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是枞阳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陈  松  …  文章来源:枞阳吴氏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5 9:26:3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听说吴承恩是枞阳人,与我竟是“乡党”,先是一阵高兴,想想猪八戒还真说了不少枞阳土话,但瞬间我又明白了,肯定是网虫们“恶搞”,当不得真的。

今年的3月14日,央视重播我的黄梅戏《六尺巷》,也就是第三天,考证出“吴承恩是枞阳人”的文史专家陈松郭先生带着他的几篇论文来到我家里。陈先生与我是少时同窗,一辈钟情文史,也写得一笔好字,为人厚道谦和,对于他的考证成果我是绝对相信的。陈先生带来的几篇文章我把他贴在我的博客上,以就教于识者……

               吴承恩的祖先与家庭(一)

                                            陈  松  郭

题记:因“吴承恩是安徽人吗?”一文,引起社会关注,本人也该作出积极回应,为系统地认识吴承恩,以及我所占有的资料,拟作几个专题,作以探求。

吴承恩祖先的迁徙过程

  根据《百家姓》记载:吴氏起源于秦代,宗庙堂号为延陵郡(今江苏省的吴进县)。《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太王的儿子秦伯封于吴国,春秋时期,楚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之后,秦伯的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根据《桐城高甸吴氏宗谱》记载:吴承恩的祖先原居住在阊门,在三国时代,阊门归属顺天府(南京)管辖的吴县,吴氏家族就在城西北门一带居住。高甸吴氏祖先首次迁徙是在唐昭宗光化年间,吴氏的第71代孙吴王秀出任安徽歙县的县令,吴王秀为官清正廉洁(古代为官,最忌“贪”字,一旦被朝廷查处,恐怕就难以入宗谱,投敌变节者亦然,桐城枞阳人阮大铖(戏剧家)就是一例),以德为政,为民造福,深受歙县百姓的爱戴,快要离任之时,县内的百姓纷纷跪在吴王秀的官邸,竭力挽留,吴王秀难违民意,也不忍离去,卸任后就在歙县的金竺定居下来,世称金竺吴氏。此后吴王秀又生了5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吴金祥也步入宦途,到了四川,古代的交通并非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而是以步代车,山高水长,回家多则半年,少则月馀是常有的事,吴金祥也许是觉得路途太遥远,便率先迁居四川的阆州,此地古代属平川县,因而吴氏在四川又有一支人马。

歙县的吴氏家族逐渐繁茂,人丁兴旺,但此地是经济落后的穷山恶水之乡,吴氏的后代也和其他的徽商一样,为了生计,也开始走南闯北“无货不居,无处不至”,有的在江浙一带发迹后,便定居下来,有的靠苦读诗书,步入仕途。吴氏第84代孙吴璋也在江西婺源做了官,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叫吴伟,次子叫吴海,被称之为吴氏第85代孙。

元末明初,红巾军揭竿而起,驱逐鞑虏是全国汉人的目标,一时四方豪杰争雄称霸,攻城掠地,社会已严重的动乱不安,吴璋的长子吴伟为避战乱,又从江西的婺源的黄花岭花桥,一路逃荒到安徽的桐城县南乡高甸境内(西汉枞阳为郡,后为桐安县,唐至民国,枞阳、桐城并为一县,建国后又分治),而吴伟的弟弟吴海的两个儿子也迁居到积宁。明代的高甸一带,原始生态极为奇特优美,三面环水,东有莲城湖、枞阳河连着枞阳古镇(水路相约10余里),湖水尽头有龙王尖和延绵起伏的大小山岗作为高甸的外围屏障;西南边是天然湿地菜子湖,三水相连,阻隔了高甸的外部世界;西北边有丘陵低岗和大水河汊,拥簇着高甸;唯有东北边的丘岗山林,有一条西风古道,七弯八拐地进入高甸地界。高甸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既是避乱的世外桃源,又是民生繁衍之地。明正德六年(1511年),高甸雨坛岗齐姓家族里,率先涌现出桐城县第一个由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名字叫齐之鸾。吴伟迁徙到高甸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乳二子),取名为“七品、八品”,从此吴伟便成了高甸吴氏的始祖,他的两个儿子就成为高甸吴氏的第二世祖。因在高甸开疆辟壤和置制的主要产业属七品功劳最大,其后吴氏的后代们因家庭纠风和其他原因,又分立保庆吴、荣华吴两股,按家谱排序,吴承恩是高甸荣华股第九代孙,继吴承恩之后,高甸吴氏家族人才辈出,代有闻人,较著名的有炸清廷五大臣的民主斗士吴樾,教育家吴汝纶等。民国二十五年,吴氏重修宗谱时,两股又合为一股,统称桐城高甸吴氏。

吴承恩的家庭及亲属

从高甸吴氏宗谱看,在民国二十五年重修了一次宗谱,除吴承恩的“行状”,即“传”以外,使人迷惑的是吴的亲属包括祖父都是增补的,难道当时修谱者已注意到吴承恩这个人?

吴承恩的祖父叫吴松逸,名云鹤,字声远。是高甸吴氏的第七世孙,“小传”中说他的小儿子叫吴选,字栗城,少慕高尚,是以吴松逸的名位和声望而取得学籍的,是桐城县的诸生,因淡于进取,并没有步入仕途,但家境富足。生有一子,名叫吴承家,吴承恩步入仕途之后,吴家的家政都由他管理,中年以钱捐了一个例贡,做了山左(山东省)鲁王府奉事秩,万历十七年解绶回家。生于嘉靖辛丑年正月二十九日(1541年),死于天启乙丑年十月十二日,享年85岁。吴松逸(可能是家庭握有财权的长者)常常想把部分资金分给贫困的亲族,又怕儿子们不乐意,就暗暗试探往辈们,经过试探,儿孙辈没有一个人反对老人这样做的,于是有一日,把大约百金的资财馈送给贫困的亲族。

吴承恩的父亲叫吴国,字应宾,别号竹亭,是吴松逸的长子,非常地好学而补为县里的廪膳生(在明代,每个县大约只有10余个这样的生员,享受朝廷每月供给的四两俸银)。吴国非常宠爱自己的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后来嫁给了桐城的方氏家族的子弟。当时方氏家庭是桐城县的名门旺族,而吴国常常担忧女婿贫困,馈送不断,接待女婿也非常的殷勤,曾赠送百金家产供养女婿。后来这个女儿就是“桂林方氏理学大师方学渐的母亲。吴方世代交好也由此而始。方学渐(今枞阳人),吴承恩的外甥,是桐城设馆讲学的第一人,常出游江浙,讲学四方,著有《东游》、《北游》、《南游》、《会方》、《心学》、《性善绎》、《桐川语》等数十部著作,方学渐的3个儿子都是明代的官员,其曾孙方以智是世界知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由此可以看出吴承恩的侄辈、侄孙辈当时的生活景象,也可看出吴承恩后来以贡生选为河阴令的社会基础,以及他以文学立身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