传统继王位的必须是嫡传长子,太王为此抑郁苦恼。泰伯、仲雍体顺亲意,托辞为太王采药逃至荆蛮西吴 (陕西西部陇县吴山),成为当地吴族酋长,建立氏族国家,号称勾吴。季历被立为太子,太王病逝,为维护氏族传统,临终吴司遗言让泰伯继位。泰伯、仲雍回家奔丧,季历要将王位让还泰伯,泰伯坚持不受,季历不依,彼此执意推让。泰伯再次与仲雍逃回荆蛮,然后远走高飞,举族南迁。泰伯带族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至江苏无锡县梅里村渤海地带,改从蛮俗,断发文身,并易服毁容,使成刑余之人,表示无资格回国当宗庙社稷之主。泰伯在当时落后的东吴地方,重建国家,仍称勾吴。“荆蛮人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并奉泰伯为君,号“勾吴长” (“勾”发声词头,无意义)。泰伯因此为吴姓开氏始祖。 潮汕吴姓唐末以后由闽迁入 潮汕吴姓,虽史籍曾记载汉代末年揭阳人吴砀,举孝廉,为安成长。但古揭阳地域宽广,含漳浦,接龙川,县治也不知所在,吴砀定居何处?是否有后代流布潮汕?均无所稽考。据现有资料,潮汕吴姓都是唐末以后从福建迁入的。而吴姓入闽,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世。先期入闽的吴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人,另一支由四川转徙江西抚州与南丰之后移入。这二支入闽的吴姓子孙,都有迁徙潮汕的,成为潮汕各地吴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则是潮汕吴姓各宗系的共同开基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是泰伯62世孙工部屯田员外郎吴祭及其兄弟堂从吴荫、吴发、吴兴、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吴斌(常州刺史)与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闽时间是唐光启元年(885年)。当时北方战乱,京师板荡,而朝廷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家族为避乱而与固始县佐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后为闽王)结伴入闽。吴祭一行人入闽之后,兄弟堂从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晋江的吴荫次子吴驹,最早入潮,吴祭的>3世孙吴定、吴本、吴守则于宋代迁居潮汕。 先期入闽而后播迁潮汕的另一支是吴宣宗系。吴宣是泰伯的71世孙,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儿为妻而成为驸马,但他不满孟知祥称王,不图显贵荣华,带三个儿子逃离四川至江西,其孙吴宥考中进士后迁至福建宁化县,成为吴姓第二支入闽的开基始祖。吴宥的长子吴坎一及次子吴坤二,都有子孙迁居潮仙,成为潮汕吴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闽入潮的最早一支:吴驹宗系 吴驹是泉郡晋江吴荫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期间,吴驹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因乐于潮阳风土人情,遂创胪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百世不迁之宗。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乡已有1100多年,下传35世,广布粤东潮籼住各县。据《朝阳姓氏丛谈》载,该市吴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国内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约81700人。(编者按:据统计,至2004年底,潮汕吴姓人口约60万人)。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励志进取,多有建树,关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吴昱,任宋大理评事;吴昱任刑部侍郎。8世吴说中进士后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直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勋奉朝请大夫。11世吴应辰中进士后随文天祥勤王抗元,与两位胞弟倾尽家产助饷,招募丁壮御敌。文天祥于海家丰五坡岭被执,吴应辰兄弟三人同时战死。后又遭抄家灭族,毁乡破寨。吴驹宗系遭受扼难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复兴。 吴驹裔孙还有一批造福乡邦,艰苦卓绝忘我奋斗的优秀人物,如19世吴冬松放弃功名苦心经营20多年,倾尽家资开渠引水,使该乡6000多亩望天田变为一年三熟良田,吴冬松因而被后世尊为“开沟祖”。当今,他们发扬祖辈开拓进取的精神,缔造了名闻遐迩的全国农村第一教育村“胪溪教育村”,为培育后一代尽心竭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挥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 吴祭裔孙入潮的还有下面各支: 吴祭15世孙(泰伯76世孙)吴强老,其孙吴见龙于南末年创饶平龙湾乡,吴见龙之堂侄吴致一之子吴松江,则于元末从诏安西潭迁饶平高堂,为该乡的吴姓开基祖。饶平东界、龙湾等地吴姓,还有移居南澳创祖的,如下吴开基祖吴球也,围仔内开基祖吴辉煌,广尾、后园开基祖吴兆住,后宅南酉开基祖等,都来自饶平,均为吴祭之后。 吴祭15世孙吴实翁,于明朝初年从莆田迁入揭东炮台青溪,为该乡吴姓始祖。普宁梅塘、涂洋祖吴能守,平林祖吴恒忠,均从饶平迁去。 吴祭16世孙吴养,南宋时任潮阳佐堂巡辖,后弃官归田,最后定居于惠来溪洋村,为该乡始祖,吴养族亲吴宜则于明末从福建到惠州府任巡抚,解甲归田后在惠来赤洲开基。 吴祭的21世孙吴烈叟,乃宋端平乙末科廷试状元及第的吴叔告9世孙,于元末明初由闽之莆田经云霄迁潮,为揭东炮台新寨乡的开基祖。 由闽入潮第三支:吴延预宗系 由泰伯71世吴宣的裔孙播迁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吴延预。吴延预是宋兵部尚书,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创左厢右贤坊。其子吴绍仪为宋朝圣大夫。吴延预之孙吴元宝为宋吏部侍郎。吴延预4世吴宗统,是翰林侍讲,创揭阳吴姓。吴宗统长子吴致政为国子监教授,创曲溪东桥及海阳东沟。潮汕历吐的著名人物吴复古,就是吴宗统的次子,吴复古创揭东南潮乡,他是潮汕八贤之一,宋皇宫教授,赐号远游先生。他与陈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吴延预宗系广布潮汕各乡镇:官路,东沟、达濠、渔州、 月浦、大牙、华坞、浮陇、大窖、大场.仙陇、大井、东湖、砂浦、龙湖、陵海、上仓、大衙、松仔山、鲎埕、浦东、金沟、庄陇、玉井、蓬州、鮀东、山兜、港尾等等。 汕头达濠吴姓开基祖吴大宗是延预的11代裔孙,明初,吴大宗之子吴光积、吴化浦、吴谦恭同潮阳下洋吴学士、南潮吴绍基,共移创濠江,为达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陇吴氏衍光堂世系,为吴延预宗系之后代。普宁梅田开基祖吴湖、也属吴宣派系,于明万历由福建移入,现流布全县10多乡村。 由闽入潮较分散或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户屯田吴福友,号诚庵,字邦直,生有五子:吴真一、吴真二、吴真三、吴真四、吴真五。吴真三为潮阳溪头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宁旱塘乡北门,吴真二的3世孙吴燕翼是枫溪吴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吴姓,祖吴笃祜,南宋末年肇创该乡,子吴德广、吴德远繁衍近2万人。其裔孙于元代迁入惠来流布20多个乡村,传衍25代。 3.惠来吴善士是南宋时从闽莆田迁入的,首创凤镇(乌石),4个儿子分别为凤镇、凤厥(后堀)、华吴、览表开创者。 4.澄海隆都吴粤川世系,是该县吴氏最大的一支。吴粤川中进士后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孙流布澄海20乡村。 5.惠来神泉镇衡山乡吴氏始祖吴端章,南宋时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迁潮,已传20多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