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绝塞生还吴季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9 21:59:4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admin
 

 


清朝顺治十四年发生了一次株连甚广的科举案,时被称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因仇人诬陷也卷入其中。吴梅村为此写下一段感人心魄的诗句:"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

吴兆骞生于明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 )字汉槎,苏州松陵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吴璋,叔祖吴易。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少年的吴兆骞性情狂放。据清人笔记记载。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见同学取下帽子,他常拿来小便。同学告诉先生,面对先生的责问他竟然回答:“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先生叹息:“此子必以名大惹祸。”他曾对他好友汪钝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从此看出小年时候的吴兆骞便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怪人,史料也说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

后随父宦游楚地4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吴兆骞归隐乡里,与江南士大夫互唱,少年的吴兆骞为吴伟业赏识,并随之游。清顺治六年(西元1649年)吴郡成立“慎交”“同声“二社。此二社都与松江的“几社”一脉相传。松江陈子龙殉难以后,“几社”群龙无首社事逐渐削弱,其势力也转移到苏州,由于各立门户的缘故“慎交”“同声”二社势同水火。吴兆骞,尤侗,计东,顾贞观都是“慎交社”的重要人物。顺治十年(1653)在钱歉益的授意下,吴梅村出面为“二社”士子讲和,合九郡之人才齐聚虎丘广场,从而组织了盛况空前的结社活动。在虎丘大会上吴兆骞与诗人吴梅村即席唱和:“吴梅村嗟叹,以为弗及”。一时吴下英俊,都以结识吴兆骞为荣。吴梅村更与宾客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林吴兆骞,才若云锦翔”。从而奠定了吴兆骞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 (阳羡的陈生就是陈贞慧的公子,后来清朝词坛第一人的陈维松,彭郎当时云间词派重要词人彭宾的儿子彭师度。)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中举人,就在以为仕途即将开始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灾难迎面而来,“南闱科场案”发于当年11月,江南主考官方遒等取中的举人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干第五子,与方章钺联宗有素,天下士子哗然,朝廷更有火上加油者,次年十一月定案,正负主考官方遒,钱开宗及十八房考官具正法。吴兆骞为仇人诬陷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在复试中,他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关于他交白卷有两纵说法,清史稿说他:因为当时殿试气氛紧张,所有的殿试举子都戴上枷锁,夹棍绳索也都准备好的,吴兆骞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没把文章写完。还有一种说法说他负气交了白卷,这两种说法后种说法多出于清人笔记,而前种说法一般都是史料的记载,不管是那种说法对于吴兆骞的定案是:“审无情弊”。就这样一个审无情弊的案子,吴兆骞依然被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宁古塔。在这次株连甚广的科举案中,满人用杀戮的方式立威。早管不得什么冤枉二字了!吴兆骞的师友吴伟业写下那段感人心魄的《悲歌赠吴季子》:“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他的至交好友顾贞观更是在他送行的时后许下诺言,必定全力营救。

宁古塔的生活对于一个生活在江南,一个富裕家庭里走出来的吴兆骞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考验。为了这件案子吴家已一贫如洗了,生活是异常的艰辛。他冬季只能用斧子敲凿冰块,粗粮为食。还好得到狱中好友方拱干一家的关照。才没有饥寒交迫。顺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方家赎归,吴兆骞写到:“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飘零。”感寓其悲凉身世。

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吴兆骞妻子葛采真和妹妹吴文柔从苏州千里迢迢来到关外,“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吴兆骞从那时候起开始教徒生涯。是教那些流人子弟。后来少数民族子弟也有来学者。康熙十三年(西元1674年)秋,巴海将军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读书。巴海“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而且“每赠裘御寒”。有一次北韩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赛为他代写《高丽王京赋》。吴兆骞不假思索,欣然命笔,“遂草数千言以应”。李云龙被吴兆骞的绝代才华与敏捷的诗思所震惊,回国后,四处传扬,因此“其国颇以汉槎为重”。

康熙是十五(西元1676年)冬,顾贞观于宰相明珠家课馆,顾贞观一直为好友的归来费尽心思。他曾为营救吴兆骞向当朝太傅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容若)求援、纳兰性德并未允许。那年冬天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环顾四周冰雪,顾贞观想起当年的诺言,想起远在天边生死未卜的好友,写下了那篇催人泪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甘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词中关之切,情之深非一般友谊所能替代。纳兰性德见之,为泣下数行,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感动万千的纳兰性德也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以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当义不容辞:“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有一次宴会明珠斟满一大杯酒对顾贞观说你只要喝满这一大杯酒,我就为你救汉槎。顾贞观素不喝酒,为此他一饮而尽。明珠说我是和你开玩笑,你不喝酒难道我就不救汉槎了吗?。

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纳兰性德,徐干学等人在朝中斡旋,费赎金数千,吴兆骞也献上《长白山赋》取悦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以放归,徐干学就是顾炎武的亲外甥,此人人品很是一般,顾炎武和他也很少来往,但是对于吴兆骞的赎回,他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吴兆骞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他一直住在徐干学家里。后来明珠邀请他作为小儿子的老师,总算在北京也有了生计,一次因一些细故他和顾贞观闹不和,顾贞观也不辩护,明珠带他到自己的书房,当他看到:“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的时候不禁大恸,声泪俱下。正如一名叫顾忠诗人写到:“金兰尚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吴兆骞很快就返回苏州故里,并在友人童年好友汪钝的资助下,筑屋三间。自己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竟然大病数月,后来一直病情没有好转。得不赴京治疗。

一后在贫困潦倒中逝于京师旅邸。时年五十四岁,因为家境贫寒纳兰性德为他料理了后事,吴兆骞一生留下大量讴歌祖国边陲的诗篇。“苍茫大碛旌旗引,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这是现存最早关于抗击沙俄的爱国主义诗篇。二十几年的风霜,改变了一个人,也成就了一个人,当年诗词华丽的青年才俊,变成一位慷慨悲凉的关塞老人。这二十几年的边塞生活也奠定了吴兆骞在清初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文集现仅存《秋笳集》八卷,《归来草堂尺牍》、《西曹杂诗》等。他的《秋笳词》仅存三首,殊为可惜。

 

出关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
筚篥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
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雪,
柳色初开紫塞春。
姜女石前频驻马,
傍关犹是汉家人。

明末腐败的政权在满洲军事力量和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压迫下,很快呈现崩溃之势。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继而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协助下,击溃李自成军,占领北京,揭开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的帷幕。

在清初一二十年中,民族矛盾仍然很尖锐,由汉族士大夫所发动的反清武装斗争和清政权对这种反抗的镇压,一度进行得异常酷烈。直到康熙初年,民间的抗清活动才逐渐衰落。至17世纪末即康熙中期,经过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准噶尔噶尔丹之叛以及收服台湾之役,国内的战争大体宣告结束,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稳定的统治。

从晚明到清中期,历史的变化极其复杂。不仅有朝代更叠的动荡,还交杂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同时又有封建正统文化与异端倾向的冲突。这些矛盾相互交错,使文化人面临着难以应付的人生困境和艰难的选择。此时,在人文渊薮的江南,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诗派,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派相鼎立,使吴中地区俨然成为一个清明广大,声名远播的诗学中心。身为明代遗民,他们或追忆抗清斗争,或抒故国之思,复国之志,或击刺暴戾高压的政治,或赞美高洁的操守和贞亮的人格。强烈的民族感和深厚的才学性情数百年后仍使读者的心弦为之颤动。

《人物走笔》为此推出“诗学江南 名士风流”系列,包括了吴梅村、顾炎武、吴季子、陈维松等人,欢迎网友们的关注。系列文章均为《华夏文化》热心网友未央歌撰写,在此表示感谢。