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山位于苏州阊门外西北郊,其形如猛虎蹲踞之状,其峰更象打从大海中涌出来的,古称海涌山。原为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后来大海东去,沧海桑田造就了这方天地。所谓“去城不七里,幻此幽绝境。”即指此地。虎丘山高仅30多米,面积约20公顷,但气势不凡,誊称“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 相传春秋时(公元前514年)曾在此建吴王行宫。后来,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棗据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夫差驱使十万人修筑陵墓,“穿土为山,积壤为丘”;“水银为灌,金银为坑”,且以大量珍珠宝贝和“扁诸”、“鱼肠”等名剑三千殉葬。 虎丘高不概云,深藏无形,“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冈岭起伏,古木荫翳,名胜遍布,池壑生风。”更兼得历代名人雅士品题诗咏,加之神话传说之渲染,以致也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苏东坡称“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宋王禹#凭吊先祖,“一回来此便忘返”。 虎丘山水相连、亭台错落、殿宇参差、飞阁凌崖,古有赏景“九宜”、“三绝”之说,即山绝、景绝、池绝,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四时皆宜。 虎丘最为神奇、最吸引人的古迹莫过于“剑池”了;据有关古籍记载,阖闾墓即在剑池底下。进入该池“别有洞天”仿佛置身于绝崖纵壑之间,使人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剑池形狭长,状如宝剑,水深约2米。两璧陡峭,拔地而起,石崖上有众多古人题书。因吴王阖闾墓葬于池下,更给剑池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剑池既为阖闾墓地,又埋有大量金银财宝和名剑,古往今来,一直引人觊觎探求。相传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急欲得到阖闾吴王剑,但其时有虎当坟而踞,以剑击之不及,误中旁石,其虎西走25里。剑亦无获。那石即裂陷成池,因号剑池。又传越王勾践和三国东吴孙权,为求珍奇,都曾派人掘过此墓,结果均一无所获,而剑池遂成深涧。 剑池石壁上镌刻有苍劲雄浑的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传这四个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字径二尺有余。另说,“虎丘”二字已非颜氏真迹,而是后人补书并篆刻的,所以苏州人向有“真剑池,假虎丘”之说。游人进人“别有洞天”字样的圆石洞门后,眼前又呈现出“风壑云泉”四个大字,笔法圆润,传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 石壁下两崖分开,一池碧水,窄如长剑,深二丈许,清澈透明,味亦甘美,莫测幽深。池旁两壁陡峭如削,藤罗挂垂,上有陈乡桥飞跨两壁。游人仁立池畔,虽觉寒气阵阵扑面,然则景象极为幽深;池旁两壁陡峭如削,高达数丈,藤萝垂挂;上有陈公桥飞跨两崖,桥面上凿有两个孔洞,旧时还架设着护栏,乃当年寺僧汲水之用;若从桥上孔中下视剑池,令人惊心动魄,如有深渊之险。 剑池的崖壁上,有明代石刻:“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等字样,这似乎孕含“天方夜潭”的禅机! l955年,为疏浚剑池。抽干池水,清除淤泥,而后池北露出一个上尖下宽的三角形洞穴,入内有一长约l0米、宽仅容一人通过的巷道,两壁从上到下,整块岩石方正笔直。尽头处有一喇叭口,可并立三人。前面有巨石四块,人工凿成,筑成石墙,挡住去路。这些石头与虎丘山流纹岩显然不同,外形平整,可见是经人工移入叠封之用。据权威人士分析:假如剑池表示竖穴,池底石洞就是墓室通道,而这堵石墙很可能是吴王阖闾的墓门,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洞室墓形相像。因墓穴正处虎丘斜塔下方,后恐危及干年古塔,末曾发掘下去。吴王阖闾墓究竟是否在虎丘剑池,至令仍是个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