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中的常州文化
阳 湖 文 派
阳湖文派的得名,起自光绪初年张之洞《书目答问》,这本目录列举清代古文家文集时,分为"桐城派古文家","阳湖派古文家","不立宗派古文家".这时候,阳湖文派的创始人恽敬,张惠言已去世半个多世纪."阳湖文派"不仅它的名称是后人"加给"的,而且它的创始人也是后人"推选"的,甚至它的成员也是后人"认定"的.阳湖文派的作家们,他们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开宗立派",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开宗立派","阳湖派"的得名,从根本上说,是武进,阳湖籍的一群作家们"自成一队"的创作实绩得到世人的推崇,他们的文学主张得到世人的承认所致.《书目答问》在"桐城派古文家"之外,另立"阳湖派古文家",这是对世人舆论的一种认可.
较早认识到阳湖古文"别有建树"的是包世臣.他在《读大云山房文集》中论述恽敬的创作时说:
"古文自南宋以来,皆为以时文之法,繁芜无骨势.茅坤,归有光之徒,程其格式.而方苞系之,自谓真古矣,乃与时文迩近.子居(恽敬)归,方邪许之时,娇然有以自植,固豪杰之士哉!"(《艺舟双楫论文》)
包世臣这篇文章,作于道光元年(1821年),距恽敬去世4年."归,方邪许"是形容桐城派声势之盛."娇然有以自植"是说恽敬与归有光,方苞的观点,作法不同而别有建树.也就是说,阳湖古文相对于桐城古文而言,"别有建树".
"桐城"称派,一般都认为始于姚鼐称"天下文章,出于桐城"一语.这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一文中的话.桐城派作为一代古文的正宗,而阳湖派相对于桐城派而"别有建树",所以,近代以来讨论阳湖派,总离不开阳湖与桐城两派的关系问题.一是强调两派相承的一面视阳湖派为桐城派的旁支别系;一是强调两派相竞的一面,视阳湖派为摆脱桐城派影响的独立文派.
因为阳湖派的创始人,首领也是由后人推定,所以,创始人,首领究竟为谁 也有两种意见:一曰张惠言,李兆洛;二曰恽敬,张惠言.第二种看法比较普遍.《清史稿》中的排列,实际上也含有对恽,张两人地位的一种评价:
《清国史·文苑传》卷五四《陆继辂传》指出:
"是时常州一群多志节卓荦之士,而古文巨手亦出其间.恽敬,张惠言,天下推为阳湖派,与桐城相抗,继辂与董士锡所为文,亦拔戟自成一队."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陆继辂传》指出:
"常州自张惠言,恽敬以古文名,继辂与董士锡同时并起,世遂推为阳湖派,与桐城派相抗.
阳湖派的首领,不是"官封"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公选"的.他们是自然领袖,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是"领袖",同伴们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领袖".他们生而同里,长而同乡.或近或远的亲从血缘关系是他们深交的天然纽带;友朋切磋,互相勉励,则似乎是他们成派的"组织手段".阳湖文派,有没有"开宗立派",谁是首领,排名先后,我认为都不必计较,反正不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生命所在是风格特征,是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相近的创作风格.是体现上述主张和风格的作品,是创作这样的作品的作家群体.
乾,嘉年间的常州,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誉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人心向学,教育普及,科第兴盛,其学风尤独领风骚.著名学者曹虹先生归纳常州学风的特点为:
第一是融通.常州是多种学术思想交汇之所.如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提到:"同州诸前达多习校录,严考证,成专家."孙星衍,洪亮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庄存与,他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常州融通的学风.他是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创始人,但他的学风兼容并包.不以专治今文经自限,而是"诸经皆有撰述".他致力于古文经《周礼》的研究,又对伪《古文尚书》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李兆洛以通人的眼力,表彰庄存与"融通"的精神:"宗伯公经述渊茂,诸经皆有撰述,深造自得,不分别汉宋,必融通圣奥,归诸至当".而李兆洛自己,也是"融通"学风的实践者.所以,魏源赞扬庄存与与李兆洛为同出一乡的"并世两通儒".他们不仅消除学术畛域,消除门户之见;而且也不墨守陈规旧套,寓创新于会通,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不凡的"通儒"气派.
第二是致用.常州经世致用的学风要追溯到明代唐荆川.它不仅包括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且包括一套专业知识.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庄家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学风.庄存与创清代今文经学,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政治问题,但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明天道以合人事"反对和砷集团.李兆洛曾序其所撰《周官记》指出其学说的特点与意义在于:"实能探制作之本,明天道以合人事,然后缀学之徒钩稽文词,吹勃细碎,沿传讹谬之说,一切可以尽废,有志于治者,由其说,通其变,举而措之,如视诸掌,非徒经生讲解之资而已也.治经者知读书所以致用,必有观其会通而不泥于迹者,庶几六经之在天壤,不为占毕记诵之所荒,不为迂僻胶固之所窜也夫!"
董士锡在《庄氏易说叙》中揭示庄存与"读书"与"致用"合一的实学品格说:"不知者为乾隆间经学之别流,而知者以为乾隆间经学之巨汇也.方乾隆时,学者莫不由《说文》,《尔雅》而入,深于汉经师之言,而无涵以游杂,其门人为之,莫不以门户自守,深疾宋以后之空言,因其艺精,抑亦术峻.而又乌知世固有不为空言而实学姿肆如是者哉!"
谭献也极力表彰庄存与"不为空言"的经学.说:"宗伯甘盘旧学,老成典型,经说皆非空言,可以推见时事.乾,嘉之际,朝章图故,隐寓其中."(《复堂日记》卷七)
常州学风讲求实学,注重致用,对于经学以外各种切合实际的学问专业知识十分重视.子史兵农,刑法,数术之学.以及医经本草,舆地之学,常州学子无不研习.张琦"自言合则天下悬于掌上,山川险要,道路出入之势历历可画".李兆洛则不但精研本国地理,而且对于沿海诸国"所在远近,海道曲折以及国之大小强弱,风气厚薄美恶,政令弄禁之大凡"亟予留心,讲求河漕,盐政,钱法,兵制,方志等经世之务的,不乏其人.甚至连女性也受到感染,如恽珠"相夫子有政声,训子以实学";张琦长女张珊英在病中与友人相见,也"论夷务未平,养痈成患,相对扼腕",(《名媛诗话》)
第三是多思.常州学风多思的特点,意味着个人的心智得到强调与开发,庄存与治《公羊》学,创今文经学,从根本上注重义理而不是训诂.《公羊》不同于《左传》.《左传》注重记载的历史事实,《公羊》注重于记载的历史事实所发挥的义理,是一"种历史哲学.学者更需要"深造自得","探本究源",更需要"多思",李兆洛赞叹庄存与的学说"鸿识卓学,甄宗天人,经纬圣哲",并把刘逢禄比作"善持论,能文辞"的董仲舒.后章太炎又称颂宋翔风的学说"其义瑰伟,而文特华妙".而要做到"举大义,善持论"必然注重思想,善于思想.恽敬注重诸子学对于开发心智的意义,在文学观的建树中汲取禅宗的思辨智慧.这种追求也是常州"多思"学风的体现.
第四是文采.常州今文经学家的著述,以经学与文学的结合显其特长,经学家而兼擅文翰,如庄存与所撰《春秋正辞》,就是整齐的韵文,文词之工,令人瞩目.刘师培在《南北考据学不同论》及《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中都提到庄存与文词"深美闽约".他的侄子庄述祖,学者称珍艺先生,亦擅创作,能诗善赋.谭献曾说:"夜诵《珍艺宦文》,琅琅真作金石声,说《书》,《诗》数篇,风发泉涌,而渊渊髦翠,潜气内转".说经之文而能带来如此高超的审美愉悦,可见其文才充溢,张惠言的《易义别录序》虽是说经之文,却能"以五喻成章……遂使叙经之文而兴味洒然".稍后的刘逢禄与宋翔凤,被恽敬称颂为"治经行文俱冠流辈",无不显示常州经学家重文的传统.清代常州美文的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十分引人注目.嘉庆三年选编的《八家四六文钞》和光绪七年所编的《后八家四六文钞》两书入选的16位作者中,常州各占3名共6名.反映了常州骄文创作的实力和优势.
恽敬曾惊叹"吾州多异才".陆继辂则自豪地说"吾乡文儒甲天下".杭州龚自珍更赞美"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阳湖文派就产生于这个学术部落,常州学风则是其产生的学术背景.
阳湖派讲究文章的气势,笔力雄劲,文气刚健,以恽敬的风格为代表,为典型.张维屏在分析了清代前期和中期各家散文后认为:"文气之奇推魏叔子(禧),文体之正推方望溪(苞),而介乎奇正之间则恽子居(敬)也.诸家为古文,多从唐宋八家入,惟魏叔子,恽子居从周秦诸子入,而得力于《史记》."李桓《国朝耆献征初编》卷二四二).刘师培在《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中论及恽敬的散文时,以"峻拔"两字形容恽文的风格.恽敬是阳湖派作家中艺术个性表现得最充分的.
阳湖派诸子继承了同乡先贤唐顺之发扬《史记》"奇"的精神,因而笔势矫健,富于力度和变化.恽敬评唐顺之《广右战功序》一文是"直躏子长,孟坚堂奥,而无一语似子长,孟坚,奇作也"(《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陆继辂评唐顺之此文"为明一代奇作".唐顺之不仅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常州的后人,而且其散文风格也影响了常州的后人,哺育了阳湖派文士.
阳湖派文士重视文采,首先是由于发挥了《易》教精神,情文相生,文采斐然,说经之文也注重设色用喻.张惠言是著名《易》学专家,他的说经之文就极具文采.恽敬评论他的《易义别录序》说:"此文以五喻成章,于无可设色用意中为此,遂使叙经之文而兴味洒然."
孟 河 医 派
孟河,是江苏武进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盂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盂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盂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盂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盂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盂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盂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最高,影响最大.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常 州 词 派
常州词派是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大倡于道光,影响所及,直到现代.创始人是张惠言,张琦兄弟.以后,周济继承并发展了张惠言的词论,完成了常州派词学理论从框架到系统的演进过程,为常州词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常州词派的中坚人物有:恽敬,钱季重,丁履恒,陆继辂,左辅,李兆洛,黄景仁以及后继者董士锡,周济,谭献,陈廷焯,况周颐等.
常州词派,以其词学理论著称于世.其词论代代相传,并且后来居上,后出转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词学理论体系.
常州派词论,开山祖是张惠言.他在《词选·序》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词学主张.现录其序文于下: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然其文小,其声哀,放者为之,或淫荡靡曼,杂以昌狂徘优.然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畅,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饰而已.
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王建,韩翎,白居易,刘禹锡,皇甫松,司空图,韩幄,并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丽闳美.五代之际,孟氏,李氏,君臣为谑,竞变新调,词之杂流,由是作矣.至其工者,往往绝伦,亦如齐梁五言,依托魏晋,近古然也.宋之词家,号为极盛,然张先,苏拭,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渊渊乎文有其质焉.其荡而不反,做而不理,枝而不物,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之伦,亦各引一端,以取重于当世.而前数子者,又不免有一时通脱放浪之言出于其间,后进弥以驰逐,不务原其指意,破析乖刺,坏乱而不可纪.故自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未而规矩取.五百年来,作者十数,谅其所是,互有繁变,皆可谓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
今第录此篇,都为二卷.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庶几塞其下流,导其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之也.
这是一篇纲领性的词学论文.清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一评论说,张惠言词论"高出流辈,发前人所未发";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论说"张氏(惠言)《词选》,可称精当,识见之超,有过竹诧十倍者,古今选本,以此为最."
竹诧,是朱彝尊的号.他创立的浙西词派在康熙,雍正年间曾领袖词坛,直至乾隆,嘉庆时还颇有影响.浙西词派的宗旨是标举醇雅,推崇甫宋姜夔,张炎.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世人之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及其变,姜尧章(夔)氏最为杰出."他认为姜夔,张炎代表了南宋醇雅的词风.朱彝尊最讲究声律词藻,偏重形式技巧.他在《紫云同序》中说:"词则宜于宴嬉游乐,以歌咏太平,此学士大夫并存而不废也."歌咏太平",即歌咏所谓"康乾盛世".浙西派是伴随着"康乾盛世"而风靡词坛的,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国势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宁,忧患意识笼罩朝野.浙西派"歌咏太平"的醇雅词风衰颓,流弊日渐暴露.金应圭在《词选后序》中说.
"近世为词,厥有三蔽:……揣摩床第,污秽中篝,是谓淫词,其蔽一也.猛起奋未,分言析字,诙嘲则徘优之未流,叫啸则市侩之盛气,……是谓鄙词,其蔽二也.……连章累篇,义不出乎花鸟;感物指事,理不外乎酬应,虽既雅而不艳,斯有句而无章,是谓游词.其蔽三也."
金"序"历数当时同家之失,指出上述"三蔽",足使词风颓废,词格日卑.这是浙西派后期词论家力纠其弊而无法改变的.因此,"塞其下流,导其渊源"的常州词派应运而生了.
常州派词论,推尊词体,上比风骚,以比兴寄托为作词与说词的方法,主张"意内言外",以深美闳约为准的,既开途径,又标宗旨,奠定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基础.全应圭于《词选后序》归纳为"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三个要点.清末张尔田在《疆村遗书序》中评论说:"张皋文氏起,原诗人忠爱悱侧,不淫不伤之旨,《国风》十五导其归,《离骚》二五表其洁,剪摘孔翠,澡渝性灵,崇比兴,区正变,而后倚声者人知尊体."金应圭,张尔田均明确指出,张氏《词选》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诸要点,是常州派词论的开派绪论,后世各时期的常州派词论家均把它奉为家法.
张惠言是在常州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和作者,其经世意识和政治意识都比较强烈.他生活在"康乾盛世"以后的乾嘉年间.这时候的大清帝国,国势退落,衰象日显.张惠言期望克除社会积弊,达到"民富国强",他对于文人埋首书卷,不问世事,或专意繁琐考据而迷失大义的积习不满,要求学问与世用相结合.他在《毕训咸咏史诗序》中说:"古之为学,非博其闻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为文,非华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张惠言论词重"意"正是他上述处世态度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词的思想内容发挥词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尊词意而尊词体.
号称词学中兴的清代,主要流派是浙西,阳羡(宜兴),常州三派.浙西派标举姜(夔),张(炎)醇雅清空,以朱彝尊,厉鄂为代表,康熙,雍正年间曾盛极一时;阳羡派崇尚苏(轼),辛的豪放,以陈维崧为领袖,也曾风靡当世.然而,浙西派的末流,因一意讲求醇雅清丽而逐渐流于浮薄空疏;阳羡派的末流因一意讲求激昂豪放而逐渐流于叫嚣粗率.而且,浙西,阳羡两派始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常州词派则于前两派逐渐衰敝之际乘时而起,而且以其有系统的词学理论著称于世,成为清代词作,词论一大宗支.嘉庆,道光以后,词人,词论几乎无不在常州派的影响之下.光绪年间,江阴缪荃荪编辑《国朝常州词录》三十一卷,收常州词人498家词3110首,还不包括非常州籍的常州派词人及其作品,可见常州派声势之盛.
常州派词论从张惠言,张琦兄弟编辑《词选》一书起,"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既开途径,又标宗旨,奠定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基础.董毅编《续词选》,周济编著《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及《宋四家词选》,常州派词论得以修正,补充而发扬光大.以后,如:宋翔凤的《香草词自序》,丁绍仪的(听秋声馆词话》,蒋敦复的《芬陀利室词话》,江顺治的《词学集成》,谭献的《复堂词话》,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沈祥龙的《论词随笔》,张德瀛的《词微》以及况周颐的《惠风词话)等,无不受常州派词论的影响,他们也乐意自称"常州派".晚清词坛大家王鹏运,朱祖谋等也都自认为常州派.所以龙榆生曾评论说:"常州派继浙派而兴,倡导于武进张皋文(惠言),翰风(琦)兄弟,发扬于荆溪周止庵(济),而极其致于清季临桂王半塘(鹏运),归安朱疆村(祖谋),流风余沫,今尚未全衰歇."可见常州词派影响之深远.
常 州 画 派
常州画派的名称,最早见诸于《清朝画征录》.这部书,初名《国朝画征录》,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者系秀水(今浙江嘉兴)画家张庚(1685一1760年).他在该书中写道:"及武进恽寿平出,凡写生家俱却步矣.近世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又说:"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张庚上述几段话,说了下列几个要点;
(一)"遂有常州派之目",正式为常州画派定了名;
(二)"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说明有一群画家集合在恽寿平的旗帜下因而能够称"派";
(三)及武进恽寿平出",说明恽寿平是这个画派的创始人,开宗立派的时间是"恽寿平出"的康熙年间.
(四)"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恽寿平创没骨体画法的渊源是"以北宋徐崇嗣为归".
作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恽寿平当然并不是专画花草虫鸟的.他的山水画有很高的造诣,杰出的艺术成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从他20余岁直至去世前,有许多精品传世.他的山水画是"南宗"的路子,老师是他的堂伯父恽向.
所谓"南宗",就是以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中国的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背景出现的.隋唐之际才成为独立的画种,这时的名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但传世作品极少.到了五代,山水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依据不同的风格,分为南方和北方两派.北方派以后梁荆浩,关同为代表.南北两派的不同画风,其突出的标志是: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方派,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画的多是山青水秀,草木滋润的江南山水,"淡墨轻岚";而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派,则长期生活在中原山区,画的是巍峰穷谷,草荒木寒的西北山水,"雄伟峻奇"."恽寿平学习传统的路子十分广泛,晋,唐,五代,宋,元,明各大家都是他师法学习的对象.他学习的重点是元代黄,王,吴,倪四大家和高克慕,赵盂顺,陆广,马琬,方从义以及明代的王绂,徐贲,沈周,文征明,唐寅等文人画,即所谓"南宗"的路子,但是也不排除学习北宗的长处.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恽寿平的山水画风格特点是:题材广泛,注重意境,神韵和笔墨,大幅求"势",小幅求"趣",淡墨,浅色,湿笔,追求一种幽深,寂静,清新,高逸的情调,表现自己对于真山真水的感受.恽寿平古文根底深厚,具有诗人气质,并且工于书法.他喜欢在画面上题诗跋文,使画面熠熠生辉,平添许多情思,耐人寻味,令人神往,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常州画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恽寿平和唐匹士,同时擅长山水和花鸟,恽南田还兼擅诗文,书法.他的好友王石谷和表兄孙承公,多次劝说他要他放弃画花卉.理由是担心他分散精力,影响在山水画领域的艺术成就.他们说,研精卉草,且求其趣,其于烟云山水之机疏矣,恐久耽于此(指画花卉),便与云烟林壑,墨雨淋漓之趣渐远.但是,恽寿平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生本与山水相发,一花一叶布置,与于岩万壑意趣略同,惟能深知泼墨之理,方与布色点染之妙处有合."恽寿平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体会到"研求宋元诸家山水笔法,皆能一一剖析其精微,故于写生,一洗流传庸史之积习,破院本刻画之滥觞,抉前人未发之奇秘,驱造化于毫端,曲折纵横,无不如意;赵文敏以来一人而已.恽寿平不仅没有接受亲友的劝告,放弃对于花卉虫草画的追求去专工山水,而且有意识地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没骨法花卉画的创新,艺术天地的浩翰广阔深邃,是用不着相互谦让的.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完全可以"各得其所".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恽寿平本身来说,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没骨体花卉画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同时,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然也不会因为他在山水画领域的成就而缩小了王石谷在山水画领域自由飞翔的天地.
恽寿平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创造了新的画法,以其伟大的艺术实践和成果树起了一面大旗,并在这面旗帜下聚集了一群画家,形成了一个画家群体,开创了常州画派.
"没骨"写生花卉画法,作为中国花鸟传统画法之一,湮没了几百年,恽寿平大胆进行挖掘,"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宗,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勾花点叶"派末流为之一扫,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开创了"常州画派".当时的入室弟子有:马元叙,范廷镇,张伟,董瑜等人,他们学习并继承恽寿平"没骨"写生花卉画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恽寿平去世后,学习他的人更多,尤其是他的子孙,纷纷学习浑寿平的画法.如恽源浚,源景,怀英,怀娥,馨生,宅仁,与三,恽育,恽滇,恽珠,恽冰等,其中他的从玄孙女恽冰最得恽寿平写生花卉的神髓,杨臣彬先生说:"这是常州派的后劲".(杨臣彬:《悍南田》第97页).
常州画派在常州后继有人,除恽家后人外,还有钱维城,毕涵.汤贻汾,汤世渤,黄山寿以及当代的房虎卿,刘海粟,马万里,戴元俊等.
常 州 学 派
今文经学派形成于西汉初年.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尊奉为官方正统学说.儒学大师董仲舒治《公羊》学,以"大一统"和"君权神授"为中心,贯穿仁义学说与礼乐和合思想,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创始了西汉今文经学.
西汉历代统治者都广开献书之路,多方搜求古书,百年之间,皇家"秘府"(国家图书馆)"书植如山".孔子后裔孔安国先后献上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先秦经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秘府图书也发现了先秦经卷.这些先秦经卷都是用先秦通行的小篆书写的.小篆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称为古文.因而先秦经卷称为"古文经".西汉通行的本子是经生用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称为"今文经".
同一部经书,如果只是书写字体不同,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是有几部经,不仅文字有出入,而且内容不一样,篇目多少也不一样,甚至有的只有古文本而没有今文本了.经学家各尊师说,各信所据经本,由"门户之见"进而形成对抗的两派: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以汉武帝为代表的西汉统治阶级尊崇今文经学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君权神授"为中心的谶纬神学.问题是专制统治阶级可以利用它宣布自己"受命于天",刘邦,刘秀可以利用它建立西汉,东汉王朝,黄巾起义也可以利用它发动农民暴动.在统治集团力量衰弱的时期,谶纬神学不再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因而今文经学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柱.再从学术上说,今文经学神学化,繁琐化;古文经学则内容比较充实,简明易学.因而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以后,经学经过了魏晋的郑学与王学之争,南北朝的南学与北学之争.到唐代,在国家统一的局面下,完成了经学的统一.
宋代,进入后期封建社会,僵化的汉学已不再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他们对汉学经传全面提出质疑,形成了思辨学派,完成了经学向宋学体系的转化.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则是宋学的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论争.其实,他们的学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
元明经学是宋学的继续.统治者规定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到了明代中叶,王守仁继续陆九渊之学,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大成,完成了陆王心学的完整体系.这套学说,与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是一致的,所以在明代后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明代末年,一部分有识之士痛感明代知识界的空疏不学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重新阐释五经,宣传社会改革思想.顾炎武创浙西学派,举起复兴汉学的旗帜,批判陆王心学;黄宗羲创浙东学派,提倡读经治史,把史学与经学相结合.对程朱理学进行激烈的批判.
随着宋学的没落,在清代出现了一个研究汉学古籍的复古运动,促进了汉学的复兴.清代复兴的汉学,打着自己时代的烙印,有自己时代的内容,经学史上称为新汉学.
旧汉学的遗产,古文经传多,今文经传少.因此,新汉学主要依据古文经传.清代汉学的复兴,首先是古文经学的复兴.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庄存与创立常州学派;二,龚自珍,魏源的改良主义启蒙运动;三,康有力,梁启超的维新运动.今文经学的复兴之所以出现于常州,而不是苏州,扬州,首先是因为常州的学术环境与苏州,扬州相比有它的不同特色.
清代汉学的复兴,先是古文经学的复兴.
清代雍正,乾隆两代,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和利诱两手政策,残酷的文字狱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政治,逃避现实,钻进古书堆中,兴起对经书的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和古代典章制度的考据.《清经解》收录考据名著157家188种1408卷,其中大多数是乾隆,嘉庆年间的著作,世称乾嘉学派,也称考据学派.
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两派.吴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学术界的推崇.
吴派即苏州学派,以惠栋(1697-1758)为开创者.惠栋的学术是从曾祖惠有声,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四代积累的文化资源中派生出来的.惠栋凭借自己家庭的"古学"和"经书"倡导汉学,并传授给惠氏家族以外的学者,创建了苏州学派,即吴派.嘉定士子王鸣盛,钱大昕于1750年到苏州求学,以后成了乾隆年间知名的汉学家.常州人赵翼也是吴派名家.
皖派即徽州学派,以戴震(1723-1777年)为创始者.戴震1756- 1762年间住在扬州,培养了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戴震的思想,学说还影响了扬州刘氏家族.刘家从乾隆年间起,连续几代人研究《左传》,恪守古文经学传统,推崇东汉经学遗产,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刘师培.扬州刘氏致力于古文经典《左传》的研究,与常州今文经学呈对峙之势.20世纪著名的今文学者康有为与古文学者刘师培的论争根源就在于扬州刘氏与常州庄,刘两族的学术对立.
常州学术环境的独特之处是:经世之学,经世思潮是常州学术的主流.因此,可以说,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是经学和经世之学的产物.
经世之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且是一套专业知识.包括天文学,水利学,军事绘图学等等.专门知识还是常州士绅经世学说的重要部分.
常州的经世之学,要追溯到16世纪明代嘉靖年问的唐顺之,薛应旗.唐,薛两人是好友,他们一起致力干经世之学.
唐氏家族祖居扬州,宋,明两代都出过翰林院官员.唐顺之在1529年会试第一,时年22岁.他的祖父唐贵1490年中进士,父亲唐瑶1510年中举人.唐瑶迁常州后,为顺之娶常州大族庄家庄齐之女为妻.
唐顺之(1507- 1560年)仕途大起大落,两次被黜.罢官回乡就研治数学,天文和兵法等经世之学.他是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尤其精通三角术,还研究回回历.他第二次被革职后,就住到风景优美的宜兴山区研究古文.他与昆山好友归有光一起倡导古文论,努力使明代文学摆脱"摹古派"的影响,发掘文风与经义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文人生活中重构古代智慧.他主张:儒家文人的文化观应扎根于文学形式,内容所表达的经义及实践中,他的文学观因而集中于经义在实学中的运用.
唐顺之和薛应旗的经世之学,对东林党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无锡东林党人主张的一部分,又是东林人士争取中举做官的主要方式.薛应旗是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的老师.顾宪成与薛应旗的孙子薛敷教一起受学于薛应旗.顾宪成,高攀龙之后,薛敷教成为东林党的重要人物,活跃在家乡武进城乡.顾宪成与唐,薛两家关系密切,常州府志中唐瑶,唐顺之两人的传记是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写的.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征和外孙孙慎行也是东林党人.
唐顺之对常州文士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与经世结合的变革主张,内圣外王合一的设想影响了钱一本(1539-1601)等常州东林党的活跃分子,也影响了常州庄氏家族.
尽管如此,唐顺之及其东林党后继者仍然信奉程朱学说,唐顺之对汉学的强调并未脱离尊崇理学的学术框架,只是纠正明代理学的极端倾向.他的复古之道遵循汉儒及宋儒先后重构文学,经学之路.常州庄氏家族崇尚程朱及宋明理学传统的家风就是受了唐顺之的影响.
唐顺之对庄氏家族的影响主要归因于唐,庄的姻亲关系.前面已经说到唐顺之娶庄齐之女为妻.以后他的女儿又嫁给庄齐的孙儿庄以临.庄以临来自唐氏家族的妻子把唐顺之之学传授给他们的儿子庄起元及其他庄氏族人.
庄起元的广泛学术兴趣是唐顺之经世遗产的体现.庄起元一支及其堂兄庄廷臣把文学训练,正统学说,经世学说运用于庄氏二房长期的科举考试和为官任职.庄起元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庄起元的儿子庄应期,庄应会均继承了父亲的经世兴趣.庄应期研究医药,庄应会研究兵法.两人均有学术专著.
唐顺之的学术主张流传到清代,成为常州有别于江南其他地区的学术特色之一.庄氏族人是经世传统的继承者.他们研治数学,医学,地学,天文,水利,典制.
庄存与(1719-1789年)是庄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受过广泛的儒家理论和实学教育,他人仕以后负责过历算和医药管理.他的《药说》类似唐顺之的《药论》,他的《算法约言》收录在常州地方志书的"数术类",列在唐顺之《勾股等六论》之后.这些,使我们看到庄存与力图继承唐顺之早年的研究.他兴趣广泛,而处处都在仿效唐顺之会通经术与经世的学术实践.庄存与特别推崇唐顺之"研经求世用"的主张.当时常州著名的经世学者李兆洛(1769-1849)把庄存与的"经术"主张与唐顺之,薛应旗联系起来,称颂庄存与是常州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认为庄存与既是庄氏家学传统的产物,也是常州地方学风的体现.
18世纪的常州今文经学多受苏州,扬州汉学的影响,19世纪以后这种局面改变了.今文经学经宋翔凤传入苏州,经陈立传入扬州.
陈立是扬州学者,他与常州《左传》研究专家刘文淇关系甚密.但是,他接受庄存与,刘逢禄的公羊学主张,赞成何休对《公羊传》的解释,反对郑玄对何休经说的责难,指责古文经学将《春秋》贬为"鲁史志"的论调,陈立是19世纪中叶今文经学的信徒.
刘逢禄对阮元,凌曙,陈立等扬州学者的影响表明,常州今文经学已波及汉学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