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奔”前江南已有“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2 8:24: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一般认为,“吴”的概念自周朝泰伯奔吴、建立“句吴”起始。更有专家认为,“吴”的概念是泰伯从中原带到江南的。那么,既然是史载泰伯奔“吴”、“入吴采药”,那么,从词义来看,在泰伯“奔”来江南太湖地区之前,这一带就已有“吴”的概念存在了。

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吴人名叫吴权,他是炎帝的大臣。炎帝战败后,带领所部退守神农架以南大片领土,其中有一个部落顺长江南下,居留在“雷泽”一带。
 “雷泽”在什么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据考,现在中原地区的一些带“吴”字地方的西部,有山地而无水泽,自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能与“雷泽”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现在的苏州、无锡一带自古称“吴”,这个“吴西”在古代就是水乡泽国,现在更是烟波浩淼的太湖。“雷泽”在“吴西”,那当然就是在现在的“太湖地区”了。
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原是平原,方圆千里。平原西南,群山逶迤,树木葱茏,神龙出没其间。一日,众多神龙下山嬉戏,“龙斗于野”,吐水成湖。这一传说指出三点:一是这里曾是平原;二是这里雨水较多;三是这里曾为神农(神龙)的领地或势力范围。从现代气象学的意义上讲,这个地方正好是每年春夏之际南北暖冷气流交汇之处,因而也是雷雨天气很多的地方。这里地势低洼,沼泽湖泊众多,古人称之为“雷泽”是十分确切的。将“雷泽”作为“神龙”的游乐场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雷泽”这个地方,到了大禹治水时期人们又叫做“震泽”。《尚书·禹贡》就记载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泰伯奔吴”后,人们才将“震泽”改称“泰湖”。再后来人们又把“泰湖”简写成“太湖”。《太湖备考》的作者金有理说:“太湖旧图,其形圆,今则梢椭,肖其东西赢而南北缩也”。
生息在“雷泽”周围的氏族部落尊称“雷神”、或者“神龙”(神农)为“天吴”。“天”是“大”的意思,“吴”是“大喊大叫”的意思,意即“神圣的吴,伟大的吴”;而称自己氏族部落的人为“吴人”。可见,在泰伯、仲雍到来之前,“雷泽”周围的地方就已经叫“吴”了。
史籍记载炎帝手下的那个大臣吴权,很可能就是居住在“雷泽”周围的一位很有才干的人。据资料记载,吴权的妻子名叫“雷枢”。因此也很有可能:吴权夫妇所在部落本来就居住在“雷泽”周围的吴地;吴权是炎帝从“雷泽”吴人部落里挑选出来的能人;吴权奉炎帝之命率吴人部落参加阪泉大战;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家乡——“雷泽”周围的吴地。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帝喾时代,南方的“戎吴”常常侵犯帝喾的领地,帝喾悬赏,“盘瓠”自告奋勇,砍掉“戎吴”首领的头并带之去向帝喾领赏,从此才平息“戎吴”,并使之归顺。这个“戎吴”是在泰伯、仲雍奔吴之前就有的。
另有一个传说,“雷泽”也是虞舜的活动场所。《管子·版法》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舜在“雷泽”周围吴地教老百姓捕鱼的记载,显然也早于泰伯、仲雍奔吴。
再有,传说在大禹治水时,中原称“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夏禹很尊重“裸国”的风俗,“袒入裸国”。这个“裸国”就在“震泽”一带。因为大禹治理“震泽”有功,受到“裸国”吴人的尊重与爱戴。再就是商朝建立后,商王大于时的名臣巫咸及其子巫贤,就是吴地向商王所供之王臣。他们父子“皆吴人”。这说明“震泽”周围吴地是在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
以上材料表明,这些事均是在“泰伯奔吴”之前的事。那么,“吴”怎么可能是泰伯从中原带到“雷泽”、“震泽”地区来的呢?所以,与其说是泰伯、仲雍将“吴”带来江南的,不如说是吴权等吴人将“吴”从江南带到中原去的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