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津广东学校及校长吴远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龙 飞  文章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5 21:30:10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将中国沿海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从此广东人大量外出经商。

  天津自开埠以来,广东商人在全市工商界的活动中占据着领先地位。20世纪初叶,天津已经聚集了相当多的广东商人。他们的子女需要就学,接受教育。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天津广东同乡的核心人物——英国怡和洋行天津分行买办、广东会馆董事长陈祝龄,以及天津招商局总办、广东音乐会会长麦次尹等人,早就想要为同乡子弟创办学校。1920年夏,几经筹划,借广东会馆作为校址,创办了一所小学。但因广东同乡大多都居住在英、法租界,学校设在天津旧城里,离家太远,很不方便。所以一年后,即1921年,陈祝龄和麦次尹等决定创办一所包括中学和小学两部的私立旅津广东学校。麦次尹捐地三亩,陈祝龄捐出巨款,在法租界26号路(今和平区滨江道)修建校舍。

  转年元旦校舍落成,这是一座具有法国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房。校名定为“旅津广东学校”。

  关于校长的人选问题,陈祝龄物色到自己的一位亲戚吴远基。吴远基(字幼舫)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吴桂丹(字秋舫,1855——1902)为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吴远基是前清拔贡,历任曲周县知事,辛亥革命后从事工商业,曾在天津谋生多年。此时他正在家乡广东省高要县(今并入肇庆市)。陈祝龄写信诚聘他来津办学,并担任校长,吴远基欣然同意。

  1921年夏,吴远基来北方上任时,原打算只带长子大业、次子大任到天津读书。他和妻子儿女全家曾于天津生活数年,知道南开中学在全市中等学校中最为出类拔萃,因此决定让儿子们投考南开。后来又应两个弟媳的要求,吴远基把侄子大猷和大立也一块儿带到了天津。

  抵津后,四个孩子很争气,全都考上了南开中学。

  1922年,旅津广东学校迁入新校舍,设初小、高小。陈祝龄任校董,学校的礼堂就叫“祝龄堂”。旅津广东学校不分省籍招生,广东同乡中经济困难者还可享受免交学费的待遇。这样对普及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都起到积极作用。

  首任校长吴远基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创办旅津广东学校的过程中,他处处以大名鼎鼎的南开中学为蓝本,并且曾经亲自到南开中学,向声名显赫的张伯苓校长求教、取经。所以旅津广东学校的校歌同南开学校校歌都非常相似。

  陈祝龄这样评价吴远基:“他是驶直舵的。”意思是他为人耿直,工作作风脚踏实地。

  以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26年增设了初中部。

  吴家四个子弟中最小的大立,因母亲病重返回广东,后来到香港读书。其他三兄弟中学毕业以后都考入了南开大学。他们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理学院每年仅有的一个奖学金名额,一连四年都被吴氏两兄弟包了。第一年属大猷,翌年被大任夺去,第三年又归大猷,第四年大任再次成为得主。大业在商学院也很优秀。三兄弟个个出色,在全校被誉为“吴氏三杰”。兄弟三人日后全都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者。

  正当旅津广东学校处于不断发展扩大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1930年初夏,陈祝龄突然遭到匪徒绑架。吴远基与陈祝龄关系十分密切,竟受到牵连而被拘留了数日。陈祝龄最终惨遭杀害。吴远基也被免去校长一职,便返回了老家肇庆。

  上世纪30年代,旅津广东学校由罗光道担任校长。1937年该校增设高中部,1938年购买女校校舍(今山西路156号),实行男女分校,并设立理化实验室,大量购置理化仪器设备。旅津广东学校成为当时全市一所教学设备比较完善的学校。

  解放后的1952年1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布了接办私立中小学的通知,广东学校中学部由私立改为公立,校名改为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吴远基回到肇庆后,长期从事高要县县志的修纂工作。抗战胜利前后出任高要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参议会议长。土改时被错划为“地主”(上世纪70年代后才得以改正)。在那极“左”年代,他备受歧视,心情沮丧。不久,续娶的妻子也病故了。1955年,在南开大学担任教授的次子吴大任便把老父亲接到天津。1958年,吴远基因心脏病在津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