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吴氏源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统昌  文章来源:吴氏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4 7:54:09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吴氏源流

吴姓的起源悠久古老,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慎终追远,寻根思源,崇先报本,敦伦睦族的优良传统。今天能看到的吴姓丰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作为家族标志的族谱文化。能把族谱历经苍桑保存完好,世代相继纂修,其大宗、小宗昭穆有序,世系分明,枝繁派衍,迁徙流散,斑斑可考。足以说明吴氏先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光大。

我族源流,经历代的古族谱祥载甚明。本出自姬姓,是泰伯、仲雍之后。而泰伯、仲雍正是那位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神黄帝的正宗嫡传后裔。《桃江吴氏族谱》所例吴氏远祖世系,就以黄帝轩辕氏为第一世始祖。

《吴氏古谱》载:“我族自祖绀以上至后稷,系衍于无潢,至有商之后,居于姬水,爰姓曰姬。而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居邠地,因狄人入侵之,走马于水浒,卜居岐山。厥后积德建功,肇基王迹,谥曰太王,太王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而泰伯当商周之际,本逊让之心,偕弟仲雍逃楚,隐于无锡。武王受命周公厥德,追王上祀,求仲雍之后,防周章而封于吴,遂以地为姓。”泰伯无后,传位与仲雍,泰伯成为吴氏开氏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代始祖。到武王灭商后正式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吴国经过数百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成为东南的一个泱泱大国,兵强国富,威振诸侯。吴国最后一位国王夫差继位后,为了致力于富国强兵之术,自不量力,与四临为敌。伐楚攻越,又目光短浅,不听忠言,亲近小人,至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积力量使吴国毁于一旦。吴姓子孙从此国破家亡,逃荒避难,流落异国他乡。

 据《吴氏族谱》载,我们这支吴姓宗族,郡出渤海,世为楚宦,后经营豫章。渤海吴氏是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季札是吴王寿梦第五子,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两度让位出去。先退耕延陵,后官藉渤海。去世后,孔子曾书十字碑文“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季札次子吴征生一支传至西汉长沙王吴芮,至唐太史吴兢公、宣公为驸马,至北宋慎庭公。

据《桃江吴氏族谱》载,“慎庭,字翰位,祖居金陵无锡梅里村,宋仁宗景佑四年,因乡举,任福建订州府上杭县令。公多惠政,士民感戴,留任再三,不忍离去,且见此土沃人淳,有仁厚之风,遂居于城之北门,卒葬东门外。”子孙繁衍成上杭吴氏。上杭吴氏是闽粤客家吴氏的一部份。我族至今仍保留着诸多的客家文化和风俗礼仪。据《客家姓氏学研究》闽粤客家吴氏正是后唐蜀王孟知祥驸马吴宣公孙吴承顺的后裔。

慎庭公一脉自宋,元,明,清名公显宦,不泛其人。奏积朝宇,载诸史册成百上千。因支派繁衍,不敢妄攀。现将慎庭公一脉仕宦功勋,略述其后,使后人景仰。贵淑任江左职方员外郎。十六郎升户部尚书,吴浩升任礼部郎中,吴沛升武英殿大学士,吴镇任广西田州州官,吴鹏任山东御史,诚良任南京都御史,允辉任韶州总兵,振球任惠州知府,徽文任福建抚标中军,进达任山东安察佥史。 

上杭吴氏越十数代后,迁移江西赣州,广东南雄,福建连城等处繁衍。《据信丰吴氏族谱》载,慎庭十三世孙,进逢,字均祥,念一郎公长子。于明永乐二年(1405年)随弟进达,官任山东,道经龙南大举,见山水青奇,偕侄世宽,寓居于此,配江氏生世宣,世宣字德高,配陈氏,生法生、法富、法兴。 又于明正德二年(1508年)再由龙南大举迁信丰县小江堡,谭庆堡等处立业。谱序称“小江前对圣山之秀丽,后接大帽之景华,谭庆有商山之高峰,兼壶山之峻峙,此二处为圣地龙脉旋绕。”先立户吴文显,再立户吴永盛,两百年后,人丁满千口,钱粮丰盈,富甲一方。至今信丰吴氏仍是当地巨族。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浪潮席卷了江南各省。我们的祖先为了开发四川,顺应潮流,踏上了西迁入川的旅程。有的到四川的南充、广安、逢溪、邻水,大部份则经大竹居住,数十年后又分迁,达州的万源、宣汉,重庆的开县、云阳、奉节等地落业。

法生公七世孙,文禹、文愚、文南、文虿,先落业四川大竹县长乐乡(今新桥乡)。文南、文虿子孙留居,子孙分布于大竹县城区庙坝。新桥、姚市、欧家等地。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文禹、文愚子孙又迁移万源县井溪乡居住,文禹公子孙现分布于井溪黄沙槽,铁茅山,宣汉龙泉乡等地,文愚公子孙现分布于井溪响水、獐洞湾、坑塘、井溪街道、万源城区、宣汉沙坝、重庆市、成都、西安也有分布。

法富公九世孙,景海、景潜、景隆、景源于1725年也经大竹县转到各处,如景海公迁开县温泉白树滩定居,子孙分布于开县城区温泉大进等地。景潜落业于井溪潘家湾。子孙分布于万源城区,井溪街道、盐井坝、山元坝、天井坝、柳树坝、黄沙槽、洛线溏等处。景隆子孙由井溪迁万源官渡定居,现子孙分布于万源城区,官渡、庙坡、长坝、井溪回龙坝等处,景源公子孙居宣汉南坝、楠木榜,现子孙分布于宣汉南坝、坤池、五宝、东升等处。

法兴公九世孙景烈于1774年迁四川万源井溪甄子岩落业,现子孙分布于甄子岩,井溪街道,盐井坝,新场,堰头,旧院,固军,白羊,宣汉的河坝,龙泉等地。景周公于1784年迁井溪甄子岩居住,数代单传,现迁井溪盐井坝居住。

经过千百年的辗转迁徙,我们的祖先,从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迁到这贫极的大山深处。为大山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条件也制约了宗族的发展,数百年来默默无闻,虽没产生过名流青史,功垂后世的人物。但是他们没有忘记祖宗的遗训,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的开拓精神,耕读传家,造就了大批县、区、乡基层干部,教师、医生、教授、工程师等。为大山的开发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使祖先的辉煌业绩得以发扬光大,使祖先的荣誉永远光耀于世。

泰伯一百零八世慎庭公三十三世孙统昌撰

00七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