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龙刻凤的木托梁 |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特约摄影师 曾 青 通讯员 何 强 编辑/王文和)走进青桐洋村的祠堂,人们无不惊叹古代岭南建筑的博大精深,它凝聚了能工巧匠的才化,不愧为岭南建筑史上的一棵明珠!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青桐洋村是徐闻的一大村庄,因村大人多且名人倍出曾号称“徐闻第一村”。村中以吴姓为主,而青桐洋吴氏当时在徐闻地又是有权有势的名门望族,所以又因其地位于县境北部而有徐闻的“北霸天”之称!据村中的族谱和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所记载:明清两代,青桐洋村中有科名者134人,出仕者83人,这些人功成名退后,便利用声望集资建祠堂,于是,不经意中,便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现村中有宗祠6座,共计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青桐洋村祠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工艺精美而饮誉雷琼,其建筑风格,既具有岭南宗祠的经典法式,又独具自己的情致和品格。据说青桐洋村最早的祠堂建造于是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村人吴培超中武进士后,村中大老倡建。吴培超28岁中进士,曾官居察斡,后因不满朝政,辞官回徐闻县城隐居。清代青桐洋村吴氏祠堂最为鼎盛,每年都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
古朴的公祠匾额 | 在村人的带领和指引下,我们走进村中的刚栗公祠,刚栗公祠坐落在村东,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清光绪年间,由告老还乡的清光绪徐闻贡生、直隶州同吴运环及其弟吴运申主持营建,经三年乃成,开光之日,流光溢彩,美轮美奂,金碧辉煌,轰动整个徐闻县乃至高、雷、琼、廉四府,被时人称为“靓祠堂”,建成后参观访谒者数年络绎不绝。推开祠堂乌黑厚重的木门,视线顿时觉得一片昏暗,这座祠堂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正门之后,还有一道对开的实木折门,合起来像一道木屏风,这是颇具岭南特色的屏风门。祠堂的四面是高高的围墙,中间留出一方天井,所以虽然外面阳光灿烂,祠堂内却很阴凉。从清代至今,吴氏宗祠堂在模糊不清的光线中漾起袅袅青烟,似乎数百年来皆是如此,未曾改变,可地板分明已是积下厚厚的香灰。据村人介绍,刚栗公祠原是两座前后排列的祠堂,坐西北向东南。石、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布局。1925年,为了防御雷州山贼土匪的侵扰,便砌砖石围墙把两座祠堂连成一体。四进、五厅、七天井、一亭、三楼,共有房屋20多间的建筑群体。祠堂整体布局主次分明,严谨沉稳中不失空灵雅致。门额柱顶的花卉灰塑,尺幅之内,景画气象万千,情趣盎然。祠堂殿厅阁的前额和梁头柱尾上的木雕装饰,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祠堂上进前院墙,用青石砌就,却不需灰沙浆粘合,在里面点火,外面透不出一丝亮光,工艺如此精细,让人匪夷所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用作粮仓或学校。古老的建筑和古祠堂,是一首无字的歌,是一位无言的老人,见证过历代村民从他眼前出入,岁岁年年,春夏秋冬。
|
墻头上的画意灰雕 |
|
墻头屋角的画壁 | 听村里的老人介绍,青桐洋村历来崇学尊师重教。村里人再穷再苦,也要把子弟送到学堂读书识字。从青桐洋村吴氏宗祠的碑记上可看出青桐洋村先祖重教崇学之风古已有之,并世代传承。 村人走出青桐洋古村,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但不管他们离开故园多久多远,古村的祠堂是他们再回首时不变的记忆和永远的牵挂。
|
字画配套的匾额和木刻对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