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战争全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31 17:55:1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卫东
 

吴国先祖太伯姓姬,是周太王的长子。他和兄弟仲雍在得知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小弟季历、进而传给季历儿子姬昌即周文王的消息后,就立即南下,渡过长江,来到楚国的荆蛮之地,身着夷服,断发文身,遵从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据《史记》和《吴越春秋》载:对他们的这种主动让位之举,楚国国君和百姓“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勾吴也叫攻吴,就是吴,其原因就是春秋前后南方国名喜用“古声双叠”,如同越国叫“於越”、邾国称“邾娄”的道理一样。

   

这期间,吴太伯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的梅里建立都城。他的后代迁都今江苏苏州市,统治区域也逐渐扩大,与楚国紧相毗邻的鸠兹(今安徽芜湖)和南陵牯牛山地下古城正是吴国的边陲要塞。

   

将近600年时间,吴楚两国一直相安无事。

   

春秋中期,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位于长江下游,辖有今江苏、浙江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地区,自吴王寿梦 (前586年—前561年)起,经济逐渐发展,农业、兵工、造船及手工业均极发达,国势开始强盛。已拥有步兵及水军3万余人。

   

晋楚争霸战争前期,吴为楚之盟国,企图借楚为助力北向中原发展,曾一度深入至沂水流域征服郯国(今山东郯城北)。

   

晋实行联吴制楚战略,让吴国从侧面打击楚国,以牵制楚国的北上。晋派使臣申公巫臣前来通好时,吴王寿梦认为结晋对其扩张势力更为有利,遂与晋盟,向晋臣学习车战战法,组建战车部队,日渐强大起来的吴国,为了进入中原,坚决摆脱了对楚的臣属关系。并积极动用武力,同楚国争夺淮河流域。将楚国作为第一个战略打击的目标,企图乘楚无暇全力东顾之机,夺取江淮,作为尔后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

   

自寿梦至吴王僚60余年间,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但总的趋势是楚国日遭削弱,吴国兵锋咄咄逼人,渐占上风。

   

楚在晋楚争霸战争前期,因左、右翼有秦及吴、越为盟,战略上居于外线作战地位,吴背楚联晋,既打破楚的战略优势,又危及楚之安全,故楚对吴竭力遏制及反击。周简王及周灵王中期前,吴仅在战略上配合晋军不断攻楚。楚亦以对晋作战为主,对吴采取守势作战,间亦反击,全力与吴争夺江淮地区。

   

公元前570年的鸠兹大战爆发。此次大战,楚国虽攻占了吴国的鸠兹邑(安徽芜湖),但却损兵折将,还失掉了长江以北的良邑---(无为县)。吴军有意让出鸠兹邑的,然后拦腰一击,使楚军的战车损失70%,使军队损失90%,连主将邓廖也成为吴军的俘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发表的《春秋战术战法发展简表》中,这种“要(腰)击”成为16种战术战法的典型战例之一,为中国军事史增添了一页值得称道的篇章。

   

周灵王二十年(前552年),晋国内乱,大夫栾盈逃楚。楚于次年送栾盈去齐,用以与齐结好,破坏晋齐联盟。

   

周灵王二十二年,齐配合栾盈攻晋。楚乘晋与齐作战,无力南顾之机,开始对吴采取攻势作战,同时在国内进行兵役、兵赋制度改革,扩大兵源,充实军备。

   

周灵王二十三年,楚以水军攻吴,无功而返。

   

周灵王二十三年,晋平公率诸侯联军攻齐。楚发兵攻郑援齐。与晋结为联盟的吴国遂唆使楚之属国舒鸠叛楚。楚军自郑回师至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责问舒鸠叛楚之故。舒鸠公子告以未叛,并请求与楚结盟。楚康王欲出兵惩罚其失信,被令尹莲子冯劝阻。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遗子冯率舒鸠叛楚从吴。楚令尹子木率军攻舒鸠。吴发兵救援。子木率楚右军先至舒鸠城附近;大夫子强率楚左军与吴军遭遇,未战即退。吴军得以穿插至楚左、右军之间,切断了两军联系。子强为改变不利态势,以左军主力列阵于后,自率少数部队诱击吴军。吴军因未发现楚军主力,即贸然向子强进攻,以致陷入楚军预设阵地,遭楚左军主力伏击,大败而归。楚军乘机攻灭舒鸠。

   

舒鸠之战又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积怨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十二月,吴王诸樊率军攻楚,至巢城(今安徽巢湖东北)列阵攻城。楚巢城守将牛臣利用吴王勇猛却轻敌的弱点,开启城门以诱之。诸樊果然中计,亲自率军冲至城门口,被牛臣等用乱箭射死。吴军失去统帅,只得撤退。

   

为全力对吴,楚急欲摆脱与晋、吴两面作战之不利境地。晋因六卿专权,内争不已,亦急欲暂停对外战争,遂在宋大夫向戍倡议下,于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戍倡导诸侯弭兵会盟,以楚、晋共为盟主,有秦、齐等十四个诸侯参加的弭兵之会。与晋楚争霸战争有关的各国,均应邀参加。但连年与楚作战之吴,却未被邀请。

   

楚与晋媾和的主要目的在于腾出手来,全力对吴,以确保江淮及维持霸主地位,当然不会约吴,以免受盟约约束。晋因吴继续与楚作战,互相削弱,对巩固其霸主地位有利,亦不愿约吴。作为新兴军事强国的吴扩张欲甚强,正谋求夺取江淮作为争霸中原的第一步,更不肯参加。春秋争霸战争便由晋楚战争转化为吴楚争霸战争。战争的重心也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 从中原诸侯国转移到了楚、吴、越诸国。

   

楚为改变以往之被动局面,在解除了来自晋国的主要威胁后,除以主力投入对吴战争外,还借外力对吴作战。

   

一是联秦攻吴。秦在与晋作战时,与楚联系密切,既有战略呼应,又有战役配合,但对于胜败均只有损耗而毫无利益可言的逾国越境对吴作战,则态度并不积极。二十五年,秦、楚联合攻吴,进至雩娄(今河南商城东),秦即以吴有备为借口撤军。

   

二是联越攻吴。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及周敬王二年(前518年),越两次出兵助楚,但并未开辟南方战场,使吴两面受敌,而仅仅是参加正面联军,这在战略上实际未起作用。

   

三是利用弭兵之会与晋共为霸主的权利,召集中原各国联合攻吴。

   

但是,各国诸侯害怕楚国,联军“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525年,在吴称王僚二年,在楚称平王四年。据《吴越春秋》载:这年,吴王僚下令公子光讨伐楚国“以报前来诛庆封也”。

   

庆封何许人也?他原是齐国的大夫,字子家,又字季。齐国的另一个大夫崔杼杀掉齐庄公,拥立齐景公。庆封和崔杼分任右相和左相。

   

齐景公二年即公元前546年,庆封在景公支持下灭掉崔氏后执政,第二年,国中的鲍氏、高氏和栾氏合谋攻庆氏。庆封不得不率领全族人士南奔投吴。此时吴国国君叫馀祭。见北方齐国名臣投奔到自己的旗下,他大喜过望,当即将朱方即今江苏镇江市东的丹徒镇南的一块土地作为庆封的封地,并“以女妻之”。

   

公元前538年秋,楚灵王率陈、蔡等八国联军 “伐吴,围朱方,诛庆封”,并灭掉他的全族。

   

吴王馀祭愤怒地说:“庆封走投无路了才来投奔吴国,把他封在朱方,只是表明我们不仇视有才之士啊。”当年冬天,吴国就兴兵伐楚,夺取了楚国3座城邑,分别叫棘邑、栎邑和麻邑,即今河南的永城县、河南的蔡县和安徽的砀山县,《左传》称这次伐楚之役是“以报朱方之役。”而楚国“怨吴为庆封故伐之,心恨不解”,开始讨伐吴国。

   

这场为庆封之死的战争一直打了13年,直到吴王僚登基后仍连绵不断。 e

   

公元前537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吴两国在安徽三河展开了“鹊岸之战”。楚灵王经过准备,大举伐吴。军队前进到鹊岸与吴军相遇。两军对峙,摆下战场,准备大战。吴军利用自己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佯装排兵布阵准备大战,实则调兵遣将,趁楚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发动突然袭击。楚军准备不足,阵脚大乱,先头部队溃不成军,丢盔弃甲。吴军大胜,而且俘虏了楚国太子禄。楚王大惊,急忙重整队伍,派出军探仔细侦察。楚军了解到,吴军取胜后,要庆祝胜利,犒赏三军。于是楚王派出部队,绕过敌人防线,袭击吴军。偷袭大获成功,一举擒获吴王的弟弟厥由。

   

吴、楚两军各有人质在手,双方无法继续再打下去,只好互派使节进行谈判,交换人质。吴国加强了防卫,楚军找不出破绽,也无法进攻。楚王十分尴尬,进兵打不赢、退兵没面子。楚王心生一计,会合各路大军在巢县踟蹰山举行盛大阅兵式,炫耀武力,然后悻悻撤兵回国。

   

王僚上台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25年,就叫公子光为庆封事讨伐楚国。得令后,公子光立刻率领一支舰队向楚国进发,并将先王留下的一艘名叫“馀皇”的旗舰楼船带上,以保证伐楚的胜利。

   

楚国君臣十分恐慌。要不要迎战?令尹即宰相子瑕决定占卜决疑,结果是“不吉”。国防部长子鱼抗争道:楚国居上流,处于优势地位,为什么会有不吉的结果?况且楚国历来有一个规矩,临战时应由国防部长主持占卜仪式,我请求重新占卜。此次占卜结果是吉,但附带的卜文是:子鱼“以其属死之,楚师继之,尚大克之?”

   

吴楚两国舰队在长岸的江面上相遇。长岸在何处?据前人考证在当涂县西南三十里东西梁山,即今芜湖天门山和和县西梁山一带的江面。战斗一打响,楚国的国防部长子鱼就战死,但“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楚军将馀皇乘舟拖到岸边,四周挖了深深的壕沟,让江水倒灌进来,并派了大批军士予以看护。

   

公子光对诸将士说:“失掉先王的乘舟,难道只是我一人的罪?王僚怪罪下来,大家都有份,如果想不被杀的话,就请凭借我们现有的力量和计谋夺回它。”于是,一个夺回馀皇乘舟的计划很快就形成。这个计划包含3个方面:一是夜战;二是派出3个长相与楚人相似的“长鬣者”即须长高壮的潜水手,潜伏到馀皇舟边,一听到馀皇的暗号,就立刻奋起内应;三是袭扰。计谋果然获得成功。吴“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馀皇以归。”这种反败为胜的战例曾被历史上称为“诈战”,也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进《春秋战术战法发展简表》中,是16种之一的“潜水手夜袭扰”战术战法。

   

鸡父之战,是吴楚长年争战中的重要一战,是吴楚争夺江淮的精彩一幕。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闻讯后,即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阳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陈(今河南睢阳)、许(今河南叶县)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州来,并令令尹阳匄带病督师。吴军统帅部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地区(今安徽凤阳东临淮关),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然而,就在这时,进军途中的楚军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这就是带病出征的楚令尹阳匄(即子暇)因病体沉重,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司马薳越见状,被迫回师鸡父。拟稍事休整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阳匄已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吴军把握战机,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捕捉机会。他的分析是这样的:“随从楚国的诸侯虽多,但均是些小国,而且都系为楚国所胁迫而来。况且这些小国也有各自的弱点。具体地说,胡、沈两国国君年幼骄狂,陈国帅师的大夫夏齧强硬但却固执,顿、许、蔡等国则一直憎恨楚国的压迫,它们同楚国之间不是一条心,这一点可以乘机加以利用。至于楚军内部,情况也很糟糕。主帅病死,司马薳越资历低浅,不能集中指挥,楚军士气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强大,实则虚弱。”最后他得出结论是“七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兵力虽多,但也可击败”。

   

公子光的分析入情合理,吴王僚欣然采纳。并针对敌情作出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战而胜之;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后以“敦阵整族猛攻之”的灵活战法。

   

一切就绪后,吴军遂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仓猝之中,他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接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刑徒乌合之众即散乱退却。胡、沈、陈军见状遂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当机立断,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齧。尔后又纵所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这些士卒侥幸逃得性命,便纷纷狂奔,口中还叫嚷不已:“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大夫死了。”

   

许、蔡、顿三国军队见状,顿时军心动摇,阵势不稳。这时吴军遂乘胜擂鼓呐喊冲杀向前,直扑三国之师。三国之师的阵势本已动摇,又见吴军蜂拥而来,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于是纷纷不战而溃,乱作一团。楚军未及列阵,即被许、蔡等诸侯军之退却所扰乱,已无回天之力,迅速陷于溃败。至此,吴军终于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公元前515年春,吴伐楚。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师主力与楚主力持于潜邑(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吴师后路被楚师切断,进退两难。时遇吴国发生宫廷政变,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市)。

   

吴王阖闾重用伍员、伍员整军经武,励精图治,使国力更为强大。阖闾的战略企图已不限于夺取江淮,而欲彻底击败楚国,以“兴霸成王”。

   

阖闾即位第三年欲大举攻楚。孙武认为,吴、楚交战虽吴胜多败少,但在综合国力上楚仍居优势;吴兵力既无楚军数干乘之多,战斗力亦未达决战必胜之程度,且楚外围属国尚多,难以一举深入腹地,应俟力量对比及全局形势变化时,再进攻决战。伍员则根据楚王年幼、贵族不和、缺乏有力领导及楚都距东境较远等情况,提出先疲敌、误敌再行决战的方针,即将吴军分三部,轮流侵袭楚边境要地,楚援即退,援退再来,俟楚军疲惫而战斗力削弱后,伺机集中全力进攻。

   

这一战略虽与晋悼公在复兴晋国霸业战争(参见晋悼公兴复霸业之战)中施行的“三驾”战法相似,但质有不同。晋目的在于疲楚,使之无力来争,中心思想是避免决战。故荀罃说“犹愈于战”。吴则是以疲敌为手段,目的是削弱敌人为决战服务。故伍员说“即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左传·昭公三十年》)。二者有消极与积极之别。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阖庐因徐和钟吾纵令二公子奔楚,一举攻灭了这两国。接着命伍员为行人,问以伐楚之术,伍员建议三分吴师,轮流骚扰楚国。

   

不久,伍员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阖闾与伍员、孙武、伯嚭伐楚,奇兵突袭,俘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而杀之。阖闾问诸将可否直捣郢都,孙武以为民众疲罢,不适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境,阖闾从其议。

   

公元前511年,吴开始用伍员之“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策略,吴师两度袭扰楚境,都是待楚师一到就撤退。

   

为防止越与楚配合袭击其后方,吴于次年发兵南下击越,攻占檇李(今浙江嘉兴南),控制了越北进的主要通道。吴发动袭扰性进攻后,六年间楚“无岁不有吴师”。楚为扭转被动局面,曾出兵反攻,但又被吴军示伪所骗,误信吴水军尽在长江,对陆路戒备松弛,遭吴军突袭大败,巢邑(今安徽安庆北)亦为吴夺占。

   

而这时楚国的君臣没有史墨那样透彻的认识,尚未想到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们逼近。这是因为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人,很难想到敌人居然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来。这时,身为吴国执政大夫的伍员和孙武正在等待,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因为吴都到楚都,路途遥远,吴师最大的困难在于补给。他们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比楚少得多,欲打进楚国,非高速进兵。出其不备不可。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军粮靠后方输送,就将成为空想。恰在这时,贪婪的楚令尹囊瓦为索取蔡昭侯华贵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的两匹骏马,放走了正在郢都滞留三年的蔡、唐侯回国。蔡、唐二人离楚后发誓,天下诸侯,无论其为谁,如能伐楚,甘充前例。并求晋人伐楚。

   

公元前506年春,有周王大臣参加的中原十八国诸侯会盟于召陵,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 准备攻楚(商议伐楚)。因晋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样贪婪,会盟毫无结果。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蔡昭侯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央求吴人讨伐楚国。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角的反楚同盟。吴师的补给由蔡国和唐国分担。

   

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

   

兵贵神速,吴师不宣而战。吴师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楚人浑浑噩噩之际,进入了楚国的腹地、楚师节节败退。

   

公元前506年冬(十一月)庚年,两军决战于柏举(一说今麻城,一说应在今安陆县一带),楚师大败,退到雍?(今湖北京山县)被吴师追上,溃散。吴师进逼郢都。

   

柏举决战后的第九天,昭王一家连同其妹季携随从弃都避难。昭王渡过汉水,一天晚上,正露宿时,遇到强盗。强盗用戈击昭王,王孙由于扑在昭王身上,昭王无恙,王孙由于则因肩部重伤而昏迷不醒。在黑暗和慌乱中,昭王一行逃往郧国。郧公为斗辛,其弟有斗辛和半巢,斗怀要杀死昭王,为其父蔓成然报仇,被斗辛断然阻止。斗辛和半巢护送昭王一行逃到了随国。

   

柏举决战后的第十天,吴师攻破郢都。自吴王而下,按尊卑顺序,分别住进楚王的宫室和令尹、司马等官员的府弟。

   

与此同时,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援,对秦哀公说:吴国像大野猪、大长虫(长蛇),要把上国一个一个吞灭。敝国灭亡了,贵国也将不得安宁。贵国何不出兵?出了兵,至少可以分到一些土地和民众。以后敝国如果永劫不复,也将是贵国的土地和民众。贵国如果有意保存敝国,敝国将世世代代服事贵国。秦哀公听了尚不为所动,答称要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进食,哭了77夜之久,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了。

   

秦哀公以大夫子蒲、子虎为将,率战车500乘援楚。六月,秦军与楚大夫子期部会师于稷(今河南桐柏),大败吴王弟夫概军于沂(今河南正阳)。楚大夫子西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州西)击败吴军。同时,申包胥、王孙圉等又发动楚人不断袭击吴军。七月,为解除南下进军的后顾之忧,秦、楚联军灭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城镇)。楚军初遇吴军于雍澨(今湖北京山),为吴所败。待秦军赶到后又击败吴军。接着,秦、楚联军又先后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岳阳东)大败吴军。

   

入郢前打着主动仗的吴人,入郢后却打起被动仗来了。

   

吴师在楚国的腹地滞留得愈长久,遇到的困难就愈严重。楚人有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传统。吴师入郢后,平民不惜与吴师拼命。吴师的行为愈残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强烈,对阖闾尤为痛恨,以致有一夜阖闾换了5个住处。楚人群起与吴师斗争,没有将领,就由当过兵的负责操练和指挥,口号是“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昭王长庶兄子西建树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组织抗战。

   

是年秋,楚秦合兵击灭灭叛楚附吴的唐国。夫概王自沂失败后,不告而别,趁机率所部回国,自立为王,越国也乘吴长年暴兵于外,国内空虚之机,进攻吴国。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后方大患日亟,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九月,楚昭王自随返回郢都。

   

历时10月余的大战终于结束。

   

至公元前505年,这场战争把另外几个国家也或深或浅地牵址进去了。

周天子见楚国为吴师所破,自顾不暇,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

蔡国因负责吴师的补给而缺粮,向鲁国求助,鲁国送了些粟给蔡国。

越王允常见吴师主力久出不归,乘隙袭扰吴国。

秦师500乘,以子蒲、子虎为帅,出武关,过申县,败夫概王于沂邑(今河南正阳县境)

与此同时,散而复聚的楚师败吴师于军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

秦师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师出没于汉水南北,楚人则支援秦师和楚师而阻扰吴师,吴师穷于应付。

   

周敬王十六年,吴整顿后再度攻楚,败楚水军于淮水,败楚陆军于繁阳(今河南新蔡北)。楚恐吴军再次攻郢,将国都暂迁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而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从昭王十一年冬起作为首都的郢,称为“载郢”。

   

此后,相当长时期吴、楚未再发生战争。

   

关于吴王光剑:

吴王光剑是在1972年初夏出土于南陵三里镇吕山乡的。当时几个在场的农民出于好奇你争我抢,结果断成了6段,有3段残剑在卖给商贩后即被县文物所的同志追回。1984年夏,在全国文物大普查期间,一个村民又将自己保存12年之久的3段残剑交公。6段残剑一接对完全吻合,成为一把完整的全长52厘米的青铜剑,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剑上面有两行12个阴刻镶嵌篆书:“攻吾王光,自乍用剑,台战戊人”。“攻吾”即攻吴,也叫勾吴,就是吴国。下面的“王”字,表示此剑铸造时间在公元前515年以后。“乍”与“作”通用,表示这把剑或是阖闾亲手制造,或是在他亲自监制下铸造成功。“台战戊人”比较费解,有人释为“用来却退刺客”,有人释为“用来却退越国”。

   

吴楚战争统计

公元前570年鸠兹之战(吴王寿梦vs楚共王 吴胜)

公元前548年舒鸠之战(吴王诸樊vs楚康王 楚胜)

公元前548年巢城之战(吴王诸樊vs楚康王 楚胜)

公元前538年朱方之战(吴王馀祭vs楚灵王 楚胜)

公元前537年鹊岸之战(吴王馀祭vs楚灵王 吴胜)

公元前525年当涂之战(吴王僚   vs楚平王 吴胜)公子光参与

公元前519年鸡父之战(吴王僚   vs楚平王 吴胜)公子光参与

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吴王阖闾vs楚昭王 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