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论廿三] 吴 王 陵 寑
清明将至,上坟在即,吴地百姓,祭祖有训。
且探讨吴地何处吴王坟吧!
1、 泰伯墓。
无锡人清明爱上鸿山泰伯墓,国际吴文化节规模越搞越大,吴伯雄、吴作栋等国际名人、海内、外吴氏子孙都先后来此祭祖拜宗。
泰伯墓,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诏吴郡太守糜豹在鸿山修泰伯墓,并给五十户守冢。糜豹当年刻的碑虽不存,其碑记却还留存方志。“予幼时读鲁论之暇,每思泰伯之风,彷徨而不可企洎乎。受命南邦,诏建泰伯墓、庙于梅里、皇山…”便是史证。泰伯谢世的年代,距建墓年代己近千年,衣冦早己不存,何况吴人披发文身,是不戴帽子的,连衣冠墓也谈不上。泰伯墓,还有常熟虞山的仲雍墓、周章墓,三墓的形制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墓一致,都是汉代修建的纪念墓地,决非商末周初的原貌。不过这也是近两千年的古迹,尊重古人的感情,清明祭扫也应该,何况招商引资、广纳吴氏宗亲,在无锡经济起步时发挥过重大作用呢!
2、 夫差墓。
夫差葬在苏州,这是没有疑问的。
苏州人从来不上夫差坟,一来夫差乃亡国之君,二来没有找到夫差坟。1986年严山窖藏出土了400多件吴王室玉器,现藏苏博,疑是夫差败逃时草埋。1992年苏州的考古专家在浒墅关西北的真山墓群清查发现了57座土墩,发掘7座,都是凿山为穴,封土为墩,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汉。其中紧挨主峰D9墓的D14春秋晚期墓出土原始瓷盖7件,陶纺轮4件,硬陶罐1件,灰陶盘1件(未被盗过)。但没有证实吴王身份的器件出土。钱公麟先生著文称:宁镇地区春秋晚期的青铜大墓与楚国王陵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可能是吴王墓。真山墓地的发现为吴王大墓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载《吴地文化一万年》P111)。1992年后的进展,我不知道,好像并无重大突破性发现。。
我倒以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夫差是悲壮的英雄,我敬重夫差、项羽、隋炀这叁位将军王,敬重陈后主、宋徽宗两位文才帝,他们若不当一把手,全是天才!
我曾去扬州北郊给隋帝坟、去徐州戏马台项羽鼎祭祀,苏州若能找个夫差坟,我去!
3、 阖闾墓。
《越绝书》载:“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言之凿凿,苏州人也敬吴王阖闾,但好像也没有人清明给他上坟祭扫。有学者以为阖闾墓在无锡阖闾城东北侧的胥山顶峰,去年春趁普查全面开挖,却扑了个空。
苏州人对阖闾的感情比较复杂,赏其建城,厌其杀僚。其实阖闾知人善任,楚臣伍子胥、齐将孙吴都是他网罗来,为吴国强大争霸打下基础的。阖闾奉公节俭,睡觉不铺两条席子,很有隋文帝风度。他杀僚夺权是合祖制的,先周吴族本是游猎族团,向有兄传弟,弟传长兄子的族规,是余昧不该传位给自己三房的亲儿子,是季札不该逃避责任,也怪孔夫子不该说三道四,坏了阖闾名气。
4、 寿梦墓。
寿梦墓据发掘考证是在镇江丹徒谏壁的青龙山顶。宁镇地区的考古工作者认为:丹徒大港至谏壁一带面临长江的山头上是吴国贵族墓葬区。青龙山大墓在青龙山顶,封土高大,底径60米,残高8米。墓口开于山巅,墓穴凿岩而下,深入岩石之中。墓室长12米、宽7米、深5.5米,墓道口有17岁男、女各一人。墓内早年被盗,尸骨破碎、身首不全,墓中大量青铜礼乐器均遭毁劫,鼎、盘、匜,编磬等残片散布全墓,墓底残留剑、矛、戈兵器及车马器件80多件,还有鸠杖首一件。墓道内有有大型陶盆、坛,内存动物祭品残骨。墓东十余米有附葬墓一,随葬青铜剑、戈、矛、斧等。此墓为典型的仿中原式甲字形墓葬,规格之大在江南首屈一指。但由于早年政治性毁坏盗墓,能证实墓主身份的有铭器荡然无存,故墓主难以确证,发掘者丹徒考古队认为是吴王寿梦,省考古所长张敏先生认为是吴王僚,苏州博物馆长钱兆麟先生认为是齐国叛逃吴国的逃臣庆封之墓。
5、 余昧墓。
余昧墓在北山顶,此峰海拔81.6米、与监青龙山墓东西相望,面对长江、居高临下,气势极其开阔。这座大型竖穴土坑墓,由于在发掘中获得吴王余昧的有铭青铜矛一件,可以证实为余昧墓。墓中还出土了青铜编钟、錞于、丁宁、悬鼓,石编磬、枹等礼乐器和军乐器。随葬殉人两。北侧随葬一束青铜削、一束青铜削刀及三足青铜监,监下有木炭和烧土,底部有烟炱监,监内有动物骨骼;南侧也随葬一束青铜削、一束青铜削刀,尸颈部有三颗水晶珠。推测为殉葬的一男一女。
余昧墓的确认有利于丹徒吴国王陵区的确认。
6、 熊遂墓。
大港至谏壁的吴王陵区可分东西两区,西区为北山顶墓、青龙山墓、王家山墓、粮山2号墓等,时代为春秋中、晚期。东区为烟墩山1、2号墓、母子墩墓、磨盘墩墓等,时代为西周至春秋初期。其中母子墩墓被推定为熊遂墓。
乔麦山母子墩墓出土的方座青铜簋有铭文:“伯作宝尊彝”,学界称该器为《伯簋》。青铜器研究专家据其纹饰,一致认定为西周昭王时器。昭王为康王之子,康王封周章宜侯,昭王时器即推定为周章之子熊遂。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天子封赏诸侯的等级,“伯”应是熊遂当时的地位。吴那时还不称王只自称伯。至少熊遂之前,还没称吴王。所以泰伯建立吴国,是不懂历史的无稽之谈。
母子墩墓封土高4.6米,底径30多米,出土的随葬品有青铜鼎、鬲、簋礼器及兵器、车马器等。
7、 周章墓。
周章即著名的宜侯夨,墓在烟墩山。烟墩山墓,因出土《宜侯夨簋》而闻名于世。
宜侯夨簋.htm (25 KB)
《宜侯夨簋》,1954年6月由小和尚福贵,在烟墩山南坡犁地耙垅时带出,当时共收交12件。1959年复查,正式开掘,共清理出青铜重器:五鼎、一鬲、两簋、两盘、两盉、两羊尊、两兕觥、一碗、两豆以及兵器、车马器、玉饰件等。还有人牙七枚,判断头向西北,手部随葬一“虬杖”,身份侯。根据青铜器铭文、器型及纹饰,应为西周初年成、康之器。
《宜侯夨簋》,铭文残存字130多个。福贵和尚挖出来是完整的,被雇主聂长保之子砸破(目的是为了向围观的乡民证明:我家地里挖出来的是金子)。这堆破烂废铜片随11件整器,曾经在苏州老博物馆址存放几年没人识宝。后来有人发现有字,才成了建国后出土第一重器,当国宝入藏国家历史博物馆。
《宜侯夨簋》中的夨是谁,周章仅为一说。李学勤先生提出了另一说:周章应在武王时,熊遂当成王时,康王重授宜侯,应为柯相。
烟墩山墓是可靠的、最早的吴王(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